何菊蘭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0-02
呼吸衰竭是內科急診中高發的一類危重疾病,一般因其他疾病引起,可引起肺通氣或換氣功能的損害,造成機體供血供氧不足,并產生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1]。呼吸衰竭患者一般需采取機械通氣治療,常用的機械通氣方法分無創正壓通氣和有創正壓通氣兩種,各有優勢和缺點,本文就這兩種機械通氣的具體方法、效果進行分析比較。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急診科收治的90例呼吸衰竭患者納入本次實驗,所選病例均來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采取隨機雙盲法將其分為甲乙兩組,各45例。甲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38—81歲,平均(56.8±3.9)歲;呼吸衰竭發生時間為5min—28h,平均(7.2±0.5)h。乙組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齡35—80歲,平均(56.2±3.8)歲;呼吸衰竭發生時間為9min—27h,平均(7.0±0.6)h。采取SPSS19.0軟件分析甲乙兩組患者上述基線資料的差異,得出P>0.05,實驗可行。
1.2 方法 甲組采取無創正壓通氣,為患者清除呼吸道內的異物,確保呼吸暢通,采取面罩或鼻導管進行吸氧。實施無創正壓通氣需要求患者無法維持氧合或氧合障礙,但能夠自主呼吸,意識清楚,能有力咳痰,能配合通氣治療。若患者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1至2小時后呼吸功能仍未見改善,動脈血氧分壓低于60mmHg,或伴有嘔吐、排痰困難、心律失常等癥狀,則需改用有創正壓通氣治療。
乙組采取有創正壓通氣,給予氣管插管,并連接呼吸機,可在機械通氣的同時給予相關對癥治療,并加強對患者病情的監測。
1.3 評價標準
1.3.1 比較甲乙兩組患者治療效果[2]。治愈:患者各項癥狀消失,可以脫落呼吸機自主呼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基本能脫離呼吸機;無效:患者癥狀未見改善,甚至死亡。治療總有效率為有效率、顯效率之和。
1.3.2 比較甲乙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于本次實驗結束后,將甲乙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并發癥發生率等實驗數據輸入的SPSS19.0軟件中,計量資料用標準差(±s)標示,并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并實施卡方檢驗,但需保證所有數據真實、客觀,根據計算出的P值大小分析組間差異,若P<0.05,則兩組差異具有顯著性。
2 結果
2.1 比較甲乙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甲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7.8%,顯著高于乙組的74.4%,統計學分析顯示P<0.05,詳見表1。
2.2 比較甲乙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甲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5.6%,略低于對照組的20.0%,但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呼吸衰竭可分為慢性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衰竭兩類,在急診內科中以急性呼吸衰竭為主,其危害極大,若不及時搶救可引起生命危險。機械通氣是治療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為患者選擇恰當的機械通氣方式利于提升搶救成功率,切實保障患者身體健康。無創正壓通氣和有創正壓通氣是兩種常規的機械通氣方式,無創正常通氣無需建立人工氣道,能保留患者進食、咳嗽、吞咽、說話等生理功能,且無需使用鎮靜劑,能夠長期使用,操作也極為簡便,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其缺點在于通氣效果缺乏穩定性,無法有效引流痰液,可能引起胃腸脹氣、面罩漏氣等并發癥[2]。有創正壓通氣具有非常理想的通氣效果,可有效引流痰液,可防治發生誤吸、氣道梗阻等并發癥,其缺點在于會對氣管黏膜造成損傷,導管易脫出、梗阻,氣胸、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皮下和縱隔氣腫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較高,患者耐受性不佳[3]。因此,在臨床中需根據患者的病情為其選擇合適的通氣方式,一般來說宜優先考慮無創正壓通氣。黃東雅[4]的實驗認為,不管采取何種通氣方式都應做好患者呼吸道的護理,為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和其他異物,確保呼吸暢通,在通氣過程中需加強對其生命體征、臨床癥狀的監測。本次實驗表明,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呼吸衰竭的效果優于有創正壓通氣,其總有效率高達97.8%(組間比較P<0.05),兩種通氣方式的安全性均比較高,不良反應發生率接近(P>0.05),本次實驗結果與潘高峰[5]的實驗結果類似。
可見,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呼吸衰竭安全、有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陳浩. 內科急診呼吸衰竭患者機械通氣的臨床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05(22):18-19.
劉賢. 機械通氣治療內科急診呼吸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3):101-101.
李曉光. 急診內科呼吸衰竭患者機械通氣的臨床分析[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40):7919-7919.
黃東雅. 內科急診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機械通氣治療的臨床效果及相關預后[J]. 黑龍江醫學, 2017, 41(4):309-310.
潘高峰. 機械通氣治療在內科急診呼吸衰竭中的應用[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7, 7(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