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燦然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02
新生兒黃疸主要是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膽紅素水平上升的疾病[1],主要發病于新生兒時期,患兒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鞏膜黃染,分為生理性黃疸以及病理性黃疸。一般認為[2],生理性黃疸能夠隨著新生兒生長而自然消退,當足月新生兒膽紅素水平>204μmol/L,早產兒膽紅素水平>255μmol/L時,可判斷為病理性黃疸,病情嚴重,需要及時進行治療干預,否則會影響神經中樞系統,可引起嚴重后遺癥。本文將對病理性黃疸的發病原因、治療及護理情況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960例病理性黃疸新生兒,其中男性455例,女性505例,平均體重(2.98±0.24)kg;足月兒724例,早產兒182例,過期產兒54例;發病日齡:<7d:588例,7~14d: 245例,14~28d :127例。納入標準:符合新生兒黃疸診斷標準,新生兒母親無孕期并發癥,新生兒出生時無窒息,新生兒評分>8分。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采取綜合治療,包括藍光治療,照射時間:12~14h/d,間歇時間:14~12h/d;使用肝酶誘導劑治療,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采取抗感染、白蛋白等藥物輔助治療;治療患兒原發疾病,包括代謝性酸中毒、缺氧、心血管疾病等;對早發性母乳性黃疸患兒,應囑咐母親增加喂奶頻率,相反,晚發性母乳性黃疸患兒應停止母乳喂養3~5d,并判斷是否需要血漿置換。治療期間,對患兒采取綜合護理,包括新生兒喂養指導、精神狀態觀察、撫觸護理、健康教育、藥物護理、光療護理等。
1.3 評價標準 評價患兒的治療效果,治愈:黃疸消退,血清總膽紅素<171μmol/L;好轉:黃疸減輕,血清總膽紅素下降;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21.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行 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病因分析 本次研究96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圍產因素378例(39.38%),其中,新生兒窒息154例、胎膜早破54例、早產59例、高齡初產42例、宮內窘迫36例、羊水糞染33例;母乳性黃疸211例(21.98%);感染因素249(25.94%),包括新生兒肺炎29例、皮膚感染22例、新生兒敗血癥174例、臍炎24例;溶血因素105例(10.94%);其他原因不明17例(17.71%)。
2.2 治療效果 經過及時的治療,治愈767例(79.90%),好轉173例(18.02%),總有效率97.92%(940/960)。
3 討論
3.1 新生兒黃疸臨床分析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高發疾病,與膽紅素代謝異常直接相關,患兒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黃疸。根據其臨床表現不同,可以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黃疸,其中,生理性黃疸癥狀較輕,持續時間不長,一般無需治療可自行消退;病理性黃疸病因復雜,需要及時進行治療,處理不及時可引起膽紅素腦病等嚴重并發癥,危及患兒生命,應提高重視程度。
在本次研究中,圍生期因素是引發新生兒黃疸的主要原因,占比39.38%,例如新生兒窒息、胎膜早破、早產等。早產兒體質量較輕,低血糖、低蛋白血癥發病風險較高,膽紅素與清蛋白結合也受到影響。應加強圍生期護理干預,做好產前保健工作,預防妊娠期合并癥,降低異常妊娠發生率。其次,感染因素也是引起新生兒黃疸的重要因素,占比25.94%%,其中,新生兒敗血癥最為常見,占比18.13%。應加強產前檢查、孕產婦營養指導以及新生兒管理,預防感染,降低病理性黃疸發生率。此外,母乳性黃疸占比21.98%,新生兒黃疸多發生于出生后3~8d,研究認為[3],可能與催產素的應用有關。對與母乳相關中重度黃疸患兒,應停母乳喂養 3 ~5 d,必要時可采取光療處理。溶血因素占比10.94%,研究發現,母親為 O 型血、新生兒為A型或B型血溶血性黃疸發生率較高,應對高危人群進行早期識別、監測,確保早發現、早治療。本次研究960例患兒,經過及時的治療,治愈767例,好轉173例,總有效率97.92%(940/960),提示根據患兒的發病原因,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能夠提升治療效果。
3.2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構建 在治療時,應采取綜合性、多元化護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加強室內通風,確保室內環境干凈、整潔,定期進行室內空氣監測,增加病房含氧量,防止空氣污染;限制探視人數及探視時間,預防呼吸道感染;(2)堅持母乳喂養,研究認為[4],早期母乳喂養并增加母乳喂養次數,能夠刺激胃腸蠕動,促進膽紅素排出,降低母乳性黃疸發生率;密切觀察患兒排便情況,包括次數、顏色等;對母乳喂養不足的新生兒,應使用配方奶,保持新生兒營養供給;(3)加強新生兒精神狀態觀察,發現其出現嗜睡、擁抱反應減弱等情況,應立即告知醫生進行對癥處理;(4)加強撫觸護理,接觸新生兒前,應清洗雙手,對新生兒頭部、腹部進行按摩、撫觸,注意撫觸力度控制,先輕后重,避免按壓;(4)對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使家屬掌握黃疸的預防和應對措施;(5)做好光療護理,注意保護患兒眼睛和會陰部,確保光療的強度適宜,適當補充水分[5]。
綜上所述,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病因復雜,應根據患兒情況采取針對性治療和護理干預,提高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盧艷芳.綜合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效果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3):2494-2495.
劉小玲,吳廷美.多元化早期綜合護理干預預防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25):114-115.
姚靜松,耿秀蘋.中藥濕敷在新生兒黃疸應用中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6,34(S1):167. .
余瑛.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治療中藍光照射療法的護理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30):275+278.
陳海英,劉玉惠.兩種護理方式配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對照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5,5(15):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