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過度學習”是指對學生心理上和生理上,帶來傷害的學習。其中傷害由于程度可分為不可恢復性傷害、可恢復性傷害。本文通過調查小學生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況,并分析他們存在的“過度學習”,探討其原因,并提出緩解過度學習的建議,最重要是尊重和成就學生個體的生命獨特性,尋找小學生成長合適的方式。
關鍵詞:小學生;過度學習;建議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當前基礎教育最困難的階段。小學從知識內容上看,是很簡單的,從人生發展歷程來看,小學階段是最重要的,是長身體、長知識最旺盛的時期。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思維敏捷,他們像海綿吸水那樣,不斷地吸收各種知識。小學生模仿力強,在兒童時代養成的好習慣,可以牢固地保持一輩子;相反,小學階段養成的不良習慣,到中學和大學時就很難糾正。因此,小學的基礎打得好,會影響到學生以后的學習和成長,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正因為小學階段如此重要,相應地也出現很多問題,小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過度學習”越來越嚴重。
一、“過度學習”的含義
過度學習本是來自心理學,是一種幫助記憶的學習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它能有效地使記憶更加穩固。本文論述的“過度學習”是指對學生心理上和生理上帶來傷害的學習,都是過度學習。由于傷害的程度不同,有些傷害不可恢復,有些傷害可以恢復。
(一)不可恢復性傷害
不可恢復性的傷害通常是指元件永久故障,由元件的不可復原的失效所引起的部件或系統的不可恢復性故障。針對學生來說,可能讓他們身體出現狀況,且無法恢復的學習就是過度的,比如長時間的學習做作業導致視力下降變近視;學生壓力過大,作業做不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的。
(二)可恢復性傷害
可恢復性傷害是指元件發生暫時性的故障,通過自然的方法可以調節矯正的。對于學生,由于一次難題,一次作業量多會給他們壓力,但解決了難題心理壓力就消失;或者因為作業太多晚睡了,那明天就晚點起床,來達到足夠的睡眠。這些都是可以恢復的。
二、小學生學習情況調查結果
本文采用自編的調查問卷“小學生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況的調查表”。問卷的主要內容:客觀事實、主觀感受的調查。由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于有些問題沒有思考過或者無法思考,所以調查的對象主要是四、五年級的小學生,共有100人,男女均衡分配。
(一)客觀事實調查結果
客觀事實主要包括學生在校時長、作業數量、作業完成時間、校外學習等。調查顯示,54.55%的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有9-10小時;55%的學生每天完成需也需要花1到2小時;59%的學生睡眠時間在7-9小時;77.27%的學生作業形式是練習冊;72.73%的學生是放學回家就馬上做作業;77.27%的學生對于懂了的知識還會去復習;到校外參加學習的占27.27%,有家長要求的,也有因為同學去了就去的;大部分同學會看電視至少半個小時;50%的同學會玩游戲半個小時以上;22.73%的同學近視。我們可以看出很多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很長,完成作業也需要大量時間,作業形式單一且過量。教育部發布的《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明文規定:小學不留書面式家庭作業,可布置一些適合小學生特點的體驗式作業,學校要積極與家長、社會資源單位聯動,多安排學生參觀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社會設施,組織參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勞動、農業勞動。[1]從政策上看,他們的學習是過度了,而且是偏向一方過度。
(二)主觀感受調查結果
主觀感受主要包括學習壓力、學業負擔、情緒等。調查顯示,36.36%的同學認為作業難,18.18%的同學認為上課聽不懂,18.18%的同學認為考試多,27.27%的同學認為上課內容枯燥;63.64%的同學壓力主要來自于老師家長期望高和作業量大,他們家長的期望大部分都是要求成績優異;59.19%的同學認為學習壓力讓他們無心學習甚至厭學。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同學的壓力來別人的期望,他們大部分都厭煩寫作業、上補習班,他們的情緒很容易受影響。
三、小學生“過度學習”的危害
(一)可見性的危害
可見性是指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可以發現的。我們可以很直接地看到小學生的整體狀態,是否開心、是否疲憊,身體上是否出現問題,比如近視等。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學生總是受作業所困擾,作業量多且難度大,他們有的心情糟糕,有的做作業時間太長,導致睡眠不足,還會間接影響食欲,導致他們身體素質變差,經常生病;更有甚者因為無法承受學習壓力而輕生。
(二)不可見性的危害
不可見性的是指我們無法通過直接觀察去發現,而是透過其他的現象或者事推斷間接得到的。學生長期被老師機械地灌輸知識,簡單機械地背知識、做練習,很可能他們期末成績的分數很高,但會限制他們的思維,無法培養他們的創造力,最后成為一個高分低能的人,就像大家經常說的“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不僅如此,現在的小學生檔期比大人排的還滿,周一到周五上課,放學后有作業輔導,周末還有各種奧數班、鋼琴班、舞蹈班等,就算是孩子愿意去,但其量已經超前了、過度了,很有可能給小學生的心理留下陰影。教育是要讓學生能夠可持續的不斷發展,不斷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四、小學生“過度學習”的原因
小學過度學習現象是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功利主義等大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而這些社會背景客觀存在,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制性,是導致過度學習的催化劑。家庭和學校以在過度學習問題上也難脫其咎,他們是過度學習產生的最直接原因。
(一)家庭原因
從古至今,每位家長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家長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往往缺乏健康的心理,表現為虛榮攀比、盲目從眾,看到別的孩子去上補習班,怕自己的孩子落下,也給孩子報許多班。父母習慣按照自己的想法控制孩子的一切。孩子的認知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每個年齡段有他需要發展的,強行地縮短時間學習大量的知識,孩子很容易淪為學習知識的工具。
(二)學校原因
孩子的學習離不開學校,而學校里起著很大作用的是教師。許多教師認為布置作業是為了鞏固課上所學的知識,而抄寫、背誦和做課后習題等機械作業更容易到達目的,導致學生花了大量的時間在作業上,形成一種簡單機械的操練,反而讓學生不會思考,甚至厭惡作業。除此之外,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存在片面性,許多學校將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主要標準。教師便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生成績。可見這種對教師片面地評價也會導致學生只為提高成績而過度學習。
五、緩解小學生“過度學習”的建議
從小學生過度學習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過度學習可能會獲得知識,但并不適合他們成長,反而會造成很多的問題,而教育的意義就是幫助學生尋找他們成長更適合的方式。首先,要尊重他們是孩子,尊重他們的發展規律,不要以教育成人的方式來教育他們。其次,要尊重他們自己的思想,與他們交流。最后,小學階段是個體發展很快速的階段,是個體發展的基礎階段,對以后個體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這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
(一)家庭方面
首先,家長要正確對待子女的成才,期望合理化,教育必須講求正確的方式、方法。家長要正視孩子的優點,了解孩子的個性特點,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強加于孩子身上。其次,家長也要跟從時代的發展,家長也需要不斷的學習,及時了解孩子們的心理狀態,為孩子創造一種和諧的家庭環境,尊重孩子,多用建議的方式與他們平等交流。
(二)學校方面
首先,學校的教育理念要為學生的健康發展為中心,不僅要為了學校自身升學率而忽略學生,不要硬塞知識給孩子,那是有害的。一個人的身體和精力是有限的,在一方面過度了,另一方面肯定會減少。其次,教師雖然是一個職業,但它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它有著特殊的職業道德,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引導生發展。教師教授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在學習如何學習中慢慢地獲取相應的知識。
參考文獻:
[1]韓榮榮.中小學“過度教育”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2]羅祖兵,楊娥.“過度學習”的危害及其救贖——兼談如何建立“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的教育制度體系[J].全球教育展望,2013(5):26-34.
作者簡介:王琳(1993—),女,重慶人,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方向:小學教育。
注:本文系湖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CX2017B6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