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苗族文化資源及其在高中語文中的開發和利用的重要性,分析了苗族文化資源在高中語文中的開發和利用的原則和策略,提出了苗族文化資源在高中語文中的開發和利用的具體措施,希望能為保護和傳承苗族傳統文化,促進當地基礎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苗族文化;高中;語文;開發;利用
一、苗族文化資源
(一)語言和文字
苗族語言根據各個地區苗族的構詞和語音不用,可以將苗語劃分為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和川黔滇方言三大方言。在過去苗族沒有文字,之后英國的傳教士伯格理在貴州的石門坎所創造的拼音文字,后來苗族人開始創制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代苗族的人們所使用的文字為漢字[1]。
(二)歌舞和戲曲
苗族的舞蹈可以分為三類,即鼓之舞、笙之舞以及擺手舞。其中,鼓之舞包括木鼓舞、大刀舞和花鼓舞等等;笙之舞包括古瓢舞、胡琴舞等等;擺手舞又分為拳術舞、彩鼓舞和板凳舞。苗族的音樂內容豐富、格調古樸、有嗩吶樂曲、民歌樂曲、蘆笙樂曲等等。苗族的歌曲主要有五種形式,即游方歌(苗族民歌的專稱,包括“坐花坡”、“采花”、“野外情歌”)、飛歌(在田間地頭演唱的)、敘事歌、風俗歌和祭祀歌。苗族的戲曲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苗族戲曲的表演動作大部分來自于人們生活中。
(三)服飾和建筑
苗族傳統服裝的款式較多,在頭巾、衣、裙和綁腿等處會用刺繡、挑花、織錦和蠟染等工藝進行點綴。另外,苗族的婦女喜愛銀飾作為其飾品,有的銀飾精制,多達二三白兩,有的銀飾工藝簡單,僅為數兩。苗族的建筑具有其獨特的風格,為三層結構建筑。通常情況下,建筑的第一層結構會用來飼養牲畜或者是用來堆放雜物,建筑的第二層結構是供人們來居住的,建筑的第三層結構主要作為倉房,用來儲存糧食。
(四)體育和飲食
通常情況下,苗族的體育項目主要可以分為表演、娛樂和競技三種,會在體育節日或者是民族節日時開展,如花鼓、扭扁擔、射弩、騎藝、蘆笙、苗棍等體育運動。苗族人大多都愛吃精食,喜酸喜魚,很多典型的菜點都與酸和魚相關,如上圖所示,苗族酸湯魚。此外,苗族人好客,有客人來訪必會殺雞宰鴨,同時,還會請客人喝牛角酒。
二、苗族文化資源在高中語文中的開發和利用的意義
高中語文教育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人類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工具和信息的載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苗族文化資源豐富有很多特點是可以應用到語文教學中的,但是由于當地的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致使很多資源產生了閑置和浪費的現象。另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翻遍,苗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正在面臨著非常大的威脅。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和保護民族文化的要求,開發和利用基礎教育課程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高中語文課文的開發和利用,可以更好地將苗族文化與高中語文課程進行全面的整合,既可以為苗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新的路徑,又可以促進當地基礎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2]。
三、苗族文化資源在高中語文中的開發和利用原則和策略
(一)苗族文化資源在高中語文中的開發和利用的原則
第一,地域性和多樣性相統一的原則。地域性和多樣性相統一的原則就是指在苗族文化中可以開發和利用的內容具有多樣性和地域性。如何更好地體現苗族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民族的融合性,是實現地域性和多樣性相統一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語文課程不僅是我國文化的載體,也是我國各個地區民族文化的重要融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要求語文課程一方面要通過正規的課程傳授國家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本土的文化,將苗族的風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入到教學中;第二,實用性和發展性相統一的原則。基礎教育的本身就是取于社會,又將歸于社會,所以,在進行實用課程內容教學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到語文教學的實用性,通過實用的課程設計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三,過程性和結果性相統一的原則。在語文課程的設置上,可以通過運用大量的過程性知識來促進學生情感的抒發,進而鍛煉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用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發和利用苗族地域文化資源,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決定了探究的結論和結果;第四,自主性和合作性相統一的原則。地方課程是供學生進行學習的內容,教師應該意識到,教師只作為課堂的指導人員和參與人員,需要積極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所以,在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課程的目標和要求需要由學生們進行獨立的完成。
(二)苗族文化資源在高中語文中的開發和利用的策略
首先,苗族文化資源在高中語文中的開發和利用要充分地結合學校外部環境和學校內部環境。教師可以通過調查和整理相應的環境資源,并結合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掘校內外具有利用價值的課程資源,以充分發揮各種校內課程資源的作用。然后,教師需要對學校所處的環境進行系統地評估,制定出切合實際的開發和利用策略。最后,教師還需要利用資源共享,拓寬校內外課程資源,如可以利用網絡視頻技術、教學軟件等方式,拓寬相應的課程資源[3]。
四、苗族文化資源在高中語文中的開發和利用
(一)以教材為依托
苗族文化資源在高中語文中的開發和利用需要以語文教材為依托,以課堂為平臺,進而深刻地挖掘出高中與語文課程內的重要信息。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語文課程教學內容不僅僅是學生提高語文知識,而是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綜合多種教學方式,如自主學習或者是合作學習等等,以讓學生更好地借助苗族文化資源,理解和體會教材的知識,綜合提高語文素養。如,可以將苗族文化中的木鼓舞和飛歌引入到實際的語文課程教育中,這樣既可以充分促進當地苗族文化的充分挖掘和教育傳承,也可以增加學校師生對苗族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二)與校園文化相結合
學校可以將當地苗族文化資源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亮點和特點,充分利用苗族文化資源與校園的文化的建設相結合,進而讓學校師生可以通過建設活動,更好地將自己了解和挖掘出來的資源類似苗族民間故事、苗族服飾圖片、苗族刺繡作品和苗族的飛歌歌詞等等,
懸掛、繪制或者書寫在校園的圍墻的墻面上。通過苗族文化資源與校園的文化的建設,不僅可以將苗族文化資源與校園的文化建設進行有效地結合,還可以借助校園文化傳承和保護苗族文化資源[4]。
(三)借助高中語文活動加強宣傳教育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對苗族文化知識的了解程度,并借助語文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苗族特有的文化。通過語文教學活動不僅可以豐富高中語文活動,還有利于學生對語文課程的掌握,促進和提升學生對當地苗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如教師可以選取和確定主題內容鮮明的活動,如“學習傳統苗族文化”、“我們所了解的苗族文化”、“苗族故事講堂”、“苗族歌曲演唱”、“大家一起討論苗族文化”等,盡可能讓學生充分利用當地苗族文化和課程的資源。此外,還可以組建競賽形式的比拼、搶答題、小組必答題等活動,進而通過這些高中語文活動,更好地引導和激勵學生加強對苗族文化的主動了解性和深入認識,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和民族意識,使苗族文化能在高中語文中更好地充分融入。
(四)高中語文課程評價
為了了解苗族文化資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一步為高中語文課程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據,相關人員需要對高中語文課程進行有效評價。具體來說,教學課程的評價主要分為三部分,即對課程本身進行評價、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和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第一,對課程本身進行評價通常是在每個專題課程結束后,相關教學人員通過會議的形式總結并評價高中語文教學課程,或者是在每個學期結束后,相關教學人員對高中語文教學課程進行總結和評價進而及時完善和修改教學方案。另外,學校還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來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喜好程度。學校還可以廣泛聽取學生、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的建設性意見;第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常會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其中,過程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自評或者是小組的互評等方面評價。終結性評價是教師在學期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第三,對教師的教學評價。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常采用教師自我反思性評價和學校教學檢查評價兩種,其中,前面的評價方式是教師自己進行評價,后面的方法是學校對教師進行評價[5]。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課程教學資源作為新課程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可以促進學生培養良好的語文知識和相應技能,而苗族文化資源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開發和利用,可以創造性地利用好課程教學資源,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具有一定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程姝,陳太安,鄭紹江.淺談海南苗族民居的特點與影響因素[J/OL].建筑知識,2017,(05):1(2017-09-20).
[2]劉忠華.苗族文化作為初中語文課程資源利用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6.
[3]李璕.擴展高中語文教材傳統文學的文學性[J].科技風,2017,(04):20.
作者簡介:肖柳霜(1981—),女,壯族,廣西融安人,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