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遙感影像圖的解譯教學展開討論,并根據當前遙感領域發展情況,總結遙感影像圖解譯的必要性,從而奠定遙感影像進一步擴展應用領域的基礎,使得遙感影像解譯教學更好的發揮作用,促進社會經濟繁榮發展。同時提出教學中注重遙感技術的發展與多種技術之間的融合,加快創新人才的培養,促進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遙感;影像圖;解譯方法;教學;研究
遙感影像圖解譯有著一定的范圍和方法,其根本目的是從影像圖中獲得需要的信息,并從圖像中提取地質環境信息等。并將各種可獲得的信息集中起來,供人們研究使用。而遙感影像圖信息的應用主要包括瞬時信息、實時信息以及多元信息的分析。為信息分析處理構建模型和平臺,將各類信息匯總分類,并實現檢索的目標。當然這也有賴于遙感影像圖信息解譯的質量,解譯過程中需要本著高質量、完整性、可靠性以及明顯性等要求,增強遙感影像圖解譯信息的實用性。本文在總結當前遙感影像圖解譯方法教學存在的問題基礎上,對遙感影像圖進一步的認知,促進遙感影像圖的多元化應用發展,同時也極大的促進了遙感影像圖技術的進步與創新。尤其是現今社會,人們對科技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對速度便捷的追求與日俱增。因此,發展遙感影像圖解譯教學可以極大的提高社會交通、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全面的引導社會各項事物的智能化、可視化發展。且遙感技術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已經逐漸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人們的生活、工作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一、遙感影像圖解譯方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解譯方法掌握不夠深入
教師對遙感影像圖解譯方法掌握不深入,如教師對某區域內環境要素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掌握不足。對不同因素的特點和各個影響要素的關系,從不同的角度推導出遙感影像圖的信息的水平不高,致使通過遙感影像圖獲得的信息不夠準確,學生在學習中更加難以掌握遙影像解譯方法。且教師局限于教材已有的教學方法,難以突破創新。
(二)教學設施設備不完善
遙感影像圖解譯高度依賴信息技術和多種設備,而技術設備的缺少必然使得教學效果不佳。如以環境為依托,分析環境背景下不同區域組合的關系,空間分布規律以及環境背景值等,主要借助遙感影像圖環境信息尋找異常特征,從異常特征的角度增強環境的吻合度,分析造成異常特征的原因等。這不僅要求教師掌握遙感物理模型以及地質信息,而且要求高校本身提供一定的模型設備、計算機設備等,但目前高校受到資金技術的限制,難以保證
(三)應用先進信息技術進行解譯教學能力不足
當前教師大多是帶領學生進行目視解譯,對遙感影像圖進行解譯沒有過多的應用計算機展開解譯,而且教師本人受到經驗不足以及個人專業水平有限的限制,使得計算機解譯遙感影像圖的教學開展存在較大困難。對計算機設備的操作使用以及技術的掌握程度等直接影響了解譯效果。而且遙感影像圖解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化進步已經成為必然,但其能夠呈現給學生的多以手動為主,限制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二、優化遙感影像圖解譯方法教學對策
(一)增強實踐性教學
在教學中不斷引入遙感影像圖解譯實際案例,在具體的模擬案例中進行教學,增強學生的實踐性教學效果。如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衛星遙感技術已經改變了以往公路勘測的方式,促進公路勘測更加精準、便捷的發展。而且衛星遙感技術能夠對公路建設的地質環境精確的反饋并呈現出高清圖像,避免以往人工探測的誤區,提高了公路建設的效率。教師引入公路勘測應用遙感解譯方法的重要作用以及優勢,使得學生進一步明確遙感影像圖解譯的方式和方法。
(二)增強特例教學
教學中教師針對不同遙感技術的應用情況,采取特例教學,讓學生盡快的掌握和區分不同遙感影像圖的解譯,以求達到最好的解譯效果。如遙感技術被廣泛應用在氣候惡劣的高原地區,通過對氣候的觀察、地質環境的監測和對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預測能力提高,極大的避免因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以及經濟損失。教師在特例教學中,學生充分的感受到高原地質環境的特征,并分析特征采取最直接有效的解譯方法,鍛煉了學生應用不同遙感影像圖解譯方法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學習效果。
(三)加快創新教學
創新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遙感影像解譯創新應用,將使得學生的創造力得到開發,進一步發展遙感影像利用技術。如遙感影像圖在城市綠化方面可以有效的監控小區的綠化設施以及綠化程度等信息。保證城市綠化更加科學合理,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遙感影像圖可以將小區綠化信息集中到一個平臺,集中分析綠化帶的蓄水能力、排水能力以及空氣濕度等,為人民營造更加安全、綠色、生態的生活環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引入創新教學元素,高校加緊對遙感教學基礎設施設備的購入,師資隊伍建設等,才可以長久持續的發展遙感影像技術,更好的服務于人類。
三、結論
在教學中我們了解遙感技術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遙感技術自從發展以來,被不斷的創新,應用到農業、工業等多個領域,事實證明遙感技術帶來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高了效率,加快了科技發展的步伐。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遙感技術與計算機技術、衛星技術、云計算技術等多種高新技術結合教學,開拓學生的視野,奠定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韓嶺.地震災害遙感特征分析與信息提取技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
[2] 許強,黃潤秋.5.12汶川大地震誘發大型崩滑災害動力特征初探[J].工程地質學報,2008(06).
[3] 孫根云,柳欽火,劉強,李小文.圖像的模糊邊緣檢測算法[J].光電工程,2007(07).
[4] 胡國超.淺析汶川地震區航空影像地質災害自動識別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8(06).
作者簡介:于冰,西南石油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