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果 蒲濤 文鑫
【中圖分類號】R6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02
骨轉移的形成是原發性癌經血行轉移,腫瘤細胞和宿主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是惡性腫瘤中最為常見的并發癥狀,不僅影響著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還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全身骨顯像是診斷骨轉移瘤最常見的檢查手段,但是因為其影像結構容易重疊,降低了診斷的準確性,臨床應用效果不理想[2]。為此,本研究將SPECT/CT骨斷層融合顯像和全身骨顯像對惡性腫瘤骨轉移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探討SPECT/CT技術在診斷惡性腫瘤骨轉移中的增益作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7年9月~2018年1月收治的經病理確診為惡性腫瘤的32例患者,32例患者均存在病例明確的惡性腫瘤病史。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37~78歲,平均年齡(59.6±4.5)歲,肺癌11例,乳腺癌7例,胃癌4例,食管癌4例,前列腺癌3例,其他3例。
1.2 方法 核素骨顯像方法為:行常規主要之后,醫護人員叮囑患者飲用800ml左右的純凈水,然后在常規注藥后的3~5h對患者實施全身骨顯像,顯像設備選用常規SPECT/CT顯像儀并配備低能高分辨平行孔準直器,矩陣設施為512*1024,,窗寬調整為20%,在對患者實施檢查之前,進行檢查時,取患者仰臥位,將儀器探頭盡量貼近患者的身體,自頭部開始實行出床平掃,床速控制位150mm/min。骨斷層融合顯像方法為:待患者全身骨顯像掃描完成之后,對患者疼痛部位進行SPECT/CT骨斷層融合顯像,檢查之前先利用多層螺旋CT進行掃描,完成之后再行SPECT掃描,矩陣選擇為64*64,采集時間設置為15s/幀,圖像采集完成之后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圖像融合,并由2名以上的核醫學醫師進行分析判定。
1.3 觀察指標 觀察經由全身骨顯像檢查和SPECT/CT檢查對惡性腫瘤骨轉移診斷的準確性。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納入SPSS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卡方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核素骨顯像真陽性11例,假陽性3例,真陰性16例,假陰性2例;SPECT/CT顯像真陽性13例,假陽性1例,真陰性17例,假陰性1例。32例患者在最終確診骨轉移14例,良性病變18例,SPECT/CT顯像的特異性和核素骨顯像對比(P>0.05),但是SPECT/CT顯像的靈敏度和準確性高于核素骨顯像(P<0.05),詳見表1。
3 討論
骨轉移瘤的形成主要是腫瘤細胞通過血型播散或者侵犯等途徑威脅周圍的骨折組織,在局部形成一系列的破骨和成骨的反應,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并發癥狀,不僅影響治療方案的選擇,還給患者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早期的診斷和治療對腫瘤患者的預后有很重要的價值。
核素骨顯像是臨床診斷轉移瘤最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手段,主要是通過化學吸附和羥基磷灰石晶體表面結合同有機質結合的一種骨骼檢測技術,其原理主要是利用骨骼局部血液和代謝之間的差異,利用放射性核素锝標記的弧甲基二膦酸鹽吸附于骨骼的羥基膦灰石晶體上來探測顯像是否存在異常。本次研究中發現,采用SPECT/CT骨斷層融合顯像可以提高對惡性腫瘤骨轉移的診斷準確性。其中SPECT/CT技術是采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裝置成像系統(SPECT)和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系統(CT)所組成,然后利用一維投影、平行束投影和投影重建技術多方面分析診斷結果,而CT的主要功能是獲取投影數據和重建斷層圖像,進一步提升了診斷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SPECT/CT骨斷層融合顯像相較于全身骨平面現象來說,其靈敏度和準確性都高于全身平面骨顯像,臨床診斷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對病灶的良惡性鑒別能力,增益價值明顯。
參考文獻
高永楷.SPECT/CT在影像核醫學中的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250-250
殷雷,王榮福,閆平.基于多模態分子影像技術的SPECT/CT在臨床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醫學裝備,2013,10(1):63-65
吳濤,崔坤煒.SPECT/CT融合顯像在臨床核醫學中的應用現狀[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6,32(2):306-309
陳雷,翟嵩超,聶芳.多模態影像設備SPECT/CT在臨床的應用進展[J].健康周刊,2017(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