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與口語交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一直都是備受重視,對此,從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到學校再到一線高中語文教師都很認同。而新課標的重申則是對“表達與交流”課程模塊的進一步肯定。“表達與交流”之所以有這樣的地位,自然是由其價值,即總體結構和背后的編制理念所決定的。
關鍵詞:高中語文;表達交流;編制理念;總體結構
筆者認為,高中語文的“表達與交流”的總體結構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表達”與“交流”實際上是理論和實踐在教學中的縮影
在經濟全球化、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做法已經明顯不合時宜,“酒香”也怕“巷子深”,個人如果想要融入社會,在社會上立足,就得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學會借助“表達與交流”能力彰顯自我,表達自我。以公務員考試等各類入職考試為例,筆試和面試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環節,而筆試主要檢測的是個人的表達能力,尤其是書面表達能力,而面試則體現出的是個體的口頭交流能力,將面試和筆試相結合,實際上就是將個人的知識儲備外顯的過程,且能夠更全面地展示自我。鑒于此,“表達與交流”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受重視,“書呆子”也越來越沒有了“市場”。因此,“表達與結構”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是相輔相成的一組概念,缺一不可。
二、“表達與交流”與高中語文知識的整合和發揮
我們的語文教育培養的是未來的建設者,是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的,這才是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而語文知識是語文教育教學的核心,我們只有明確了語文知識究竟是什么,才能從語文知識的視角去分析“表達與交流”。換言之,我們得先了解語文知識的總體結構,以及與高中語文的內部邏輯關系,才能去談論“表達與交流”部分的總體結構以及編制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點在當前中國的語文教育中體現的愈加明顯。所謂工具性即課程給人帶來的適用性,而人文性則更多的體現在語文課程給人帶來的審美上的、精神層面的、價值觀方面的舒適度和享受感。如,當我們走近沙漠時,假如使用工具性的語言,我們一般會說“看,沙漠!”,而使用人文性的語言我們就有可能會感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美感更足,兩者高下,顯而易見。
高敏博士結合布魯納、安德森等人的知識分類法,并與中國語文課程性格相整合,將語文知識個體看做一個完整的“知識元”,并將之分出四個級別的層次,分別是: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方法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其中,前三個可以歸納為工具性知識,最后一個則為人文性知識。這四個知識都是個知識元這個整體的不可分割的每部分。有些知識看似同時也體現不出工具性和人文性,這只能說明我們學習者沒有將之挖掘出來,知識本身是客觀存在的。只有當我們把具體的“知識元”的四個層次深入理解,才能為做好下一步的“表達與交流”提供有力支撐和新鮮血液。而從個體角度來說,積累的知識點越多,知識元結構越完整,“表現與交流”就會實現的越快越好,個體自我能力也會愈加彰顯。
三、“表達與交流”內部結構符合教學規律和人的邏輯思維深入發展過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的“表達與交流”部分是根據新課改的三維目標體系加以安排的,并將具體的寫作要求和口語交際相對應,分別穿插在五冊教材中,具體為:
第一冊的寫作要求為立意與選題,口語交際要求為朗誦;第二冊的寫作要求為思路與結構,口語交際要求為討論;第三冊的寫作要求為語言與表達,口語交際要求為交談;第四冊的寫作要求為創意與個性,口語交際要求為演講;第五冊的寫作要求為修改與潤色,口語交際要求為辯論。
從以上安排表中,從縱向角度,我們就能看出,,從第一冊到第五冊,無論是寫作要求還合適口語交際要求都是循序漸進的。如朗誦是一個人的思想在迸發,但是到后期的討論、交談、演講、辯論,程度越深,也越需要縝密的邏輯性和口語表達能力。而從寫作要求來看的話,我們也會發現,從“立意到選題”到最后階段的“修改與潤色”,實際上是我們寫一篇好文章的必由之路。只有經過了這五步的文章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文章。其次,從橫向角度,我們也能發現,寫作部分和口語交際部分的對接性也是很明顯的。如“立意與選題”和“朗誦”在同一個邏輯層面,即自己的選題能夠說服或者愉悅自己就達到了基本標準。
總之,無論是從橫向上還是縱向上來看,“表達與交流”內部結構都是合乎教學規律和人的邏輯思維深入發展過程。
而從“表達與交流”的總體編制設計理念來看,它也是體現了以下特征:
緊密地與新課改思路相結合。新課改的三維目標之二“過程與方法”在“表達與交流”中就得到了深刻體現,因為寫作的過程本身就是轉化的過程。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寫作要走兩步:第一步是將現實生活或者客觀事物在作者頭腦中反映出來,即我們要對所寫的對象是有一定感覺和反映的,我們將這一層概括為反映論。第二步則是我們看待寫作對象的表象后,內心必然有所觸動,并會因此產生一定的觀念和感情,通過書面語的形式要表達出來,我們將之歸納為表現論。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就實現了從“物”(客觀存在)到“意(主觀意識)”再到“文”(文字表達)雙重過渡和將“物”內化為“感”,再將“感”意化為“思”,最終將“思”外化為“文”的三重轉化。而前雙重轉化解決了話題探討的對象問題:從物到意,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從意到文,則解決了“怎么寫”的問題??傊?,“表達與交流”的總體編制設計以新課改思路為引領,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另外,“表達與交流”部分也體現了一個史學上“時段觀”:在五本必修中,獨立安排了20個單元的作文,來實現“表達與交流”的學習,再此過程中,學生用將近3年的時間來探討和借鑒20個話題,20種寫法,不論主動還是被動,都經歷和實現了20次雙重轉化和三種轉化。
總之,作為高中語文的教育教學一線教師,想要教會學生“表達與交流”,不斷提升自己,實現教學相長,弄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了解自己的工作任務和對象,就必須知己知彼。
參考文獻:
[1]周敏.語文課程的“動姿化”知識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2]王晨.高中語文“表達與交流”部分的知識分析.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3月.
作者簡介:韓曉霞,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四中學。
課題類型: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號:BY【2015】G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