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瑛
【中圖分類號】R5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01
頸動脈斑塊屬于動脈閉塞性疾病,是由于脂質代謝紊亂、糖尿病、高血壓、長期吸煙等原因導致。在血管分叉部位、血流方向改變處后壁、主干動脈彎曲凸面管壁及受壓部位,血流分流時形成漩渦狀血流,管壁持續受剪切應力,局部內膜損壞,血小板及紅細胞等沉積形成動脈硬化斑塊,血栓附著而致管腔狹窄。按斑塊主要成分可分為脂質斑、纖維斑、鈣化斑、混合斑。粥樣斑塊脫落引起供血動脈栓塞或終端動脈血栓形成。
根據斑塊的厚度及回聲表現,可將斑塊的穩定性評價為四級:高度穩定性,斑塊厚度〈 2mm的小均質低回聲斑塊、均質性高回聲斑塊、低回聲為主的混合回聲斑塊、高回聲為主的混合回聲斑塊等;中度穩定性,斑塊厚度〉2mm,〈3mm的均質低回聲斑塊、低回聲為主的混合回聲斑塊;低度穩定性,可發現潰瘍斑、新生血管形成的斑塊,斑塊厚度〉3mm,長度〉15mm的均質性低回聲斑塊、低回聲為主的混合回聲斑塊、不均質低回聲斑塊(脂質壞死核心)脂質壞死核心形成的低回聲為主混合回聲斑塊等;極低度穩定性,在低度穩定性斑塊的基礎上,可出現纖維帽破裂斑塊、潰瘍斑并發潰瘍表面活動性細小血栓形成、斑塊附著活動性粗大血栓形成、水母斑塊等聲像圖表現。
隨著老齡化來臨,中老年人腦血管疾病已廣泛引起人們重視。我國每年腦血管疾病發病率100-300萬,死亡率50-100/10萬,致殘率70%,但80%以上無先兆,易被忽視。筆者所在醫院的住院患者多半是腦血管病人,深知及早發現頸動脈斑塊并對斑塊穩定性予以評價的價值所在,故對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門診及住院的96例中老年患者進行超聲檢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96例患者,年齡50-80歲,平均70歲。儀器使用ALOKA SSD-3500型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MHZ,患者取平臥位,抬頭充分暴露頸部,調整適宜速度標尺,調節彩色增益使彩色清晰準確地充盈血管腔,不溢出,不同深度的血管內均能顯示彩色。
2 結果
高度穩定性斑塊患者76例,斑塊厚度〈2mm,形態扁平,回聲以均質性為主,少數為高回聲斑塊或混合回聲斑塊;中度穩定性斑塊患者10例,斑塊厚度略增加,形態略飽滿,回聲還是以均質性為主,少數為低回聲為主的混合回聲斑塊;低度穩定性斑塊8例,斑塊厚度大大增加,形態為潰瘍型,表面有破潰、出血或血栓附著;極低度穩定性斑塊2例,在低度穩定性斑塊的基礎上,發現斑塊附著處有活動性粗大血栓形成。
3 討論
根據斑塊回聲特征,將斑塊分為強回聲、等回聲和低回聲斑塊,又根據斑塊內不同程度回聲面積的大小分為均質性和非均質性斑塊。將斑塊內有超過20%面積的回聲與其他部分回聲不同定為非均質性斑塊。一般認為低回聲斑塊和非均質性斑塊不穩定,危險性比較大。根據斑塊形態分為扁平型、潰瘍型和不規則型斑塊。扁平型斑塊基底面積較大,內膜不光滑,回聲均勻,被認為是穩定斑塊;潰瘍型斑塊為內部回聲不均勻,表面有切跡;不規則型斑塊形態不整,凸入管腔,表面有破潰、出血或血栓附著,易受血流的沖擊而脫落,因此,不規則型斑塊與潰瘍型斑塊被認為是易引起微栓子脫落的不穩定性斑塊。根據斑塊的病理成分和相應的組織回聲將斑塊分為軟斑、硬斑、混合斑。軟斑超聲圖像為弱、低回聲;硬斑超聲圖像為強回聲、較強回聲,可伴有聲影;混合斑超聲圖像為回聲不均勻;軟斑和混合斑被認為是不穩定性斑塊。彩色血流圖像在判定斑塊潰瘍、內出血及血栓形成等方面有一定作用,對斑塊穩定性的判斷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
超聲醫學第6版(上)(周永昌主編)
血管超聲診斷圖譜 任衛東等主編
頸動脈與顱腦血管超聲診斷學 華揚編著
外周血管超聲彩色血流成像 除智章等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