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
【中圖分類號】R97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02
不穩定型心絞痛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具有發病急、病情重等特征,若不及時對癥干預,將會使得疾病繼續發展,引發急性心肌梗死等現象[1]。為了幫助患者將心絞痛有效改善,以防疾病的進一步惡化,本文采取低分子肝素進行治療,分析其臨床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至我院就診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86例,所有患者疾病均獲得確診,將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疾病患者排除。
依照入院的次序進行分組(n=43)。常規組:男性與女性分別占據23例與20例,年齡最小與最大的分別為36歲與78歲,中位數年齡為(58.36±3.25)歲,平均病史為(7.85±1.23)個月;實驗組:男性與女性分別占據24例與19例,年齡最小與最大的分別為35歲與76歲,中位數年齡為(58.12±3.20)歲,平均病史為(7.69±1.12)個月。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的差異,P>0.05,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對常規組患者選擇鈣拮抗劑、硝酸酯藥物、腸溶阿司匹林等藥物進行治療,并給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降脂藥物等對癥治療,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H20053200)皮下注射治療,每次給藥5000U,2次/d,連續治療7d。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效表示無心絞痛發作癥狀,明顯改善了氣悶、胸痛等癥狀,心電圖檢查后顯示T波與ST段的缺血情況基本上處于正常狀態;有效表示明顯減少了心絞痛的發作次數,有所改善了氣悶、胸痛等癥狀,有所改善了心電圖T波、ST段情況;無效表示未達到上述治療效果[2-3]。
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選擇SPSS17.0的統計學軟件記錄兩組心絞痛患者的相關資料,計數資料用百分比、率表示,檢驗比較,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T檢驗比較,若常規組與實驗組之間的數據差異顯著以P<0.05進行表示。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下表1可知,實驗組與常規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5.35%與79.07%,說明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相比常規組明顯較高,P<0.05。
2.2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在給藥期間與給藥后均未出現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嘔吐、惡心、呼吸困難等),治療安全性均較高。
3 討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屬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一類臨床癥狀,分析其發病機制多種多樣,包括管壁僵硬、管腔狹窄、血栓形成、血小板激活、斑塊內出血、冠狀動脈痙攣等,具有發病急、病情重等特征,若不及時進行臨床積極干預,將會使得疾病繼續發展,演變為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惡劣情況[4]。
實際治療時應本著降低心臟負荷、減慢心率、降低心肌的耗氧量、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壓值等原則進行治療。本次研究對實驗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進行干預,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5.35%,明顯高于常規組,且兩組均未出現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嚴重不良反應。分析低分子肝素可達到良好的抗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的效果,便于形成側支循環,將心肌供氧量增加,使得心肌缺血癥狀獲得明顯的改善。且該類藥物屬于普通肝素分解出的片段,可通過普通肝素分解、純化處理后獲得,可達到優良的抗凝效果,便于對血小板活化、凝血酶的生成進行有效抑制,實際治療時,發生出血的情況也較為少見,不會對人體的血小板、血管內皮細胞造成較大的影響[5]。另外,對該類患者進行積極治療的基礎上,還應密切關注其病情、情緒變化情況,給予患者精心的運動、飲食等護理干預,幫助患者促進身體的早日康復。
綜上情況可進一步得知,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采取低分子肝素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安全性較高,便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采納。
參考文獻:
劉云.氯吡格雷聯合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療不穩定心絞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2):559-560.
胡其源,岳靜雯,王寅等.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雙抗聯合早期應用血栓通、低分子肝素治療不穩定心絞痛的療效和不良反應[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5):29-31,45.
陳英嬌,袁強輝,袁東平等.低分子肝素聯合阿托伐他汀鈣治療不穩定心絞痛50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5(12):127-127,129.
崔青麗,劉政.肌氨肽苷針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7):109-110.
魏芝寶,黃宇翔,徐雄生等.氯吡格雷聯合低分子肝素和阿斯匹林治療不穩定心絞痛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