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衍
【中圖分類號】R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01
宮頸癌在婦科腫瘤中較為常見,可運用宮頸涂片技術進行篩查。暢通的宮頸涂片技術主要采用巴氏涂片細胞學檢查,但是這種技術存在一定的假陰性診斷。然而,宮頸液基超薄細胞技術并結合TBS系統對細胞病理學進行分類,明顯的提高了細胞學診斷的敏感性和準確性,這已經作為國內外新興的一種細胞學診斷方法。我院選擇2014年9月——2016年9月間在體檢中心進行檢查的320例體檢患者,對其進行宮頸液基超薄細胞技術并結合TBS系統進行細胞學檢查,先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我院選擇2014年9月——2016年9月間在體檢中心進行檢查的320例體檢患者,對其進行宮頸液基超薄細胞技術并結合TBS系統進行細胞學檢查,年齡在18-65歲之間,平均為39.2歲;進行常規檢查時發現存在性交后出血、絕經后出血、宮頸糜爛、陰道炎以及白帶中帶血等現象。
1.2 方法:先用棉球將宮頸表面的分泌物擦去,之后將頸管刷插入子宮,頸管刷順時針在子宮內旋轉,約3-5周,在將頸管刷放在Thinprep保存液中,進行漂洗、攪拌,最終送檢。
1.3 報告監測內容①病原體項目;②涂片質量;③對細胞改變的診斷;④進一步處理。
2 結果
對所選的病例進行涂片發現有100例存在異常,其中有28例為不典型鱗狀細胞(ASCUS)7例為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1L),14例為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
3 討論
1943年就開始應用宮頸涂片巴氏染色及分類方法對婦女宮頸癌的預防方面進行普查,明顯降低了宮頸癌的發病幾率。近些年,一些現象已經成為宮頸癌發生的高危因素,如過早的進行性生活、HPV感染以及多個性伴侶等都會導致宮頸癌的發生幾率增加,將其列為宮頸癌的高危因素中?,F今,對女性健康威脅最大的還是宮頸癌,因此我們更應該重視普查的意義。只有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才能阻止宮頸癌的發生。過去的巴氏法檢查主要是對脫落的陰道細胞學進行檢查,但假陰性和假陽性的幾率都比較高,有文獻報道指出,假陰性的幾率可高達15%-50%,而且有研究指出巴氏五級分類法已經不能與現代細胞學診斷的要求相匹配,因而就需要一種新的檢查方法。進行細胞學檢查時運用宮頸液基超薄細胞技術并結合TBS系統可以明顯的降低由于檢驗人員技術水平差異和診斷標準不一導致的診斷偏差,為了有效的提高患者診斷的準確度,宮頸液基超薄細胞技術并結合TBS系統可以作為一種快速準確的檢查方法。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對所選的病例進行涂片發現有100例存在異常,其中有28例為不典型鱗狀細胞(ASCUS)7例為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1L),14例為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較為年輕的婦女出現宮頸早起病變以及宮頸癌的發生率明顯比年老的婦女幾率高,這就表明宮頸癌的發生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我們應對過早有性生活、亂交等女性進行密切觀察。宮頸液基超薄細胞技術并結合TBS系統不但能夠確定癌前病變及癌變的診斷,同時還可以對多種微生物如滴蟲,念珠菌,HPV,皰疹病毒等感染進行診斷,提供更多關于宮頸癌的相關信息。通過結果我們能夠得出,在各個年齡段均可見到ASCUS的發病,總檢出率為8.75%,明顯比其他宮頸病變的檢出率高;LSIL在不同年齡組中的發病率呈單峰分布,其中發病率最高的年齡段為36-45歲;之后HSIL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降低。
綜上所述,在對宮頸癌進行防治的過程中,宮頸涂片具有重要的位置,在防癌普查的過程中,陰道宮頸細胞學檢查仍然是重要的措施。宮頸液基超薄細胞技術并結合TBS系統檢查可以降低漏診率,提高細胞學檢查的質量,對于查出存在異常的病例,可在進行陰道鏡檢查,最終確診,盡早的發現宮頸癌的早期病變,這也是防治宮頸癌的關鍵措施。
參考文獻
肖巍.宮頸細胞學涂片聯合陰道鏡檢查對宮頸病變的診斷價值[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07(06):421-421.
萬玉芳,瞿偉.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在宮頸病變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23):64-65.
游曉蓉.158例宮頸涂片液基細胞技術及TBS系統檢測的臨床分析[J].四川醫學,2009(02):789-789.
鐘清泉,潘小惠.液基細胞學聯合HPV分型檢測對宮頸病變診斷的作用[J].現代醫院,2010(03):10-13.
陳金梅.薄層液基細胞學篩查宮頸病變臨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2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