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華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02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嚴重腦血管疾病,營養不良是這類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患者由于中樞神經受損,常處于昏迷、意識障礙狀態,其進食和吞咽均較困難,導致患者營養攝入量降低,同時患者機體分解和代謝處于亢進狀態,其機體常出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不利于患者恢復,甚至可引發死亡,故而有效補給營養意義重大[1-2]。如何改善營養支持成為患者營養治療的關鍵。本研究對比分析腦卒中伴吞咽困難患者營養支持采用鼻胃管與鼻腸管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擇取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腦卒中伴吞咽困難患者60例,采用數字法隨機分為研究組30例和參照組30例。所有患者均均符合國內第四屆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4],伴有吞咽困難。研究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4~88歲,平均(61.8±5.6)歲;參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2~85歲,平均(62.1±5.4)歲。兩組在年齡、性別等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營養泵輸注營養液的方法給予患者補充營養。營養液為腸內營養乳劑(TPF-D),商品名:瑞代。參照組通過鼻胃管給予營養,研究組通過鼻腸管給予營養,營養泵滴注速度控制在50mL/h開始,穩定之后控制在60~100mL/h。治療2周后評估兩組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檢測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營養指標變化,包括白蛋白(Alb)和血紅蛋白(Hb)水平。②觀察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返流、腹瀉、肺部感染、腸道感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營養指標比較
治療前組間營養指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營養指標水平比參照組改善更為顯著(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腦卒中患者多伴有神經功能障礙,導致吞咽功能受損,出現吞咽困難的癥狀,機體發生應激反應,胃腸道功能下降,胃動力不足、腸蠕動減慢、菌群失調等改變。加之腦卒中患者受疾病影響能量消耗較大,蛋白質、糖等營養物質代謝較強,容易導致患者營養不足,引起患者免疫能力降低,不利于恢復,還增加了患者發生感染的幾率[3]。實施腸內營養能夠維持細胞代謝,保持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為患者提供營養支持,有利于調控免疫功能和內分泌功能,加快組織修復,促使患者康復。
鼻胃管和鼻腸管同為提供腸內營養的工具。鼻胃管是通過從鼻孔插入,經咽部將營養物質送至胃部的一種方式,具有費用低、操作方便、護理簡單等優勢,但胃潴留發生率高,易引起腹脹、嘔吐、返流和誤吸、從而引發嚴重肺部感染等并發癥。不利于腸內營養的實施和預后。鼻腸管則是經過鼻、咽、胃、幽門后送至空腸,營養液無需經胃消化而是直接被腸道吸收。目前對于兩種營養補給方式效果的研究報道較少,在姜某等[4]研究結果中,鼻腸管的療效為90.00%,顯著高于鼻胃管的73.33%,且營養指標改善程度高于鼻胃管,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鼻胃管。在本次研究結果中鼻腸管與鼻胃管的比較與上述研究結果相近,說明鼻腸管有助于提高患者營養情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而且鼻腸管腸內營養,食物直接到達空腸,可以避免食物對胃、十二指腸的刺激,使胃、十十二指腸得以休息及修復,對胃蠕動功能欠佳的患者更早地耐受腸內營養[5]。其營養供應過程更符合人的生理過程,能夠有效降低返流、腹瀉、吸入性肺炎,腸道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營養支持療效。
綜上所述,腦卒中伴吞咽困難患者通過鼻腸管給予營養支持更利于改善營養指標,提高療效,且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安全有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陳曉紅,戴妙霞,何婷等.不同胃腸營養支持方式對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6,16(1):38-39.
張清,汪海芹,余新英等.對比鼻胃管與鼻腸管營養支持在ICU腦卒中伴吞咽困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8):1168-1169.
蔡月梅.腦卒中伴吞咽困難患者行早期胃腸內營養支持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2):114-115.
姜翠鳳,畢玉燕.鼻胃管與鼻腸管對腦卒中伴吞咽困難患者營養支持的對比[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22(12):21-23.
危慧敏,黃海燕,周燕萍. 鼻腸管與鼻胃管經輸液泵腸內營養治療腦卒中的效果比較[J]當代護士,2014,0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