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磊
【中圖分類號】R6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02
外周神經阻滯屬于臨床上鎮痛和麻醉的重要方法,相比于硬膜外阻滯,外周神經阻滯麻醉方式具有較多的優勢,其中包括對患者術后的嘔吐、惡心等的緩解,降低對血液循環的影響,降低尿潴留情況的發生等,在高齡患者中的應用優勢十分明顯,以及在一些嚴重心肺疾患,對硬膜外和腰麻具有禁忌的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很高[1]。在內外科手術中,傳統的上神經阻滯方式是根據實施者的主觀感受進行判斷的,其判斷不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現代臨床上采取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對患者進行外周神經阻滯,具有較高的醫學價值。筆者對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輔助下外周神經阻滯的效果進行以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準備實施外周神經阻滯的患者160例進行研究,其中有男86例,女74例,年齡16~78歲,平均(46.57±6.42)歲,ASA等級劃分,Ⅰ~Ⅱ級127例,Ⅱ~Ⅲ級33例,體重指數≤24kg/m2。均需要實施鎖骨、股骨、上肢或下肢局部麻醉。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80例。
1.2 阻滯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的解剖學與異位感判斷的方式進行外周阻滯,操作的成功與否完全由操作者的主觀感覺決定。觀察組患者采取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輔助下外周神經阻滯的辦法,對于較淺的臂叢神經進行超聲引導時,使用頻率為12Hz的探頭,仔細觀察患者的解剖結構,然后在清楚了解解剖結構后將藥物充分注射到臂叢的各部分阻滯分支神經上,對于腰叢神經以及坐骨神經,其超聲引導的探頭選擇7.5Hz,對患者的解剖結構進行清楚了解后進行深部刺激,觀察阻滯成功即可[2]。
1.3 觀察指標 阻滯成功后,觀察并記錄穿刺的次數,觀察10~30min后的阻滯效果,對手術過程中的并發癥發生率進行分析。對阻滯效果的評價根據語言等級評定量表(VRS)來評價患者的疼痛指數。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3.0進行數據的整理及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其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阻滯效果評價 觀察組患者的阻滯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者穿刺次數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平均穿刺次數為(1.25±0.56)次,對照組的平均穿刺次數為(2.15±1.05)次,觀察組的穿刺次數明顯比對照組要少,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現代的臨床上,ASA等級在Ⅲ~Ⅳ級的患者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不斷增多,其疾病種類主要有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周圍神經病、感染、下肢動脈栓塞、股動脈瘤等,且合并癥狀的患者也越來越多,圍術期的心臟疾病以及死亡率明顯增高,再由于患者圍術期還需要抗凝治療,還有部分患者具有椎管內麻醉禁忌[3]。傳統的外周神經阻滯中,操作者根據其臨床經驗和解剖學對患者進行阻滯,這種阻滯方式需要經驗十分豐富的醫護人員進行操作才能較好的保證較好的阻滯效果,但是其穿刺的次數較多,對患者的造成較大的傷害,且阻滯的效果也較小,還會引起較多的并發癥發生[4]。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神經刺激儀輔助外周神經阻滯在臨床上得到了較好的應用,使得阻滯的效果明顯提高,穿刺次數明顯減少,也較好的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當前,超聲聯合神經刺激輔助外周神經阻滯的方式逐漸成熟,且取得了更好的阻滯效果,在臨床上的應用獲得了較多患者以及醫護人員的青睞。在本文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取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輔助下外周神經阻滯,對照組采取傳統的外周神經阻滯辦法,其阻滯結果表示,觀察組的阻滯效果、穿刺次數、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輔助下進行外周神經阻滯,其阻滯效果較好,有效降低穿刺次數,還能較好的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崔娓,張弛,葛培青等. 超聲引導聯合神經刺激儀定位胸椎旁阻滯在肋間神經移位術中的應用[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7,31(01):89-92.
楊綱華,王立勛,盧增停等. 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引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在肥胖患者中的臨床觀察[J]. 貴州醫藥,2016,40(11):1171-1173.
張琴,韓志強,鐘海燕. 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引導下周圍神經阻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進展[J]. 河北醫藥,2017,39(05):757-759.
陳漢強,孫立夫,沈娟萍. 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引導腘窩坐骨神經、股神經和隱神經阻滯的臨床效果[J]. 中國現代醫生,2016,54(12):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