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
【中圖分類號】R5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02
在呼吸系統疾病中,重癥支氣管哮喘較為常見,該疾病病情較為嚴重,同時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會嚴重威脅人們的身心健康。臨床既往的治療以對癥治療和氫化可的松藥物治療為主,但是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近年來,甲潑尼龍藥物應運而生,憑借諸多優勢在臨床廣泛應用[1]。鑒于此,此研究選擇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間收治的重癥哮喘患者64例,對其實施甲潑尼龍藥物的臨床價值進行探究。
1 對象與方法
1.1 基礎信息 本次研究抽取的我院重癥哮喘患者64例,收治時間為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依據患者治療方法差異性均分兩組,即研究組和參照組。研究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別為18例、14例,最大年齡為60歲,最小年齡為27歲,經計算后中位年齡為(42.11±8.64)歲。參照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別為20例、12例,最大年齡為62歲,最小年齡為25歲,經計算后中位年齡為(43.09±8.70)歲。將研究組和參照組重癥哮喘患者的臨床資料輸入統計軟件SPSS19.0進行證實,組間差異呈P>0.05,數據結果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研究組和參照組患者入院后事先接受一般治療,主要包括:吸氧、抗感染、對水電解質平衡予以糾正和解痙平喘。之后予以參照組患者氫化可的松,藥物使用劑量為300mg,將其與250ml生理鹽水混勻,靜脈輸注,每隔12小時給藥一次,共進行3天的治療。在治療期間需結合患者的病情對用藥劑量進行酌減。研究組患者則采用甲潑尼龍治療,藥物使用劑量為120mg,將其與250ml生理鹽水混勻,靜脈輸注,每隔12小時給藥一次,共進行3天的治療。在治療期間需結合患者的病情對用藥劑量進行酌減[2]。
1.3 治療效果評估[3] 經實施甲潑尼龍、氫化可的松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肺部啰音減少顯著,表示治療效果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明顯好轉,肺部啰音也有所改善,表示治療效果有效;未達到顯效和有效的治療標準,表示治療效果無效。
1.4 指標的判定 對兩組重癥哮喘患者治療后的癥狀緩解時間、體征控制時間進行統計。
1.5 數據統計和檢驗 將研究中的各項數據結果輸入軟件(SPSS19.0)進行證實,癥狀緩解時間、體征控制時間的表現形式為均數(±)標準差,組間行T值檢驗,治療總有效率的表現形式為(%),組間行卡方檢驗,結果證實統計學意義存在,則表示P<0.05。
2 研究結果
比對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研究組(96.9%)高于參照組(71.9%),組間差異經證實后呈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比對兩組患者的癥狀緩解時間、體征控制時間,研究組短于參照組,組間差異經證實后呈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
3 討論
重癥哮喘的引發因素與哮喘存在相關性,臨床對于該疾病首選糖皮質激素,該類藥物可以對細胞膜和溶酶體酶進行穩定,從而對粒細胞進行保護,將抗炎效果充分發揮[4]。哮喘發作多突然發作,在晚上比較重,憋得很難受的,治療哮喘這個病則應該同時消除上、下呼吸道過敏性炎癥,并配合脫敏治療和預防性治療才能治好。平時注意身體鍛煉,遠離有刺激性氣味的環境,少食過甜、過咸的食物。甲潑尼龍屬于人工合成的糖皮質激素,該藥物可以將白三烯和前列腺合成顯著減少,對嗜酸性粒細胞的趨化、聚集和活化進行抑制,還可以對細胞因子合成和炎性介質釋放進行抑制,將細胞膜上β2受體合成量增加的同時可以使微血管滲漏顯著減少。重癥哮喘危重病人呼吸肌嚴重疲勞,呈腹式呼吸(矛盾呼吸),出現奇脈。病人不能活動,一口氣不能說完一句話,胸部呼吸音消失,呼吸和脈搏都更快,血壓下降,大汗淋離,嚴重脫水,神志焦躁或模糊,急需正確處理。奇脈是指平靜吸氣時脈搏顯著減弱或消失,又稱吸停脈。是由于心包腔內壓力升高,使心臟舒張充盈受限所致。從此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實施甲潑尼龍治療后的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6.9%明顯高于實施氫化可的松治療的71.9%,另外,前者癥狀緩解時間、體征控制時間明顯短于后者,組間差異證實后差異呈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
綜合上述研究可知,重癥哮喘患者予以甲潑尼龍治療,臨床癥狀和體征可以有明顯改善,可在臨床上進一步實踐。
參考文獻:
劉寶欣,張蕾,秦吉祥等.甲潑尼龍對哮喘患者氣道纖維化相關細胞因子表達的影響[J].醫藥導報,2016,35(1):58-61.
鞠云飛,孫立鋒,胡華等.甲潑尼龍對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D25+調節性T細胞影響的體外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1,27(11):830-832.
楊處明,續懿敏.甲潑尼龍注射液和硫酸鎂注射液治療重癥支氣管哮喘的療效及對炎性因子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6,23(10):1572-1574,1575.
王海榮.甲潑尼龍對哮喘患者血清IL-18、IL-33水平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5,21(2):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