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勤飛
【中圖分類號】R743.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較為常見于神經內科的疾病類型之一,該疾病多發于老年人群,具有較高的致病率以及致死率,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發病通常都屬于比較急,其主要的臨床表現包括聽力障礙、四肢不協調以及頭暈等。當前,關于該疾病的發病原因被認為是由于血管遭到血栓的堵塞而導致的連鎖反應,因此溶栓是該疾病獲得治療的關鍵,其療效已獲得眾多學者認可,但近年來,有研究報道指出運用機械取栓治療可使本病的治療效果獲得提升。基于此,本文將針對我院近來收治的多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機械聯合動靜脈溶栓的效果展開研究,現將研究所得匯報如下。
1 患者的一般信息與治療方案
1.1 患者的一般信息
本次研究涉及的全部對象是選自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24例,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隨機分成甲乙兩組,其中,甲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29:33例,年齡為48-72歲,平均年齡為(61.2±4.8)歲,發病時間為1-7小時,平均時間為(4.3±1.9)小時;乙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27:35例,年齡為49-74歲,平均年齡為(61.7±4.6)歲,發病時間為1-6小時,平均時間為(4.4±1.7)小時;兩組患者在性別,發病時間以及年齡的對比上并無凸顯較大差別,P>0.05,未具備軟件意義,可用于本組研究的后續對比。
1.2 治療方法 甲組全部62例患者僅接受動脈內復合方式治療,溶栓的具體操作方法為,選擇尿激酶100萬U與0.9%的氯化鈉溶液進行融合后,取其中的10%實施靜脈推注,剩下部分給患者用作靜脈滴注,并在一個小時以內完成滴注。尿激酶完成滴注后再給予患者動脈溶栓,該操作具體的步驟為:給患者實施局部麻醉后利用造影技術找到血栓所在位置,于股動脈處經導管將將微導管送至血栓的遠端,隨后泵入尿激酶執行溶栓治療,尿激酶的量為每小時10000U,則在半小時內完成泵入,然后將刀斷撤回;再于血栓近端及其內部分別泵入等量的尿激酶,將導管取出后在切口進行止血與抗感染后再包扎[2]。
乙組患者全部執行機械取栓治療,具體的操作為:給患者實施局部麻醉,然后在其股動脈執行穿刺,植入動脈鞘6F,隨后利用導絲在造影技術的支持下將Guiding送到病變位置,將支架植入并固定,取出血栓后 實施造影,隨后將支架取出,與此同時,需回抽30毫升血液防止脫落的血栓再次回流至動脈,造影中顯示成功取栓后將動脈鞘拔出,最后將切口進行消毒包扎。
1.3 指標的觀察以及評定 本次研究的臨床效果評價將選擇Barthel指數實施最終的評定,評分超過90分者即視為效果顯著,一般有效的評定劃分范圍在40-89分,低于40分者則為治療無效,全部結果換算稱百分比,以效果顯著率+一般有效率作為本次治療的總有效之和。另外,需要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血管暢通率、顱內出血的概率以及結束治療3個月的病死率并做兩組的組間比較。
1.4 統計辦法 本組研究涉及的所有數據均使用標準的統計學軟件SPSS18.0(美國)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材料,并執行t值檢驗[6],百分比(%)用來表示組內的計數材料,并實施卡方()檢驗,最后的組間結果以P<0.05作為檢驗具有統計意義的評判標準。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經治療,乙組患者表示療效顯著的有41例(66.13%),一般有效的為19例(30.64)總有效率為96.77%,而甲組患者表示療效顯著的有30例(48.39%),一般有效的為24例(38.71%),總有效率為87.10%,乙組的治療有效率明顯優于甲組,兩組的組間對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
2.2 對比兩組的預后效果 甲組患者中有46例患者血管獲得再通,血管再通率為74.19%,而乙組患者中有58例患者的血管暢通,血管再通率為93.55%,乙組明顯優于甲組,兩組的組間對比具有明顯差距,P<0.05。在顱內出血的比較中,甲組存在5例,顱內出血率為8.06%,乙組中有2例,顱內出血率為3.23%,此項數據中,兩組的差別較小,P>0.05;在術后3個月的隨訪中,發現甲乙兩組的病死數量各為2例以及3例,兩組的組間差別較小,P>0.05,組間對比不具有統計意義。
3 討論
我國的醫療技術在近年來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人口老齡化的現象也逐漸在加劇,部分多發于老年人群的疾病的發病在近短時間以來得到急速上升。急性腦梗死就是其中常發的老年疾病中的一種,且該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3]。
動脈溶栓相比于靜脈溶栓的效果較好,但是藥物直接進入動脈,作用范圍較小,動靜脈聯合治療的效果又比其他兩種單獨治療的方法都顯著,各取其中優勢結合,因此溶栓效果良好。機械取栓可將血栓破碎后完整取出,因此降低血栓復發的可能性。基于此,本文將針對我院近期收治的多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機械取栓的臨床療效展開研究,獲得了良好成效。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利用機械取栓進行治療的療效比較確切,主要表現為其臨床的治療有效率較高,為96.77,相比動靜脈結合溶栓的有效率,該治療方式具有明顯有的優勢,P<0.05,另外,乙組患者術后的血管再通率也明顯高于甲組,P<0.05,但在兩組顱內出血情況以及術后病死率的對比上,兩組的組間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綜上所述,對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機械取栓治療具有較為確切的療效,術后血管通暢恢復率好,對疾病的臨床救治具有重大意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朱榮彥,柳曉鋒,李麗,侯永革,劉翠平,齊秀彥,謝少云.不同病因急性腦梗死血管再通治療的療效觀察[J].河北醫藥,2017,39(21):3312-3314.
顏丙秀,蔣亮亮.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聯合機械取栓治療的特殊護理問題及對策[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7(11):23-24.
劉薇薇.機械取栓與動靜脈聯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128例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