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培銀 謝小英
【中圖分類號】R72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01
喉部是人體中身兼兩職的器官,不僅僅是機體進行呼吸時空氣出入的管道,同時還是人體的發音器官。與成年人相比,小兒喉相對較長,喉腔狹窄呈現出漏斗狀,后慢慢逐漸成長為圓柱形。小兒因自身機體尚未發育完全,自身耐受能力較差,在對小兒進行喉部手術過程中對麻醉要求相對較高,尤其在麻醉方法及麻醉藥物選擇上至關重要。本文在此主要觀察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兒喉部手術麻醉中的運用,概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3年2月-2016年5月期間外科收治88例進行喉部手術的小兒患兒對分析對象,根據麻醉方法不同分為甲乙兩組各44例,甲組采用丙泊酚靜脈全麻,乙組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兩組患兒均排除其他嚴重疾病,無喉部手術及麻醉禁忌癥,擇期手術,患兒家屬對手術知情且同意。甲組中男患兒25例、女患兒19例,年齡5-13歲,平均(9.5±3.7)歲,其中行扁桃體腺摘除術15例、雙側扁桃體切除術13例、腺樣體肥大切除術10例、扁桃體和腺樣體同時切除術6例;乙組中男患兒24例、女患兒20例,年齡5-13歲,平均(9.7±3.5)歲,其中行扁桃體腺摘除術16例、雙側扁桃體切除術12例、腺樣體肥大切除術11例、扁桃體和腺樣體同時切除術5例。兩組患兒臨床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價值。
1.2 方法 兩組患兒術前常規禁飲食,手術前30分鐘肌注阿托品,用量為0.01mg/kg,目的是為了降低患兒手術過程中分泌物。甲組患兒采用丙泊酚泵注麻醉,用量為2mg/kg,麻醉過程中劑量可做適當調整,術中予以持續吸氧;乙組患兒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麻醉誘導前首先進行純氧吸入,然后予以8%的七氟醚吸入,并保持患兒自主呼吸。當患兒針刺疼痛消失后建立靜脈通道。手術進行過程中,七氟醚吸入濃度通常維持在2%-3%之間。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使用麻醉后睫毛反射消失時間、手術時間及術畢喚醒時間;記錄兩組患兒麻醉前、手術開始前2min、手術結束前2min生命體征情況,包括收縮壓、舒張壓及心率情況;比較兩組患兒麻醉后不良反應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 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值±標準差(±s)和百分比(%)表示,用方差t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麻醉效果對比 甲組患兒睫毛反射消失時間為(72.4±6.7)s,平均手術時間為(47.8±7.6)min,術畢喚醒時間(1.5±0.9)min,乙組患兒分別為(51.5±4.6)s、(44.5±6.4)min、(4.2±1.5)min。手術時間對比無統計學意義,其他各項對比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兒麻醉階段生命體征指標對比 兩組患兒麻醉前收縮壓、舒張壓及心率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麻醉后,在術前2min乙組收縮壓、舒張壓及心率變化程度小于甲組,差異P<0.05;手術結束前2min,乙組患兒收縮壓、舒張壓及心率恢復后與麻醉前差異小于甲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可見對小兒喉部手術患兒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對患兒血壓及心率影響較小,安全性更高。
2.3 兩組患兒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甲組患兒麻醉后出現惡心嘔吐3例、痙攣4例、分泌物增多6例、呼吸道梗阻2例、體動2例、精神癥狀1例,乙組出現惡心3例、分泌物增多2例、痙攣1例。乙組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13.6%)低于甲組(4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丙泊酚是在小兒喉部手術中是常用麻醉藥物,該藥物在麻醉注射時可造成患兒發生明顯疼痛,麻醉機制是激活γ-氨基丁酸受體-氯離子復合物,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發揮麻醉作用[1]。但丙泊酚在鎮靜催眠過程中還會對患兒循環系統有抑制作用,導致患兒出現血壓及心率下降,本文研究中甲組患兒在麻醉后患兒血壓、心率下降明顯。
七氟醚屬于新型吸入麻醉劑,在臨床上有廣泛應用,其優點在于麻醉誘導和麻醉后蘇醒較迅速,利于麻醉師對麻醉深度的把握[2]。并且七氟醚氣味芳香,不會刺激患兒呼吸道,大部分小兒都容易接受吸入方式。此外,七氟醚不會增加氣道分泌物,對循環抑制輕,不增加心肌應激性,并有效減少喉痙攣及心律失常的發生。最為重要的是七氟醚對心肌有缺血保護作用,對心肌無明顯抑制,同時還能減輕內毒素誘導肺組織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可有效避免嗆咳、屏氣、躁動并發癥的發生,很少引起喉痙攣、支氣管痙攣,因而明顯提高了手術安全性??傊?,在小兒喉部手術中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朱榮軍.丙泊酚泵注麻醉與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兒手術中的應用價值[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0):1835-1836.
金吉成,羅曼,白雪松.七氟醚吸入麻醉與氯胺酮靜脈麻醉用于小兒手術麻醉的效果對比[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03):39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