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亞男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2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狀動脈硬化.血栓形成或冠狀動脈持續痙攣.導致動脈或分支閉塞.心肌因持久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此病發病急,死亡率高。因此做好心肌梗塞病人的護理,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更加了解心肌梗塞的基本知識、預防措施和注意事項,解除心里壓力,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及健康知識水平,樹立良好的行為規范,達到最理想的護理效果,對本病的好轉有著重要的影響。
1.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等疾病。
2.合理調整飲食,適當控制進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煙,酒,少吃動物脂肪及膽固醇較高的食物。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如緊張,勞累,情緒激動,便秘,感染等。
3.注意勞逸結合,當病程進入康復期后可適當進行康復鍛煉,鍛煉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有否胸痛,呼吸困難,脈搏增快。甚至心律血壓及心電圖的改變,一旦出現應停止活動,并及時就診。
4.按醫囑服藥,隨身常備硝酸甘油等擴張冠狀動脈的藥物,并定期門診隨訪。指導患者及家屬當病情突然變化時應采取簡易應急措施。
心肌梗塞等慢性病多數不可能完全痊愈,所以只有在急性發作期應短期住院,在疾病相對穩定期主要在家中療養。病人在出院后仍需經常服用各種藥物,定期檢查隨訪。有些病人年老體衰,記憶力減退,生活自理能力減弱,需要有人給予照顧護理。老年病人的護理除了生活護理外,還要注意心理護理與合理調制飲食。這大量工作都需要親屬或陪伴人員進行,需要有醫師指導。護理注意事項如下:
1.急性期病人應絕對臥床休息,可減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心肌功能的恢復。有條件的病人應放在單人搶救室或心血管監護室給予床邊心電,呼吸,血壓的監測。尤其在前24小時內必須連續監測,室內應配備必要地搶救設備和用物,如氧氣裝置,吸引裝置,人工呼吸機,急救車,各種搶救機械包以及除顫器,起搏器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應完全臥床休息一周,一切日常生活由護理人員幫助解決。避免不必要的搬動,并限制親屬探視。防止情緒波動。從第=周開始,非低血壓者可鼓勵患者床上作四肢活動,防止下肢血栓形成。兩周后可扶患者坐起,病情穩定患者可逐步離床,以后逐步慢步行走,在逐步增加體力活動后,要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對有并發癥患者應適當延長臥床休息時間。
2.做好心理護理,及時了解病人焦慮程度,耐心做好解釋、安慰工作,使之能正確對待疾病。向病人講解有關知識,避免過度勞累及受涼感冒等。解除病人的思想顧率與精神緊張,密切配合治療。
3.合理的氧療:心肌梗塞的病人動脈血氧張力常下降,吸氧可以改善心肌缺氧,宿小梗死面積,可持續低流量吸氧,每分鐘2~4min,每天更換吸氧管,保持清潔暢通。
4.注意觀察病人的疼痛性質、部位、時間和用藥后的反應。給予止痛藥,及早解除疼痛。注意病人的精神狀態、皮膚的顏色、冷暖、出汗和尿量等情況。
5.飲食應清淡,因病人心功能下降,心博出量減少,心肌供血不足,加上絕對臥床,胃腸蠕動減弱,消化功能降低。顧應給予低脂肪、低膽固醇、高維生素的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如有心衰,應限制鈉鹽的攝入,給低鹽飲食應少量多餐,避免過飽,以防增加心臟負擔。禁食辛辣油炸食物,多吃水果和粗纖維豐富的食物,以減少便秘及腹脹。
6.排便的護理:發病后,病人不習慣臥床排便,進食量減少而發生便秘,病人往往因便秘用力過猛,增加心臟負擔,而誘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應指導病人養成床上排便習慣。急性期可給予緩瀉劑,必要時做低壓清潔灌腸,協助排便。囑病人多食用蜂蜜、香蕉等以軟化大便。排便時可先讓病人含硝酸甘油,護士應在旁邊守護。
7.注意恢復的護理:當心電圖、ST段、T波恢復正常后,患者無明顯自覺癥狀,此時不要麻痹大意,保持情緒穩定。總之,加強心肌梗塞病人的護理和健康指導,對提高治愈率,預防并發癥,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健康指導;對其疾病的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