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蕓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腦梗死主要是由腦組織動脈血灌注不足對供血區組織造成損害,引起生化代謝失常表現,同時對患者生理功能造成嚴重不良影響[1]。隨著人口逐漸老齡化,近年來腦梗死在臨床上發生率呈不斷上升趨勢。盡管近年來隨著現代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腦梗死治療技術也取得很大進展,但腦梗死仍具有較高致殘率,主要表現為運動功能障礙[2]。本文探討將行為護理運用于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中對康復效果的影響,現分析討論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臨床納入本院2014.2~2016.2期間收治的82例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全部入選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均為41例。研究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齡46~75歲,平均年齡(63.28±5.69)歲,病程4~32w,平均病程(17.53±2.94)w;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齡47~76歲,平均年齡(63.39±5.73)歲,病程3~31w,平均病程(17.49±2.76)w,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實施臨床常規護理,加強病情觀察,指導患者正確飲食,按時協助患者翻身拍背,促進痰液排出,積極預防肺部感染、壓瘡等并發癥。研究組在此基礎山實施行為護理,待患者基本體征逐漸平穩后適當進行穴位按摩,指導患者積極進行被動體位訓練,2次/d,30min/次,具有實施步驟如下:維持患者現有運動功能,康復治療前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屬做好相關解釋工作,按時協助患者變化上肢、下肢彎曲體位,防止患者長期處于屈曲、伸展狀態。患者足弓需承受一定壓力,以免導致足下垂及手足運動功能退化。另外,穴位按摩主要包括上肢、下肢,上肢按摩時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對患側合谷穴、曲池穴、少海穴進行按摩,按摩過程中指導患者適當進行上肢運動。下肢按摩時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對患側涌泉穴、照海穴、昆侖穴進行按摩,同時指導患者適當進行下肢運動,運動過程中護理人員可使用食指、中指分別對承山穴、涌泉穴進行按摩。
1.3 觀察指標 分析對比兩種不同護理模式運用效果,將兩組護理前、護理后FMA評分及MBI指數變化情況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以(%)表示計數數據,采用卡方檢驗;以(±s)表示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前研究組、對照組FMA評分及MBI指數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FMA評分及MBI指數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FMA評分及MBI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參考表1。
3 討論
腦梗死有著非常高的致殘率及病死率,腦梗死可對患者腦部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腦梗死患者神經系統受到嚴重損傷,普遍伴有程度不同運動功能障礙,因此,加強對腦梗死患者的行為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是減輕患者運動功能障礙、提高康復效果、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前提[3]。
行為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也是現代護理學不斷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行為護理不僅要求護理人員具備過硬理論知識水平及豐富臨床實踐經驗,同時要求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個體特點及具體情況實施針對性個性化護理服務,充分體現以人為本護理理念,通過對患者具體病情進行綜合分析,制定科學的個性化護理計劃,旨在為患者提供高效、優質、綜合的人性化護理服務。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研究組、對照組FMA評分及MBI指數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FMA評分及MBI指數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FMA評分及MBI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行為護理的實施可明顯改善患者運動功能障礙,與當前研究結果大致相符[4]。通過長期實施規范化康復訓練,幫助腦梗死運動障礙患者養成正確康復訓練習慣,行為護理較常規護理模式更加注重患者康復訓練效果,有利于改善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障礙及生活質量[5]。
綜上所述,將行為護理運用于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中,對減輕患者運動功能障礙、促進疾病康復、改善患者預后等方面均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張建芬,蔣為,周芳等.行為護理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4):147-148,172.
沈愛媛.行為護理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23):3661-3662.
雍曉芬.行為護理干預在腦梗死并發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5):96-97.
張愛英.優質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8):131-133.
袁莉,胡國榮,陳麗麗等.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死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5,31(12):87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