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在此,本文以100例患者為對象,旨在探討人性化護理在呼吸內科中的應用價值,現總結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5年11月--2017年9月期間,收集到呼吸內科就診的100例患者,根據就診順序,將其平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29例男性,21例女性,32-75歲,平均(46.2±5.39)歲。研究組,27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31-72歲,平均(45.3±6.03)歲。比較臨床資料,在性別及年齡等方面,雖然研究組與對照組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沒有統計學意義,但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施行常規對癥護理,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實施人性化護理,具體如下:(1)生活指導:晨間,通過濕掃法,打掃病房衛生,保持干凈整潔,整理床單,必要時,更換床單、病號服等。根據患者需求,協助患者完成進食、洗漱等行為,了解患者睡眠情況,有無疼痛感,評估患者腸道功能恢復程度,指導患者活動。夜間,整理、理順管道,無法自理患者,強化口腔護理,協助患者睡前排便,病重病危病房,留有廊燈,便于掌握患者情況,關小門窗,留意晝夜溫差,注重保暖。(2)飲食指導:呼吸內科患者,飲食方面,以清淡為主,多吃富含蛋白質、熱量且易消化的食物,不得攝取辛辣及生冷食物,過甜、過咸食物盡量不吃,可多吃新鮮蔬菜與水果。(3)用藥指導:護士必須全面了解各種藥物的適應癥、禁忌癥、注意事項等,遵照醫囑,指導患者用藥,叮囑患者按時按量服藥,切勿隨意停藥,或者增減用藥,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引起患者重視,充分發揮藥效,緩解病癥。(4)運動干預:呼吸內科患者,肺功能遭到不同程度上的損傷,因此,護士應綜合分析患者病情,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指導患者參與體育鍛煉,有助于恢復肺功能。平時,盡可能走樓梯,晨起,可打太極,飯后,適宜散步,增加機體運動耐量,改善肺功能。(5)心理疏導:護士積極與患者溝通,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盡可能滿足患者合理需求,耐心傾聽患者訴說,認真解答患者的問題,維持患者良好身心狀態,增加依從性,確保臨床療效。
1.3 觀察指標
(1)護理療效:護理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經檢查,各項指標恢復正常,視為顯效。護理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經檢查,各項指標趨于正常,視為有效。護理后,患者臨床癥狀無顯著性變化,甚至有加重的傾向,視為無效[1]。
(2)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調查護理滿意度,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越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用到的數據,在EXCEL表格中錄入,應用SPSS20.0軟件,百分比(%)用作表示計數資料,予以卡方(c2)檢查,而(±s)用作表示計量資料,用t進行檢驗,若統計學有意義,則用“P<0.05”進行表示。
2 結果
2.1 護理療效
關于護理療效,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
結果表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4.1±4.91)分,對照組為(83.2±5.97)分,數據比較,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t=9.971,P=0.000)。
3 討論
近些年,醫療水平不斷提升,“生物——心理——社會”新醫療模式大力推廣,臨床護理,作為醫療服務的構成要素,成為了衡量一家醫院綜合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引起了各大醫院的重視。人性化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將“以人為本”作為指導思想,處處均為患者著想,充分考慮患者的利益,制定護理計劃,指導護理工作的開展[2]。呼吸內科患者,給予人性化護理,從生活指導、用藥指導、飲食指導、運動指導與心理干預5方面著手,為患者提供全面高效的護理服務,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控制病情,增加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促使患者早日康復。本研究顯示,研究組護理總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人性化護理,在呼吸內科護理中應用價值高,可推廣。
參考文獻:
張秀莉. 優質護理在呼吸內科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 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13):304-305.
夏娟娟,馬治亞,張雪梅,李兆蘭,劉瑩瑩,李月霞. 探討人性化優質護理服務在呼吸衰竭護理中的臨床效果[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6):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