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瑩
【中圖分類號】R4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手術室是醫院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在患者的整個治療護理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改進醫院手術室護理質量成為了近年來重要的研究課題和方向,應該引起醫院工作人員的重視。醫院持續質量改進可通過全面質量管理工作制定新型的質量管理模式[1]。本文選擇我院患者進行相關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我院的實際情況,選取2016年2月--2016年7月期間的患者,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共80例(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齡于22—67歲間,中間值于43.23±1.92),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且每組40例患者,所選患者均符合研究標準且在性別、年齡方面無明顯差異,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字(P>0.05)。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手術室質量控制方案”:根據患者的臨床指標情況對患者進行適當的管理,在依據 《持續質量改進登記表》工作的同時要對質量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恰當的改進;而觀察組患者采用“手術室護理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運用于具體的手術室的護理管理方案”:主要通過運用失敗模式法(FMA)和根本原因法(RCA)兩種分析法進行相關質量改進[2],具體如下:
(1)構建完善的質量控制體質:整個手術室護理過程中要建立完善的 “三級質量監控體制”,包括一級控制(相關護理人員主要負責對護理操作的各項內容進行質量的監督)二級控制(對護理工作成效進行一定的管理)三級控制(護理管理人員的負責人或者護士長對手術室護理整理工作進行一定的監控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分析,同時給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和手段),可見三級質量監控體制十分必要。
(2)根據“護理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進行評估:有必要在手術室護理過程中建立持續質量改進登記表和護理質量評估指示統計表并運用在護理人員的各個工作環節中。護理質量控制人員要按照表格的要求對工作中存在的質量問題做詳細的記錄,記錄時包括發生的時間、發生的原因、處理應對的措施等。
(3)對護理過程中出現的不良事件進行分析:主要結合FMA和RCA兩種分析法對不良事件進行分析,同時根據護理質量綜合評價指標對引發不良事件的原因進行分析。其中導致不良事件發生的因素有監督不嚴密、體制不完善等,并根據這些原因在后期的工作中進行改進,也要對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進行定期的培訓。
(4)其他:關于手術機械丟失的現象可以由相關護理人員進行專門的清理,當出現數量不對的時候要向相關人員進行詢問。根據醫院科室的實際護理需要可制定合理的相關評估指標。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室治療期間發生的不良事件和醫護人員工作質量的差異。
1.4 統計學方法
用醫學統計軟件SPSS 17.0對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按照百分數對計數數據表示,結合卡方測定,P<0.05則表明其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手術室不良事件發生:手術費誤算9例、漏簽醫囑4例、藥物外滲4例、輸血反應2例、銳器損傷5例、錯誤用藥4例;觀察組手術室不良事件發生:手術費誤算4例、漏簽醫囑2例、藥物外滲2例、輸血反應1例、銳器損傷1例、錯誤用藥2例。對照組醫護人員工作質量:用藥準備20例、術后整理25例、儀器完好28例、儀器清潔26例、手術臺整潔28例、術前訪視27例、藥品規范放置28例、器械清潔28例;觀察組醫護人員工作質量:用藥準備33例、術后整理35例、儀器完好38例、儀器清潔36例、手術臺整潔38例、術前訪視37例、藥品規范放置35例、器械清潔34例。可見觀察組手術室不良事件發生人數少于對照組且醫護人員工作質量優于對照組(P<0.05,=8.857, =9.921)。
3 討論
如今,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對醫院的護理和治療要求越來越高,所以這就對護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常規的手術室質量管理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患者的需要,所以在該方面也要求醫院進行改進,實現自身的轉型,從而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3]。
在醫院手術室質量改進中,手術室護理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運用在手術室的護理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手術室不良事件發生率,從而提升醫護人員工作質量,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另一方面,在今后的研究中,良好、優質護理是又一重要研究課題,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所以護理人員要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學習新的護理方法,優化自己的護理思想與護理技巧。
參考文獻:
杜光彩. 手術室護理質量綜合評價指標在手術室持續質量改進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農村衛生,2017,34(12):60.
韋雪臘. 手術室護理質量綜合評價指標在手術室持續質量改進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農村衛生,2017,45(08):6+9.
康新玲. 實施手術室護理質量綜合評價指標在手術室持續質量改進中的應用效果[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80):361+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