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詹慧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癲癇屬于腦功能失調綜合征,在臨床中的發生率十分高,該病癥依據發作癥狀程度、維持時間將其分為不同發作種類,如:全身強直—痙攣發作、植物神經性發作、失神發作等,本文研究意圖:對癲癇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分析對患者癲癇發作率及發生意外傷害發生率的影響;將相關文獻報道相結合,得出以下數據報告:
1 資料、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癲癇患者,共計70例,2016年3月~2017年3月是選取時間,并分為研究組、對照組。
研究組:患者35例,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齡32~52歲,(42.36±7.12)歲為平均年齡;
對照組:患者35例,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齡30~53歲,(41.99±7.01)歲為平均年齡;
比較患者一般資料數據,無統計學差異,P>0.05,組間可比性強。
1.2 護理方法
研究組、對照組,分別行預見性護理、常規護理。
對照組:按照醫囑對患者實施用藥指導;為患者進行常規流程搶救護理;制定飲食計劃;監測各項生命體征變化。
研究組:(1)創建舒適的治療環境,避免病房內發生刺激性聲響,調節室內光線,保持周圍環境安靜;(2)保證患者的呼吸道通暢,當患者發作病情時,需要及時為患者處理口、鼻腔內部的分泌物,讓患者的頭部向一側傾斜,盡量不要使用經口喂藥的方式控制病情,以此避免發生誤吸情況;(3)對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進行密切監測,若患者出現發熱癥狀應及時降溫處理,如:使用退熱藥 物、物理降溫等;(4)在患者發作期間適度制動,在壓舌板和臼齒之間放置紗布,以此避免出現咬舌情況;將四肢固定在床邊護欄上,注意固定的砂條材質要柔軟,且固定力度要適度,當患者抽搐的過程中不要用力糾正其肢體;(5)為患者制定飲食計劃,盡量使用胃管鼻飼飲食,注意飲食營養價值,不要使用刺激性飲食,適當補充纖維素、蛋白質;(6)關注患者心理狀態,及時與患者家屬聯系,告知患者近期癲癇發作的原因和恢復進度。
1.3 觀察指標
分析組間患者的癲癇發作率、意外傷害(舌咬傷、皮膚損傷、腦水腫)發生率、每次癲癇狀態控制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軟件處理此次研究數據,SPSS21.0 是處理系統,每次癲癇狀態控制時間為計量資料,表示形式為(±s),行t 檢驗;癲癇發作率、意外傷害(舌咬傷、皮膚損傷、腦水腫)發生率為計數資料,表示形式為(%),行卡方檢驗;當有統計學差異時用P< 0 .05表示。
2 結果
研究組與對照組相較,患者的癲癇發作率、意外傷害發生率、每次癲癇狀態控制時間均更低,P< 0 .05,差異顯著。
3 討論
癲癇臨床狀態主要的表現特征是:腦神經出現持續性異常放電,進而導致癲癇持續發作狀態;若患者的癲癇癥狀維持時間較長,較易發生眾多相關的并發癥,如:舌咬傷、誤吸等,十分不利于患者的臨床預后結局,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2]。
治療癲癇患者的首要原則是有效防治由癲癇引發的并發癥,而防治并發癥的關鍵措施在于高效的護理措施、精準的疾病判斷;預見性護理又被稱為先前護理措施,該種護理措施主要依據以往的臨床疾病護理經驗和文獻資料,對疾病的臨床變化做到先前性護理措施,以此達到提前預防的效果。預見性護理中又包括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呼吸道護理措施等,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控制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3-4]。
此次研究中,研究組與對照組相較,患者的癲癇發作率(42.86%)意外傷害發生率(5.71%)每次癲癇狀態控制時間(30.21±5.21min)均更低,P< 0 .05,差異顯著;上述數據結果與孔岱學者所發表的《預見性護理干預對降低患者癲癇發作和發生意外傷害的效果分析》[5]文章中研究結論相似(發表于《現代醫學》雜志之中),研究顯示在癲癇疾病護理期間使用預見性護理措施,其意外傷害概率為9.52%,說明了預見性護理措施能夠降低患者出現意外傷害的概率,充分保障了患者的預后質量;由此可見,對癲癇患者予以預見性護理,能夠縮短癲癇狀態控制時間,降低癲癇發作率和意外傷害發生率。
參考文獻
郭凡杰.預見性護理在癲癇持續狀態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8):1522-1523.
顏紅,泮露萍.預見性護理在兒童癲癇持續狀態分階段救治中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7,24(3):323-325.
朱華鳳,雷幼蓉,張琦.預見性護理對癲癇持續狀態患者認知功能、焦慮抑郁及不良事件發生率的影響[J].貴州醫藥,2017,41(9):1002-1003.
郭曉雪.預見性護理對癲癇持續狀態患者神經功能與不良事件發生率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17):74-76.
孔岱.預見性護理干預對降低患者癲癇發作和發生意外傷害的效果分析[J].現代醫學,2017,45(1):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