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巧娜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目前,高血壓患者越來越多,且以老年為高發群體,和人口老齡化相關,本研究分析了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個體化護理方式與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6年6月-2017年6月90例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以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62-79歲,平均(67.24±2.22)歲。發病時間1年-26年,平均(15.57±0.45)年。對照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61-79歲,平均(67.21±2.25)歲。發病時間1年-26年,平均(15.53±0.42)年。
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則采用個體化護理方式。①個體化心理護理。高血壓病程長,且患者年齡大,容易產生抑郁、焦慮、孤獨、悲觀心理,需囑咐家屬多關心和傾聽,給予親情關懷和陪伴。病房可播放輕音樂放松情緒、同時對患者介紹良好康復例子鼓舞患者。充分尊重患者,保護其隱私,稱呼需用尊稱。給予患者安慰、鼓勵,減少其焦慮心理,提高其配合度。②健康教育。主要對疾病機制、飲食、運動、用藥等知識,根據老年患者文化、視聽等情況進行個體宣教,盡可能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多借助圖片和視頻等直觀生動方式進行教育。③生活指導:了解高血壓患者的病情及生活習慣,在飲食上給予低膽固醇、脂肪飲食,注意限鈉鹽和補充鈣質,多攝入豐富膳食纖維食物。運動上可采取散步、打太極等方式增強體質,每天運動至少半小時。⑤藥物干預。指導患者根據醫生囑咐合理規范用藥,規律用藥,避免自行停藥[1-2]。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社區老年高血壓控制率;老年高血壓發病機制認知、遵醫行為評分(飲食、用藥和運動);干預前后患者血壓動態水平、SAS心理評分。
顯效:血壓降至正常,癥狀明顯緩解;有效:血壓降低20%以上,尚未達標;無效:血壓和癥狀無改善。社區老年高血壓控制率為顯效、有效百分率之和[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統計數據,臨床資料根據類別不同進行t檢驗(計量)檢驗(計數),P<0.05說明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社區老年高血壓控制率相比較
觀察組社區老年高血壓控制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2.2 干預前后血壓動態水平、SAS心理評分相比較
干預前兩組血壓動態水平、SAS心理評分相近,P>0.05;干預后觀察組血壓動態水平、SAS心理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如表2.
2.3 兩組老年高血壓發病機制認知、遵醫行為評分(飲食、用藥和運動)相比較
觀察組老年高血壓發病機制認知、遵醫行為評分(飲食、用藥和運動)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目前,高血壓患者中不遵醫用藥、缺乏運動和飲食不健康等問題仍十分普遍,導致高血壓患者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降低,因而,需采取措施糾正患者錯誤理念和行為,提升遵醫行為,更好改善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水平,提升其生活質量。社區個體化護理的開展以家庭為單位,可為患者開展生活指導、心理疏導、用藥指導和疾病教育等多方面和康復支持,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態,提升遵醫行為,構建健康生活方式,更好控制血壓[4-6]。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則采用個體化護理方式。結果顯示,觀察組社區老年高血壓控制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老年高血壓發病機制認知、遵醫行為評分(飲食、用藥和運動)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血壓動態水平、SAS心理評分相近,P>0.05;干預后觀察組血壓動態水平、SAS心理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個體化護理方式與效果確切,可減輕焦慮心理,改善血壓,患者遵醫行為和疾病認知顯著提升,血壓控制良好。
參考文獻:
戴秀菊,楊金娟,周志虹等.老年高血壓患者心理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6):43-44.
李新輝,杜文娟,毛曉潤等.基于標準化護理語言的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家庭訪視效果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27):3231-3233,3236.
宋艷,沈紅五,匡安娜等.冥想療法對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心理狀況的干預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13(7):1763-1765.
張桂娟,馬民.護理干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和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34-36.
楊巍.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35):124-125.
王惠珍,張亞,高鈺琳等.社區護士高血壓規范化管理實施障礙的質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2,27(9):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