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保吉 劉燕
【中圖分類號】R4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2
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因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而引起的嚴重慢性傳染病,近年來艾滋病在我國的流行形勢日益嚴峻,且感染人群由男性向女性為主轉化,而年輕女性處于生育高峰期,若感染艾滋病將增加母嬰傳播的危險性。艾滋病主要傳播途徑包括母嬰垂直傳播、血液傳播與性傳播,目前認為分娩時經產道感染HIV的風險性最大,占母嬰傳播HIV的45%-60%。而助產士屬于銳器損傷和體液接觸感染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高危人群,致使其面臨艾滋病感染的較大風險。因此關注助產士感染艾滋病的危險因素并依此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是當前醫院的重點工作事項。
一、助產士感染艾滋病的危險因素
(一)防護意識薄弱 助產士缺乏良好的職業防護意識與防護能力,易致使其成為職業暴露危害較為嚴重的人群之一。大部分助產士對醫院感染的嚴重性缺乏充分認識,不完全了解疾病的感染與傳播途徑,從而致使疾病感染隱患的爆發。經報道,助產士職業暴露的機會較多,而其職業防護知識不嚴重足,35%的助產士不明確普遍性的防護措施及遭遇危險后的處理原則與方式,能夠在接生過程中自覺采取防護措施的助產士僅為65%[1]。此外助產士多因工作忙碌而不按規程進行操作,甚至是違規操作,致使其增加職業暴露。從而增多HIV感染的幾率。
(二)銳器損傷感染 針頭、刀片、縫針及玻璃碎片等屬于助產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徑,目前證實20多種病原體可通過針刺等方式傳播,而艾滋病、乙肝及丙肝等通過血液傳播的幾率最大,一次接觸即可能產生感染。助產士于接生過程需進行人工破膜、陰叢麻醉、切口縫合及器械清洗等操作,易被縫合針或鑷子等刺傷,從而致使血液感染的幾率上升。經臨床研究調查,從事產房助產的醫護人員中,因會陰切口縫合而被針刺傷約占80%,而處理污染物或行靜脈輸液與催產素注射時出現針刺的約占42%,表明銳器刺傷屬于助產士感染HIV的高危因素[2]。
(三)體液接觸感染 助產士的日常工作中需采集尿液與血液樣本,并進行肛查、接生、會陰沖洗及傷口縫合等一系列操作。產房中經常出現急產、羊水栓塞、新生兒窒息及產后出血等緊急情況,助產士需立刻投入搶救工作中,且時間不允許其進行有效防護,在此過程中助產士頻繁接觸含有感染病毒的羊水惡露及血液等體液,易致使皮膚或黏膜的污染,而皮膚與黏膜若有破損情況則易產生感染。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稱,口腔、鼻及眼暴露于污染體液與血液中存在一定的感染風險。
(四)暴露處理不當 大部分助產士被有傳染病孕婦的體液及血液污染或出現銳器損傷后,其多采用自行處理的方式,而未向護士長、護理部或相關部分報告,且未能及時進行預防抗體的注射治療,由此增加其感染傳染性疾病的風險。由于HIV需借助易感細胞的表面受體進入細胞,而HIV病毒進入人體后的24-48h可到達局部淋巴結,大約5d后可于外周血中檢測出病毒成分,若危險因素暴露后未能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易引起病毒感染的嚴重后果。
二、助產士感染艾滋病的防護措施
(一)增強防護管理 醫院應針對產房工作特殊性,定期進行對助產士職業暴露與防護知識的培訓,引導其學習《消毒技術規范》與《醫院感染管理規范》等條例,并加強其對感染危害的認識與學習,從而有效增強助產士對AIDS的防范意識。針對新上崗助產士需加強職業考核,直至考核完全合格方能進行助產工作;醫院還需建立控制防護醫院感染的工作制度,引導護理人員認識到職業暴露的危害,并規范助產士的消毒隔離與防護工作,從而有效降低其感染風險;此外,助產士應及時配合醫院感染管理的各項工作,每年定期進行HIV檢測、胸片及肝功能檢查,并于工作中有意識地增強自身的防護措施,從而有效降低職業艾滋病感染的幾率。
(二)避免銳器損傷 因損傷后果的嚴重性與預防性治療的不確定性,采取減少助產士銳器損傷的措施顯得尤為重要,而60%-80%的損傷可通過采取措施進行預防,預防措施包括普及預防知識及規范操作行為等。助產士在進行艾滋病、乙肝及血液傳染疾病等侵襲性的護理與診療中,需保證充足的室內光線,傷口縫合時需充分暴露操作視野,盡量避免以手指探測縫合針的位置,出針時可采用血管鉗或鑷子進行接針,從而避免徒手接針導致的手套刺破與手指扎傷[3]。接產過程中傳遞剪刀及刀片等銳利器械時應事先說明,并將其集中置于固定地點,不可徒手接觸使用過的器械,避免傳遞不當造成的銳器損傷。
(三)規范安全操作 據相關報道,助產士于分娩過程接觸血液、體液者達到100%,為產婦進行陰道灌洗及會陰沖洗等操作中接觸體液者高達90%,因此助產士于助產過程中接觸產婦體液、血液及排泄物時,必須規范操作并進行有效防護。操作完成后即刻洗手消毒,從而直接有效地預防艾滋病毒,若助產士皮膚出現破損,其進行護理與診療應佩戴順雙層手套,從而減少針頭刺傷后的傳遞血量。操作過程中,易出現體液及血液噴濺而污染醫務人員身體的情況發生,因而助產士還應穿戴具有防滲功能的防護口罩、防護眼鏡、高通防水靴或隔離衣等,避免體液噴濺的感染性。
(四)處理應急暴露 預防體液與血液暴露是預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難免出現暴露情況,此時進行及時適當的處理是保障助產士安全的重要措施。職業暴露多為皮膚損傷暴露與黏膜接觸暴露,且皮膚損傷暴露感染的危險性高于黏膜暴露。暴露發生后,醫護人員可采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暴露部位,并盡可能擠出損傷處血液,之后采用流動水與肥皂進行沖洗,最后可采用碘伏與酒精進行消毒并包扎。此外助產士發生暴露后,應及時上報有關管理部門,報告關于暴露時間、部位、處理方式及暴露種類等情況,從而有助于助產士得到及時咨詢與心理疏導。同時還可幫助管理者分析職業暴露管理的漏洞,并進行職業防護體系的有效完善,從而有效減少艾滋病感染的機會。
三、結束語
助產士因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其工作過程中可能直接或間接接觸患者的體液、羊水及血液等,因而其屬于AIDS感染的高危人群。針對助產士因防范護理不當、銳器損傷、體液接觸及暴露處理不當等方式造成的感染,醫院與助產士都應該加強防范管理,提高助產士的防范意識,從而有效減少工作中的銳器損傷與液體噴濺污染。已發生暴露的助產士需及時進行預防處理并及時上報,從而有效提高助產士AIDS感染的防護水平。
參考文獻
馬力鳳.助產士艾滋病職業暴露與預防研究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5):55-57.
陳莉.助產士職業暴露危害與防護措施[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12):281-283.
李營.助產士感染艾滋病的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J].天津護理,2012,20(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