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新 龍光瓊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居民死因監測可通過對不同年齡、性別、群體人員的死亡病因結果分析,為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監測和預警提供重要數據,進而依靠相關措施實現對疾病的防控[1]。本文結合筆者整理的福泉市2016年居民死因監測結果數據,對死因監測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福泉市2016年監測工作覆蓋全市常住人口282938人,其中男性151200人,占52.63%,女性136080人,占47.37%。死因監測機構包括3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12個鄉鎮衛生院、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家大型私立醫院,醫療機構死因監測覆蓋率為100.00%。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參數來源于福泉市醫療機構網絡報告,所有報告采用統一死亡醫學證明書,并及時對網絡報告情況進行審核,在核對死亡信息無誤后,將相關信息及時錄入居民死亡信息直報系統。回顧分析福泉市2016年死因鏈和人口統計信息等核實后的死因數據。
1.3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有:(1)死亡率;(2)報告單位;(3)死因;(4)年齡段。
1.4 統計學分析 匯總福泉市2016年居民死因監測結果數據,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完成數據分析,各類資料類型中的計數資料使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差異性比較用檢驗,檢驗標準為:P<0.05,表明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死亡率 2016年本市監測死亡總數2239例,全市常住人口282938人,全市死因報告率764.58/10萬。男性死亡數為1364人,男性死亡率為892.21/10萬,女性死亡數為875人,女性粗死亡率為625.18/10萬。
2.2 報告單位 在居民死因報告單位中,市直醫療機構報告73例,占比為3.26%;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報告2166例,占比為96.74%。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報告比例明顯高于市直醫療機構報告比例,差異顯著(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2.3 死因分析 福泉市2016年居民前五位死因分別為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損傷及中毒,不同性別人群在上述死因比例方面差異不明顯(P>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數據見表1。
2.4 年齡段分析 在死亡報告的2239例中,兒童、青壯年(60歲以下)死亡數為474例,占比為27.49%;老年人死亡數為1251例,占總數的72.51%,老年人群死亡率高于兒童、青壯年(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其中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2.14%,占比也較高。具體參數見表2。
3 討論
通過對我市2016年居民死因監測結果分析,總體死亡率為0.79‰,患者多以老年人群為主。在具體死因方面,呼吸系統疾病在死因構成比中占前位,但心血管、腦血管病合并占比的死亡率最高,這與國家及貴州省死因監測結果相一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也應引起重視,死亡率與嬰幼兒出生缺陷、意外傷害、中毒等有關聯,需要做好預防。青壯年主要死因為傷害和意外死亡。針對死因監測結果,應對我市疾病防控一是加大對急慢性傳染病、慢性病、傷害與中毒等相關疾病的健康教育和落實防控措施,提高患者對慢性病的自我管理水平。二是醫療衛生機構建立慢性病常態防控和“雙向轉診” 機制,落實35歲以上人群首診測血壓/血糖制度,做好慢性病的監測和跟蹤隨訪。落實對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等主要死因的疾病的早期干預。對于引發腦血管病常見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做好早期防控。三是落實孕產婦產前檢查以及建卡制度,盡早篩查新生兒出生缺陷,保證優生優育。總之,要根據居民死因特點針對性的建立早期疾病防控體系,降低不同年齡段人群的死亡。
我市2016年居民死因監測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漏報率,原因一是部分醫生責任心差;二是部分醫療機構重視不夠,未落實死因報告首診醫生責任制和建立報告獎懲制度,或有制度執行不力;三是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公安戶籍管理機構、民政殯葬管理機構溝通聯系以及對農村省外務工人員死亡搜索不到位。針對死亡漏報情況,需要醫療機構建立死因報告獎懲制度,明確專人負責,加強對醫務人員死因報告卡、根本死因編碼等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定期開展督導和漏報調查,落實死因報告與績效考核掛鉤。此外,應加強與公安、民政死亡登記部門聯系,深入農村、廠礦企業巡查,減少漏報,提高全市死因報高率和報告質量。
綜上所述在死因監測方面需要醫療衛生機構,尤其是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時對死因結果進行上報,以加大對我市主要死因的監測,保證監測的覆蓋率以及監測質量[2]。
參考文獻:
羅琳,陳于.2013年重慶市常住居民主要死因及潛在壽命損失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6(03):431-436.
李山山,劉曉劍,付應斌,等.2013年深圳市居民死因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5,19(04):41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