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芬
【中圖分類號】R12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公共場所是城市衛生管理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群眾健康,是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一項重要工作之一。開展公共場所衛生檢測,并對其結果進行衛生學評價是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在實行計量認證以后,要求所涉及項目的檢測方法要嚴格按照衛生部頒布的國家標準執行,這樣才能使各級實驗室的檢驗工作有所依據,出具的檢驗結果才具有可信性與法律性,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現行GB/T18204.4-2013《公共場所衛生檢驗方法第4部分:公共用品微生物》[1]以下簡稱《新方法》雖然有了許多改進,但在實際操作應用中仍然存在檢驗方法與評定標準不匹配、報告方式不統一、對細菌總數、真菌總數結果報告計算公式中系數“k”解釋不清等諸多問題,給日常的監督、監測工作帶來不便,現就自己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認識發表一點自己的看法,供檢驗同行共同探討。
在基層工作實踐中總體來說發現現行公共場所公共用品用具微生物檢驗方法中依然存在以下問題:
1 公共場所公共用品用具微生物采樣方法
1.1 一般要求中“無菌操作,使用滅菌干燥棉拭子,于10mL滅菌生理鹽水內浸潤(吸取1mL溶液 )”采樣人員無法判斷棉拭子是否吸取了1mL溶液,概念太模糊。
1.2 對理發、美容用品用具的采樣面積規定模糊。對理發推子、理發刀、剪、修腳工具、購物車(筐)規定采樣面積達到25cm2或50cm2為1份樣品,但對如何確定達到25cm2或50cm2沒有規定,因此不能確保所有人員均能按統一要求作出判定,我認為應該以“/件”為單位報告。
1.3 檢驗樣品用量不清。(1)對公共用品用具樣品采集,有的要求采集1份(50cm2/份),有的要求采集2份(25cm2/份),但在檢驗方法中未說明對同一公共用品用具采集的2份樣品需要全部檢驗。如需要,檢驗結果是取平均值報告,還是分別報告。(2)大腸菌群檢測沒有明確具體的檢樣用量,只做定性檢驗。
2 關于菌落總數檢驗方法。
2.1 在《新檢驗方法》的述語和定義是“細菌總數”而在3.4中確是“菌落計數”這一概念的名稱沒有統一;培養基與試劑中是營養瓊脂而在檢驗步驟中又是平板計數瓊脂培養基,作為國家標準在校準上不夠嚴謹。
2.2 菌落、真菌計數及報告方法在《新方法》中引入了食品的菌落計數方法,結果報告中對菌落計數公式進行了修改,但對細菌總數、真菌總數結果報告計算公式 A=N×b/k中系數“k”解釋不到位,僅指出是“根據采樣面積、標準限值單位得出的系數”,但沒說清是兩者之比得出的系數;對暫無細菌總數、真菌總數標準限值的購物車(筐)和其它用品,結果計算時系數“k”取多少未作說明。“b”稀釋倍數沒有明確標注是根據《新方法》中不同稀釋度菌落計數計算規則中相應的稀釋度進行計算,而不是獨立的計算公式;菌落計數結果未標注單位。
2.3 結果的報告《新方法》中對公共用品用具菌落總數的報告方法沒有詳加說明,如當所有平板均無菌落生長時結果該如何報告,還有當計算結果出現小數時結果該如何報告;另如茶具中所有平板均未長菌根據細菌總數計算結果報告為<10 cfu/cm2但是在《標準》中茶具的判定標準為<5cfu/mL,這使判定結果出現錯誤無法對檢測項目進行評價。
2.4 報告單位不一致《新方法》中茶具的菌落總數報告單位為cfu/cm2,而《標準》[2]中的報告單位為cfu/mL,單位不一致,無法判斷樣品是否合格。
3 關于大腸菌群檢驗方法
3.1 在《新方法》中所規定的用發酵法對測定大腸菌群的樣品,均是用做過菌落總數后的剩余樣品接種發酵管,沒有一定量的要求。在采樣涂抹過程中,因采樣品種、面積、涂抹力的不同,棉拭子所失水分也不同,無法準確計算出涂抹后的棉拭子放入到10ml滅菌生理鹽水中的準確吸水量,雖然這只是一個定性檢驗,但樣品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檢驗結果,建議對樣品量做一個更為科學的規定。
3.2 大腸菌群衛生標準限值均為“不得檢測/50cm2”,但由于大腸菌群檢驗樣品用量均不足50cm2,因此,當被檢測樣品檢測結果為“未檢出”時,判定其符合衛生標準要求也并不恰當。
4 關于致病菌和霉菌酵母菌、真菌
4.1 《新方法》中“致病菌”增加了溶血性鏈球菌檢驗方法,但未明確標注相關的用品用具要進行溶血性鏈球菌的檢測;而《標準》中“致病菌”沒有具體指明是哪種致病菌;“致病菌”這個概念外延太大,即能使宿主致病的細菌為病原菌或致病菌。即使是專業人員,看到“致病菌”這個詞也會感到茫然,不知究竟是哪種或哪些種致病菌。
4.2 《新方法》中制定了真菌總數的檢驗方法與報告方式,而《標準》中仍然是霉菌,雖然指的是同一種菌,但不是專業人員未必能明白,因此新的檢驗方法與衛生標準不相適應,希望新的標準能盡快出臺。使公共用品用具檢驗方法、檢驗項目與標準中規定的檢驗項目及界線值一一匹配,一目了然。
5 討論
5.1 在實際工作中,以上幾種存在的問題給我們基層檢驗人員的工作帶來諸多不便,極易造成公共場所衛生檢驗項目的混亂及不規范,無法正確評價公共場所的衛生狀況。針對這些問題,希望相關部門及專家對公共場所衛生標準與檢驗方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重新修訂,以利于監測檢驗與評價工作的正常開展,使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管理更加規范化,也使出具的檢驗結果和數據更加標準化、統一化。
5.2 省級、市級相關上級部門對存在問題或有爭議的標準及檢驗方法應組織培訓、學習以便更好的開展工作、統一標準和檢驗方法使所出示結果更具準確性、可靠性。
參考文獻
GB/T18204.4-2013,《公共場所衛生檢驗方法(第4部分:公共用品用具微生物)》
GB9663~9669-1996、 GB9670~9673-1996、WS205-2001,《公共場所衛生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