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嵐菲 黃于婷 廖軍
【中圖分類號】R7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靈樞·經筋》篇首次提出“經筋”的概念,經筋即指人體筋肉系統,包括人體的皮膚、肌肉、肌腹、筋膜、韌帶等結構,起著約束骨骼,連接關節,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功能。《靈樞·經筋》中有關于“經筋病”的論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其中,筋縱者指人體筋肉組織發生松弛縱緩的病理改變,臨床表現為眼瞼下垂、口角歪斜等一類以肌肉經筋弛緩不用為主要特征的病癥[1]。在經筋循行過程中,手足三陽之經筋結于面顴部。因此,面癱屬于經筋病的范疇,臨床上,用經筋理論來治療面癱有著十分顯著的療效。
面癱是以口角向一側歪斜、眼瞼閉合不全為主癥的病癥,又名“口眼歪斜”。本病可發生在各年齡段,發病急,多見一側面部發病。因其病位在面部,與手足三陽經經筋關系密切[2]。面癱的發生常與過度勞累、正氣不足、風寒或風熱侵襲面部等因素相關。因面部經氣不能正常驅散,致面部經氣痹阻,經筋功能失調而發為本病。現代醫學將面癱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本文選取周圍性面癱臨床驗案一例,進行探討分析。現報道如下:
王某,男,35歲,福建人。兩天前發現右側面部不適,遂來門診就診。主訴右側口眼歪斜2日。現病史:患者于兩日前吹風,突然出現右側口眼歪斜,右側鼻唇溝變淺,額紋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側,耳后按壓疼痛,舌淡苔白,脈浮數。中醫診斷為:面癱(風寒束表)。治療:1.取穴:平刺阿是穴、雙側陽白、地倉透頰車、顴髎,患側翳風,健側合谷,烤燈照射患側,留針30min;2.取針后,揉按患側臉頰,重點揉按翳風,約10min。一周3次為一療程,一療程結束后,在揉按后加閃罐輕刺激患側面頰。3個療程治療結束后,患者額紋對稱,鼻唇溝對稱,口角無歪斜,耳后壓痛明顯減輕。操作:第一周為面癱急性期,則面部穴位手法宜輕,針刺宜淺,取穴宜少,肢體遠端的腧穴手法宜重。一周后,癥狀逐漸改善,則可在患側加重刺激,有利于改善血流循環,加速面神經功能的恢復。
現代研究認為:陽白穴位于顳支支配的解剖位置上,額肌受面神經顳支支配,則陽白穴有利于病損面神經顳支功能及額肌肌力的恢復[3]。地倉、頰車的取穴首見于元代王國瑞《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玉龍歌》:“口眼喎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地倉透頰車后針體與面神經下頰支、下頜緣支、面動脈和以口角軸為中心的肌肉等密切相關,有助于恢復局部協同肌、拮抗肌的相互聯系, 恢復口角軸正常的三維運動[4]。顴髎的局部解剖位于咬肌的起始部,顴肌中有橫動靜脈分支[5];翳風穴在面癱的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般以翳風壓痛的輕重來判斷面癱的恢復程度,該穴下布有耳后動靜脈、頸外淺靜脈、耳大神經[6],通過針刺這兩個穴位,可調節面部神經,改善面部血液循環和營養,促進損傷面神經的再生。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四總穴歌》云:“面口合谷收”,面癱用合谷穴治療一直以來都被各大醫家所奉行。面癱患者由于喪失面神經功能,面神經不能控制面部肌肉,血液循環和代謝也處于低下狀態,針刺合谷穴可引起升溫效應而促進血液循環,加強組織代謝,并能有效改善面神經的功能[7]。
經筋病的取穴大多以局部為主,以痛為輸,或以針刺入所病之肌肉或筋上,視病的虛實而施以補瀉手法[8]。此驗案的面癱選穴遵從經筋病的取穴,取局部阿是穴,以痛為腧,以痛止痛;并在手足三陽經筋上取穴,以通達三陽經脈之氣,條達經脈氣血,促進經脈運行通暢。面癱使面部經絡痹阻,經筋失于濡養而致“筋痿”,則取穴以平刺透穴為主,通過針刺患部的周邊穴和遠端穴可以達到“依脈引筋氣”的目的,從而使受損的面部經筋得到較好的恢復[9]。因此,在經筋理論的指導下,面癱的治療療效有著顯著的提高,也為臨床治療周圍性面癱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郭長青,劉乃剛.經筋病阿是穴分布特點探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17(8):899-900.
劉維光.針刺配合理療治療交感型頸椎病30例[J].現代中醫藥,2014,34(02):49-50.
楊素飛,孟智宏.針灸治療面癱選穴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14,30(01):59-62.
徐照.地倉透刺頰車治療面癱的解剖學基礎[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04):35-37.
李彩琴.重用顴髎穴治療面癱[J].臨床醫藥實踐,2012,21(03):234-236.
陳興良.試論翳風穴在面癱治療中的地位[J].中醫外治雜志,2009,18(05):58-59.
楊素飛,孟智宏.合谷穴治療面癱機理淺探[J].遼寧中醫雜志,2014,41(08):1619-1621.
馬立新.經筋理論在臨床中的應用體會[D].北京中醫藥大學,2004.
王靄平.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從“經筋”論治[J].上海針灸雜志,2004,23(0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