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鎮宇
【中圖分類號】R5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2--01
住院病人跌倒是臨床上常見的突發事件。相關資料顯示,住院期間≥65歲病人跌倒發生率約為30%,并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生率逐漸增大[1]。我院心內科建立風險管理系統,在降低心腦血管疾病住院病人跌倒發生率的效果顯著?,F報道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在我院心血管疾病住院病人500例,作為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預防跌倒。另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我院心血管疾病住院病人551例,作為實驗組,實施常規護理預防跌倒的同時增加針對性的風險管理系統。兩組在年齡(t=0.24,P=0.81)性別(t=3.03,P=0.08)及疾病組成(=0.88,P=0.97)等方面無明顯差異,說明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預防跌倒。嚴密巡視、觀察患者病情情況;入院進行跌倒評估并常規跌倒預防護理;對患者介入治療的穿刺部位進行換藥、包扎等,防止感染等;最大限度滿足患者要求,并適時常規入院宣教。
1.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建立風險管理系統。我院回顧性分析對照組發生跌倒的高危因素,制定出如年齡、擴血管藥物、利尿藥物、胰島素等21種跌倒高危風險指標。參照我院護理部制定的跌倒評估表,修訂我院心內科跌倒評估表,并制定我院心內科“住院病人高危跌倒因素宣教單”及“住院病人預防跌倒相關措施”?;颊呷朐汉?,對其進行跌倒風險評估,若患者跌倒在I級及以上,則在床頭懸掛跌倒警示牌,并實施跌倒高危風險管理。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病人跌倒情況(包括病因性跌倒),計算跌倒發生率,即跌倒發生率=該組跌倒人數/該組總人數×100%。并用檢驗計算兩組跌倒發生率差異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采用 t 檢驗來計算年齡等的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平均值的差異程度;采用檢驗來計算跌倒發生率等的計數資料百分比的差異程度,檢驗水準均為,若P<0.05,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跌倒情況 兩組跌倒情況詳見表1。可知,實驗組跌倒發生率為0.54%(3/551),對照組跌倒發生率為7.20%(36/50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4.31,P=0.04)。
3 討論
跌倒是指在非自主、非故意、突然的從一個較高平面摔倒在地面或較低平面上,不包括意識喪失、猛烈打擊、癲癇發作等[2]。相關資料顯示,5%-15%的跌倒可導致軟組織挫傷、脫臼、腦部損傷等[4]。在心內科中,患者的年齡較大、基礎疾病多、病因復雜等多種因素,導致護理難度大大增加,使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3]。跌倒風險管理是以減少患者住院期間跌倒及其不良損害為目的,制定的一套識別、評價、處理的科學管理措施[4]。既往,護士只是被動的執行醫囑,少或未與患者進行面對面交流,難以發現患者潛在問題并及時處理,易導致患者心理、生理損害。林鳳英[5]等回顧性分析4230例跌倒高?;颊?,發現心內科跌倒人數最多,其次是腎內科、骨科、眼科。
心內科患者的疾病較重,且患者年齡大、基礎疾病多,每天大量輸液、躺病床以及藥物的副作用,提高了其跌倒的發生率。風險管理入院對患者跌倒進行評估,建立了針對性的預防跌倒措施,不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跌倒發生率,且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Walsh ME, Horgan NF, Walsh CD, 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risk prediction models for falls after stroke[J].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16 May;70(5):513-9. doi: 10.1136/jech-2015-206475.
楊曉容.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預防老年患者跌倒墜床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2):56-58.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3.22.028.
Shaw BH, Loughin TM, Robinovitch SN, et al.Cardiovascular responses to orthostasi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falls in older adults[J].BMC Geriatr. 2015 Dec 24;15:174. doi: 10.1186/s12877-015-0168-z.
Melillo P, Orrico A, Scala P, et al.Cloud-Based smart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for automatic cardiovascular and fall risk assessment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J Med Syst. 2015 Oct;39(10):109. doi: 10.1007/s10916-015-0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