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剛玉 ,朱芹芹 ,梁 躍 ,張 倩 ,鄭 磊 ,馬 群 ,謝春春
(1.青島市李滄區城市建設管理局 ,山東 青島266000;2.山東瑞達有害生物防控有限公司)
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Linnaeus)又稱褐幽天牛,屬鞘翅目(Ce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幽天牛亞科(Aseminae)、梗天牛屬(Arhopalus),并由Linnaeus在1758年正式命名褐梗天牛。在我國,褐梗天牛于1989年首次報道,韶關所截獲由意大利進口的包裝材料中所含14頭褐梗天牛[1],隨后各地陸續截獲含有褐梗天牛的包裝材料[2-3]。目前褐梗天牛已廣泛分布于遼寧、云南、山東、內蒙古、陜西、河北等地區。作為一種危害嚴重的蛀干性害蟲,褐梗天牛不僅本身具有嚴重的危害,還能攜帶擬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 Mamiya et Enda[3],而據報道擬松材線蟲也具有一定的致病力[4-5],另有報道稱:褐梗天牛也可以攜帶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休眠幼蟲[6-7],近年發現褐梗天牛有攜帶和傳播線蟲的可能性[8],松材線蟲是我國最重要的檢疫病原。
本研究通過對2016年度和2017年度青島地區褐梗天牛成蟲羽化時間規律的研究,對保護該地區的松材資源、降低松材線蟲病危害及確定有效防治時期提供理論依據。
李滄區地處青島市區北端,東經120°26′,北緯36°10′,李滄區東部系低山丘陵,中部地勢平坦,西部沿海。屬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2℃,極端最高氣溫37.4℃,極端最低氣溫-16.4℃,年平均最高氣溫15.2℃,年平均最低氣溫9.5℃,年平均降水量755.6mm,最大年降水量為1227.6 mm,最小年降水量為386.3 mm,日最大降水量為182.6 mm。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5%,冬季為64%。
本試驗的主要區域位于虎山、十梅庵公園、竹子庵公園、棗山、蘇家、圍子嶺、老鴉嶺和雙峰山,試驗區內樹種主要為黑松,樹齡約為20~30年。
“APF-1”型高效誘劑誘芯(廈門三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ZM-80型誘捕器 (廈門三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油鋸、手鋸、斧頭等
2016年4月20日及2017年4月25日,分別在每個試驗區域內隨機掛設誘捕器及引誘劑,誘捕器的懸掛和引誘劑的使用按照林業行業標準[9]的基本要求操作,總計24個,同時對每個誘捕器進行編號,并記錄每個誘捕器懸掛點的信息。
自掛設日起,每天調查一次,首次發現褐梗天牛后,每5天調查一次,記錄誘捕器內褐梗天牛數量,并收集所誘到的褐梗天牛。每次檢查結束,將集蟲器清理干凈,重新掛回原處。首次誘集到低于5頭時,每天調查一次,持續兩次誘集不到天牛,結束調查。誘芯每15天更換一次。

表1 布設誘捕器坐標
詳細記錄每次收集到的褐梗天牛數量,并計算每次調查的所有區域的褐梗天牛總數,根據結果分別繪制2016年度和2017年度褐梗天牛流行曲線圖,分析褐梗天牛羽化期和羽化高峰期。
試驗數據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0.0軟件分析處理,LSD 法做多重比較(p<0.05)。
2016年度首次誘集到褐梗天牛的時間為2016年4月28日,最后一次誘集到褐梗天牛的時間為10月12日,之后連續兩次調查,均未發現褐梗天牛,結束調查。試驗期間,總計調查43次。2017年度首次誘集到褐梗天牛的時間為2017年5月3日,最后一次誘集到褐梗天牛的時間為10月11日,之后連續兩次調查,均未發現褐梗天牛,結束調查。試驗期間,總計調查47次。

表2 李滄區2016和2017年度褐梗天牛成蟲羽化期

圖1 2016年度青島地區褐梗天牛誘集情況曲線圖
由圖1和圖2看出,李滄區褐梗天牛成蟲2016年度和2017年度分別始見于4月28日和5月3日,2016年度羽化期提前有可能與2016年度4月份的氣溫相對偏高有關。誘集到的褐梗天牛成蟲的數量在6月中旬后進入高速增長期,7月中旬后開始下降,持續至8月上旬,8月下旬后又進入高速增長期,增長狀態持續至9月中旬,之后,迅速下降,10月上旬,再無成蟲出現,至此,褐梗天牛該年度羽化期結束。
由上可知,褐梗天牛成蟲期長達168天,且1年內存在兩個成蟲活動高峰期,分別為6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下旬。

圖2 2017年度青島地區褐梗天牛誘集情況曲線圖

圖4 2017年李滄不同區域褐梗天牛誘集情況曲線圖
由圖3和圖4看出,8個區域褐梗天牛成蟲始見期不一致。2016年度,老鴉嶺、圍子嶺、棗山3個區域的褐梗天牛成蟲始見期最早,為4月28日;竹子庵褐梗天牛成蟲始見期最晚,為5月13日。2017年度,老鴉嶺、竹子庵和十梅庵3個區域的褐梗天牛成蟲始見期最早,為5月3日;雙峰山褐梗天牛成蟲始見期最晚,為6月28日。此外,8個區域褐梗天牛成蟲羽化終止期也不一致。2016年度,棗山和蘇家2個區域9月30日之后就沒有誘捕到褐梗天牛成蟲;老鴉嶺最晚,持續到10月12日之后沒有誘捕到褐梗天牛成蟲。2017年度,棗山和雙峰山2個區域9月28日之后就沒有誘捕到褐梗天牛成蟲;老鴉嶺最晚,持續到10月11日之后沒有誘捕到褐梗天牛成蟲,以上現象這可能與每個區域的小氣候有關系。
我們通過2017年褐梗天牛成蟲高峰期的不同區域差異性分析發現(圖5),不同區域內在相同時間點蟲口密度差異性顯著(P<0.05),首先可能與褐梗天牛受林間小氣候影響程度較大,其次褐梗天牛會釋放昆蟲聚集信息激素影響蟲口密度。
褐梗天牛成蟲及幼蟲空間分布結果見表3,從表3我們看出,褐梗天牛成蟲及幼蟲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布的特點,褐梗天牛成蟲及幼蟲分布均存在隨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規律,且發現高于2m的高度后很難發現成蟲及幼蟲分布。

表3 褐梗天牛成蟲及幼蟲空間分布
通過兩年的褐梗天牛成蟲期調查,李滄地區褐梗天牛成蟲期為4月底至10月上旬,一年內有2個羽化高峰期,分別為6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下旬,顯著區別于松褐天牛的一個羽化高峰期,較曹露凡[10]、于娜[11]等人研究有所不同。曹璐凡研究表明褐梗天牛成蟲期起始期為6月中旬截止至10上旬,而于娜發現褐梗天牛成蟲期為5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羽化期初期研究結果與本研究不同,這可能是由于地區差異,沿海地區褐梗天牛羽化適溫期長于內陸地區;曹璐凡就褐梗天牛羽化高峰期研究結果而言與本研究相一致,均得出褐梗天牛存在兩個羽化高峰期,分別為6月中旬至8月上旬以及8月中旬至9月下旬。

圖5 成蟲活動高峰期8個調查時間誘捕數量
通過褐梗天牛成蟲及幼蟲空間分布發現,褐梗天牛成蟲及幼蟲多集中于植株下部,這與陳潛等人針對褐梗天牛空間分布的統計學研究結果相一致,褐梗天牛具有明顯的聚集性[12],推測這與褐梗天牛存在特有的昆蟲聚集信息激素相關[13-15]。
參考文獻:
[1]梁廣才,王進福.韶關所截獲褐梗天牛[J].植物檢疫,1990,(02):91.
[2]嚴國明,黃冠中,練榕興.肇慶局連續3次截獲褐梗天牛和擬松材線蟲[J].植物檢疫,2002,(06):327.
[3]香卉輝.廈門口岸首次截獲害蟲褐梗天牛為首次截獲該生物[N].海峽導報,2014:8-16.
[4]沈培垠,焦國堯,李紅梅.南京和日本兩地松材線蟲的致病力差異[J].森林病蟲通訊,1995,(4):1,2.
[5]張志宇,林茂松,余本淵.擬松材線蟲對黑松苗的致病性[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4,27(1):46~ 50
[6]Yasuharu M,Nobuo E.Transmission of Bursaphelenchus Lignicolus(Nematoda:Aphelenchoididae)By Monochamus Alternatus(Coleoptera:Cerambycidae).Nematologica,1972,18(2):159-162.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核心內容是對預算的控制,只有穩定了單位的財務工作,才可以保證行政事業單位的正常運行。行政事業單位中每個部門和人員都與預算控制有著緊密聯系,預算控制可以細化到行政事業單位日常工作的各個方面。但我國當今的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控制均達不到合格的標準,由于預算體制的不健全使得財務人員在具體操作時存在較高的風險。傳統的預算方法落后,沒有科學的理論的指導,也缺乏預算的前瞻性和效率性,也沒有相應的突發事件應急措施。這些風險導致了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存在較大的滯后性,產生的財務數據缺乏真實性,也不能配合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戰略。
[7]Linit MJ.Nemtaode-vector relationships in the pine wilt disease system[J].Journal of Nematology,1988,20(2):227.
[8]Ridley G,Bain J,Dick M.Exotic nematode found in pine trees in Melbourne,Victoria[J].New Zealand Journal of Forestry,2001,46(1):41-42.
[9]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行業標準:黃煥華、范軍祥、錢明惠,等.LY/T 1867-2009,松褐天牛引誘劑使用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10]曹露凡.成山林場松褐天牛和褐梗天牛的發生規律和生物防治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1.
[11]于娜.褐梗天牛生物學特性及成蟲發生期測報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7.
[12]陳潛,許志春,張連生,陸鵬飛,張永福.褐梗天牛幼蟲和成蟲空間分布的地統計學研究[J/OL].生態學報,2018,(03):1-9(2017-10-18).
[13]澤桑梓,趙寧,王大緯,等.反-2-己烯醛對褐梗天牛成蟲引誘劑的作用效率[J].中國森林病蟲,2013,32(3):46-46.
[14]張霖,張連生,張永福,等.褐梗天牛對油松揮發物的EAG和行為反應[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16,44(9):99-102.
[15]張霖.褐梗天牛生物學特性和引誘劑的初步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