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軍
[摘 要] 現代教育理論、教學方法的高速發展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產生了較大沖擊。研究發現,以內容依托理論為核心的CBI教學法對于外語學習質量的影響尤為突出。在對內容依托理論(CBI)進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礎上,將CBI理念與中學關系分句教學相結合,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習者為主體,通過融合語言習得的形式、功能、意義,使語法知識學習成為語法學習,使學習者的語法能力得到內化,有效提升了外語教學的質量。研究為中學外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路徑。
[關鍵詞] CBI;基礎階段語法教學;關系分句;教學模式
一、引言
傳統中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講授語法項目,學生被動接受、記憶、操練的模式較為普遍。這種模式低效費時,究其本質是未能遵循外語學習規律,人為割裂了語言內容與語言知識的聯系。為此,《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中做出了明確要求:教師應重視在語境中呈現新的語法知識,在語境中指導學生觀察語法項目的使用場合、表達形式、基本意義及語用功能,通過練習和活動鞏固語法知識,在語境中幫助學生學會應用和表達意義;以既有層次又強調整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發展英語語法意識和能力[1]。
以上表明,教育主管部門已經意識到傳統語法教學模式的弊端,充分認識到語法教學不是語法知識教學,應遵循外語學習規律。
二、內容依托理論(CBI)及其可行性分析
(一)理論內涵
Sticht認為,人類所有的智力活動,如思考、溝通、解決問題及學習等既需要過程(processes)又需要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2]。他的研究表明,語言學習既需理論支撐,也需內容承載。Krashen認為, 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有意義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meaningful & comprehensible input) , 才能習得語言[3]。即語言學習質量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內容不能與既有語言能力存在較大斷層(language gap),二是語言學習不能脫離具體內容。他的觀點與“內容依托教學法”(CBI)理念的核心思想相通。
“內容依托教學法”(CBI)的核心思想是以語言三要素——形式、功能、意義為參照點,將語法規則(形式)以具體內容(意義)為依托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應用(功能)。即語言技能教學建立于學科或主題內容教學之上,在提高學習者學科知識水平與認知能力的同時,促進其目標語能力的發展[4]。
(二)基本原則
(1)融聽說讀寫等技能為一體。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學注重對學習者知識的積累,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teacher-centered)。通過系統講授語音、語法、詞匯等具體語言知識, 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技能[5]。分項教學導致學習者過度割裂語言技能之間的聯系,使語言學習質量下降。內容型教學法則提出了整合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理念,將語法和詞匯等內容融為一體,有效地解決了語言學習中目標語被割裂的問題。
(2)提倡學習者要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交際法使教師和學習者的身份發生了質的變化,教師從教學主體轉變為主導,學生由接受者轉變為學習過程的主體。CBI也是交際法的分支,提倡學習者參與教學全過程。
(3)內容的選擇應與學生的興趣、生活、學習有關。強烈的學習動機對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質量產生較大推動[6]。學習動機產生的前提是學習者對于教學內容的期待度。當教師選擇學生關注的話題時,學生的學習期待值便會提升,學習動機得到加強,產生了理想的語言學習條件。這種教學理念被認為是發展語言能力更為自然的一種方式,與母語習得方式一致。語言始終是外殼,沒有內容和內涵,仍然無法交際[7]。
(4)選擇真實語料。內容型教學法(CBI)的核心內涵之一是教學語料的真實性。它要求所用語料來自生活,而非人工語言,既要求語料的真實,也要求任務內容的真實。真實性指語料應來自客觀存在,如一段名著原文、一個故事、一篇演講等,服務于語言學習。教學任務的設計應有一定的文本情景,能反映真實世界的實際狀況。
(5)直接學習語言結構。內容型教學法(CBI)提倡將學習者暴露于真實的(authentic)語言環境中,但是并不回避語言結構的直接教學,它認為如學習者只進行可理解性輸入,不能導致語言學習的成功。對語言結構,如語法現象等,可有意識地進行學習,將語言結構與具體語料結合。
基于以上原則,本文將探討如何使語法教學與內容型教學法(CBI)相結合,進一步提高學習者的外語學習質量。
三、基于內容依托理論(CBI)的關系分句教學應用
關系分句知識點多,理論性強,多數教師習慣以傳統講授為主,學生參與度較小。教學效果較差,學生學習質量不高。在本文中,作者將從八個方面解析內容型教學法(CBI)在關系分句教學中的應用,為語法教學提供新的路徑。
(一)導入活動設計
根據內容依托教學法的基本原則以及《大綱》中關于語法教學的基本要求[8],在語法教學中,要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用歸納式(description)代替傳統語法教學的結論式(prescription)。教師可采取以下策略設計導入。
第一步:通過情景法(situational teaching),使用典型教學道具,創設真實語境。如穿著新裝,在黑板上板書:
I wear a new coat today.
My brother bought the coat for me.
I wear a new coat today which my brother bought for me.
讓學生觀察前兩句中的 a new coat和the coat在第3句中的變化。
第二步:講解關系分句原理:關系分句是一個分句修飾名詞或者代詞,其本質功能與詞或者詞組相同。如:
The man standing near the bank is our manager.
The man who is standing near the bank is our manager.
明確兩句中的standing near the bank和who is standing near the bank功能為定語。
第三步: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模仿例句描述真實場景。教師隨機觀察學生是否存在語言問題。
(二)理論講解(第一階段知識)
經過一定量的操練,教師通過以下兩個例句,講解先行項、關系詞及如何判斷關系分句所需關系詞。
1. This is the book that/which I want to buy.
2. This is the girl who/that will go with you.
(三)語言實踐1(頭腦風暴)
將學生分成5—6人組,要求學生用“This is a...that/which/who...”結構出謎語。組內成員均使用這個結構一次后,完成的小組到講臺前喊BINGO。教師選一位學生進行示范,猜出謎語的同學可以獲得獎勵并指定另一位學習者繼續。具體格式:
What is it?
This is an animal that helps people with farm work.
This is an animal that has grey or brown fur.
This is an animal that is smaller than a horse.
Its a donkey.
在此環節,學生初步掌握關系分句的使用,同時降低了對關系分句的畏難心理,還能獲得較多的語言輸入和一定量的語言輸出。符合內容型教學法(CBI)的原則。
(四)理論講解(第二階段知識)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理論[9]及內容型教學法(CBI)的原則,為保證學習質量,學習者每個學習活動中的新信息不宜過多。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將關系分句理論知識分解為三個階段。本階段重點為關系詞的省略、只使用that的情況和all that與all和what的區別。
1.關系詞的省略問題。教師將學生上一活動的典型語料用以下3個例子呈現出來,讓學習者觀察三者的異同之處。
I support your plan which/that you proposed the other day.
I support your plan (which/that) you proposed the other day.
I support your plan which/that is important in our work.
前文提到,關系詞的選擇與關系分句中所缺成分關系密切,學習者會注意到which、that是否省略與其在關系分句中的成分有直接關系,得出這個結論:當關系詞在關系分句中做賓語時,關系詞可以省略;當關系詞在句中做其他成分時,一般不能省略。
2.只能使用that的條件。此部分理論性較強,故建議直接講授為主。關系分句中,只能使用that的情況:
(1)當先行項是:all, any, anything, something, everything, nothing或被它們修飾時。
A good book is something that can benefit all.
(2)當先行項被形容詞的最高級或序數詞修飾時。
He is the most fascinating man (that) women can imagine.
(3)當先行項被the only, the very, the same, the last 等修飾時。
The only person that can help you is your supervisor.
(4)當主句句首為who或which,關系分句中引導詞用that。
Who is the man (that) you want to visit?
(5)當先行項既有人又有物時。
Theres only one student in that school (that) I want to visit.
3.all that與all和what的區別。此為學習者易錯結構。all that相當于what。下例中that是賓語,可以被省略。
All (that) you need is a good rest.
What you need is a good rest.
(五)語言實踐2(故事寫作)
本階段理論知識多且散,為加深其語法內化程度,合寫英文故事。每人使用1—2個知識點(事先討論主題,做好分工,梳理故事的梗概),內容要求越有趣越好(the funnier, the better)。任務完成后相互交流,組成完整故事。選擇部分小組在全班朗讀。
(六)理論講解(第三階段知識)
第三階段理論知識為提升部分,包含whose的用法、限制性關系分句與非限制性關系分句的區別。
1. Whose的用法。Whose 的用法要使學生明確,whose在關系分句中不僅可以表示“人的……”,也可表示“物的……”含義。如:
I find a boy whose coat is stranger than m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