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秋生
摘 要:本文從職業生涯劃的視角審視學風建設,從大學學風建設的內涵進行了解讀。并從有利于學生明確奮斗目標,激發學習熱情等方面論述了職業生涯規劃在引領學風建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將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與實踐引入學風建設理論與實踐,以優良學風建設為目標加強和規范大學四年全過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建設,以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發展和能力建設為目標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能力,構建基于全過程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導員工作手冊、推進輔導員工作程序化規范化科學化建設。
關鍵詞:職業生涯;職業生涯規劃;學風建設
在當前國家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越來越受到高度關注,同時一所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也決定了其生存與發展。而與之密切相關的優良學風建設既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學風建設是人才培養系統工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已經成為高校的共識。學風是一所高校辦學質量、育人水平、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和綜合反映,優良的學風能夠促使學校教育事業長久而健康地發展,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因此。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的新形勢下,加強學風建設,創建優良學風,既是大學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保證和提高大學辦學水平的根本體現。
一、學風建設的內涵
對一所學校來說,學風建設的內涵眾說紛紜,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學生學習風氣、教師治學風氣和學校學術之風三個方面。唐榮斌指出,學風是就是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風貌的綜合表現。優良的學風,應該具備堅定的政治方向、明確的學習目的、勤奮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嚴格的學習紀律,是一種無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對于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以至于情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沈文青等解釋為,大學學風是大學治校、教師治學和學生求學做人的風氣。勇治強指出:學風建設是指高校根據高等學校學習的特點、規律和目標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在校學生治學精神的培養活動,其本質是高校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在學習目的、學習方法、治學精神、學習紀律、學習考核、學籍管理諸方面所實行的綜合的人性化管理,是融德育與管理于一體的系統工程。王正昱等把學風分為狹義和廣義之說:從狹義上講,學風是指學習主體的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品質等內在人格作用于主體本身而產生的外部反映,即學生的學習風氣;從廣義上講,學風是指學校的學術界或一般學習方面的風氣,包括學習風氣、治學風氣和學術風氣。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從大的方面來看學生的學習風氣、教師的治學風氣、學校的學習氛圍都屬學風建設的范疇,優良的學風能夠促使學校教育事業長久而健康的發展,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是一所學校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標志和體現,是高校應該常抓不懈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二、職業生涯規劃在引領學風建設的重要作用
生涯規劃是個體對職業發展目標的長期性、總體的勾畫,為個體的發展指明方向。大學四年的學習,對于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高自身就業力是至關重要的階段。
(一)有利于學生明確奮斗目標,激發學習熱情
大學生遠離家庭,缺乏家長監管,如學生不進行自我管理,只依靠學校管理,容易在學習上缺乏明確的目標,動力不足,紀律松散。甚至有學生因缺少奮斗目標而動力的不足,迷失奮斗方向而失落信心,專業技能平平夢想著事少高薪的工作,沒有基本創業素質卻做著創業的白日夢,直到畢業踏入社會遭受挫折才醒悟。
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從職業性格、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個人技能資產等進行自我探索,分析自己優劣勢,明確自己需要提高的能力、素質目標,然后充分調動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習中有目標、針對性地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質,并適時修正目標、發展方向。在規劃—學習—提高—反饋—修正這一循環過程中,激發自我意識和責任意識,明確目的,端正態度,由被動的“要我學”變成主動的“我要學”,激勵學生通過切實可行的措施,不斷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業力。
(二)有利于增強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
學風促進的傳統方法主要是通過思想教育、紀律約束、組織領導、社團活動和物質鼓勵等來實現。但實際中,因課程繁雜、任務重,教師授課速度較快,學生在學習中容易抓不住重點;再加上身邊缺乏督促,學生容易對自己的學習放松要求。使用傳統方法進行管理,對學生缺乏明確導向進行引導,學生容易懈怠,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無動力,學習方法欠妥,奮斗目標缺失,學習動力不足,自我認知模糊,目標不明確,持久力不強。
開展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激發學生學習內動力,讓學生自發挖掘技能優勢,使他們在自我開發、提升過程中不斷學會學習什么、怎么學習,自覺地進行自我管理,形成較強的自律意識,進行資源整合,自我認識、自我規劃、自主行動和自我監督,完成學習目標,實現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
(三)有利于促進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經過長期的運用所形成的較穩定、有效率的學習方法。習慣一經養成,就可以形成自覺行為。良好的學習習慣能提高學習效率,加快學習上的進步。大學中普通采用的學分制雖然能讓學生更自由的選擇符合自身發展需要、感興趣的課程,但是,也很容易就會形成不好的學習習慣,導致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習、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缺失,懶散消極,學習效果差。
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發展目標、明確學習目的、端正態度,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形成自主學習的自覺行為,促進主動學習的良好學風的形成。
(四)有利于幫助學生檢驗學習效果,優化學習方法
通過開展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發展目標,并根據目標合理安排學習、實踐計劃。在每個階段結束后,根據設定的目標,對照檢查完成情況,查找差距。如果達到預定目標,說明方法有效,下一階段可以繼續沿用該方法繼續努力。如果與原定目標存在差距,就要對目標、方法、途徑等進行檢查、反饋,對應產生的原因進行修正目標或是端正態度、調整方法,從而更好地實現個體的提升發展。
(五)有利于學生了解社會需求、提高就業力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就業問題成為高校、家庭、畢業生關注的焦點,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據統計,2018年將有820萬高校畢業生,創歷史新高。要有效解決大學生畢業就業問題,不僅依賴于社會的開發、提供更多崗位,也有賴于高校對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高校畢業生的大量增加就業市場中有充足可供用人單位挑選的畢業生,使用人單位在選聘過程中,能力重于學歷,實踐重于理論,綜合素質重于專業知識。
開展生涯規劃教育,講授專業與職業、專業知識與綜合能力等聯系,幫助學生能及時有效了解所學專業的特點和發展前景、相關職業的崗位需求和工作內容、要求。有利于學生能根據用人單位要求和社會發展趨勢,明確個人發展方向,樹立目標,為達成目標自覺地進行自主學習,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吸收知識,有重點的學,有針對性、有計劃地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提升職業素質,為個體生涯發展奠定基礎。
三、基于職業生涯規劃視野下加強優良學風建設的對策
學風建設是一項長效工程,優良學風的形成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精心培育。作為學風建設直接參與者的學生輔導員,肩負著學生成長成才的重任,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性的時代,學風建設單純像以往那種思想教育灌輸、嚴抓出勤率等手段已經顯得力不從心,必須針對當今學生特點切實改變教育方式。另外,站在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角度看,無疑作一名成功的職業生涯規劃師既能滿足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需求,也能從新的視角去解決學風建設的問題。筆者認為把職業生涯規劃與學風建設以及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結合起來不失為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一) 將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與實踐引入學風建設理論與實踐
拓展學風建設新視野職業規劃的理論與實踐國內外研究成果很多,且其許多內容與學風建設存在很強的關聯度,對于構建良好學風建設體系具有重要指導作用。西方許多國家的職業規劃教育從小學就開始了,且形式多樣,如職業日、職業興趣測試、社會實習等。
20 世紀90年代中期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學說從歐美國家傳入我國,我國高校逐漸掀起職業規劃教育熱潮。目前,“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的職業規劃教育理念已為多數教育工作者所共識。職業規劃的內容與學風建設要求有很深關聯度,職業生涯規劃中關于大學生發展的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做事等與學風建設內容與目的具有高度一致性,學風建設只有目標,而措施相對滯后,而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與實踐一直在發展和應用,將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應用到學風建設并賦予新的內涵,必將自動地提升學風建設的力度和效果。
(二)以優良學風建設為目標,加強和規范大學四年全過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建設
雖然高校普遍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但是能把職業生涯規劃按照全過程課程體系進行建設和講授的不多,且沒有規范統一的課程體系。在以往的做法上,大部分高校僅僅作為日常教育引用一點職業規劃粗淺的理論指導學生,或者僅僅在畢業生就業指導中才會涉及一點職業生涯規劃的東西,但效果不明顯且解決不了學風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另外還有普遍的做法就是在學生第二課堂活動中依靠學生社團舉行職業規劃大賽、制作求職簡歷大賽等活動來接觸職業生涯規劃的東西,實際上也達不到系統規劃的目的。
上海交通大學張申生教授撰文提到學生工科學生組織能力和領導力的培養“在國內,這些內容的實施主體是團委及其指導下的‘第二課堂;而在國外,由于課外活動的組織都是民間的,是學生自發組織的,校方無法在課外對學生進行普遍性的訓練,也不可能依靠自發的學生組織來完成這樣的培養目標,因此學校不得不將其納入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的設計。”雖然他們也提出“兩條腿齊步走”的策略,但從普及型教育來說,我們都知道學生社團活動都是部分學生精英在參與,很多學生沒機會或者不積極參與,要想達到普遍教育和培養的目標,還是需要通過課程教育來實現。當然,要建立一套大學四年與學風建設緊密結合的全過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需要系統的規劃,要針對大學四年不同階段的學習特點和實際,要結合學風建設和學業規劃特點,又要充分考慮長遠,與職業生涯規劃緊密結合起來。
(三)以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發展和能力建設為目標,加強培訓與培養力度,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能力
近幾年,高校開始重視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及就業指導,但目前擔任職業規劃教育和就業指導的教師多是輔導員兼任,由于輔導員普遍忙于事務性工作,且專業職業發展目標模糊,缺乏主動學習職業生涯規劃方面專業知識的積極性,且加上學校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普遍不夠,輔導員也得不到職業生涯規劃專業系統的培訓,造成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和素質不足。筆者認為,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優勢、工作經驗優勢等決定了其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先天性優勢,且高校輔導員多是從優秀學生干部中選留的,具有較高的思想素質和政治覺悟,綜合素質高,學校如果加以培養和引導,他們肯定能夠勝任這個角色,也能改變專注于事務性工作的舊思路,切實從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開展工作。這既解決了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問題,也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實效。
(四)構建基于全過程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導員工作手冊,有力推進輔導員工作程序化、規范化、科學化建設高校學生工作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合格人才,決定了高校學生工作必須以學風建設為核心,盡力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工作大多是以應付日常事務性管理工作為主,學生工作者被俗稱為“消防員”,哪里有“問題”,就往哪里去。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直接管理者與服務者,應站在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高度,逐步從應付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以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作指導,依據教育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構建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主線,以良好學風建設為目標的程序科學規范的學生工作模式,建立一套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下的輔導員工作手冊,提高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
[參考文獻]
[1]唐榮斌.高校輔導員在學風建設中的作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9):141~142.
[2]張禧.加強高校學生學風建設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1,(3):101~102.
[3]馬曉英.以生涯規劃為著力點構建學風建設的新機制[J].教育與職業,2011,(21):85~86.
[4]沈文青,盧新明.論高校學生工作在學風建設中的責任與使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3):68~70.
[5]勇治強.以學風建設為主線的學生工作發展模式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11,(6):57~58.
[6]王正昱等.高校學風建設的問題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教育文化社會科學版),2010,(1):105~108.
[7]周應佳,黃海.切實加強“三風”建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10,(1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