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治理體制發生了深刻變化,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之后,我國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社區居民對美好生活需求追求更迫切,但同時我國基層服務又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問題,社會組織作為一支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正發揮著越來越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這樣的大背景下,通過梳理楊浦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的現狀,發現社會組織體量小、參與領域不平衡等困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推動社會組織發展的相應舉措。
關鍵詞:社會組織;社區治理
近年來,楊浦區政府積極響應中央號召,不斷探索創新基層治理,大力推動社會組織發展,通過加大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社會組織在楊浦區得到了長足發展。
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現狀
(一)是政策體系建設。近年來,楊浦區在完善社會組織管理、扶持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并定期根據社會發展情況進行調整。2017年出臺了相對比較完善的促進社會組織發展的“1+4”扶持政策,進一步明確了引進和培育社會組織的重點方向,鼓勵規范社會組織健康發展。
(二)是社會組織數量。楊浦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社會組織發展工作,區域內社會組織發展氛圍濃厚。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的載體不斷完善,自2010年以來,該區試點探索睦鄰中心建設,致力于打造社區居民家門口的“會所”,并引入社會組織參與運營管理和提供服務,社會組織依托睦鄰中心這一載體發展迅速,截至到2017年9月底,楊浦區社會組織已達到714家,同比增長6%,其中,民非583家,社團131家。
(三)是社會組織參與領域。楊浦區社會組織參與領域廣泛,涉及十幾個領域,在區域內583家民非企業中,有182個參與教育領域、143個參與民政領域、22個參與勞動領域、41個參與體育領域、24個參與科技領域、25個參與文化領域、23個參與衛生領域。131個社會團體中,參與社會服務的有30個,參與科學研究的22個,參與體育的19個,參與工商服務業的18個,參與教育、衛生、文化、法律、宗教的22個,職參與職業及從業組織9個,其他的11個。
(四)是社會組織自身建設情況。在運營資金籌集方面,近年來積極拓展運營資金籌措渠道,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用人方式上,從業人員中簽訂勞動合同的占比不足70%,剩下的月1/3主要是以離休返聘及兼職人員為主;從業人員學歷方面,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約60%;專業資質方面,持證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超過20%。
(五)是居民參與情況。在與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訪談中了解到,目前全區社區志愿者注冊人數為15萬人左右,超過常住人口的1/10,志愿者活躍群體主要集中在60歲以上退休人員,這部分人參與社區活動相對比較積極,依托社會組織,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社區需要幫助的居民提供服務。
二、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是缺乏法律支撐。近年來,不管是國家還是地方政府盡管都積極響應中央號召,陸續出臺了支持社會組織發展的相關文件,從內容上來說主要集中于登記管理、政策扶持、考核監管等,偏向于實際操作層面;從發文主體上來說在國家層面主要是民政部,在地方層面主要是各地省、市和區級政府機構,毫不避諱的說發文主體層面仍然比較低,至今還沒有出臺一部支持社會組織發展的法律文件作為支撐。
(二)是總量小。依前文所述,目前楊浦共有社會組織714家,數量在全市7個中心城區中處于中間上下水平,較閔行等郊區數量還少一些。全區常住人口每萬人擁有量為5.4個,每萬人戶籍人口量為6.6個,而截至到2015年底時,全市常住人口每萬人擁有量已達到5.5個,每萬人戶籍人口量達到9.3個,均低于全市水平。
(三)是參與領域殘次不齊。楊浦區共有民非社會組織近600家,服務領域主要集中在教育和民生,比如在養老方面,全區90%以上的養老院都通過公建民營的方式來運營,社會組織高度參與養老領域;但是,類似于勞動、科技、體育、文化等領域參與較少,法律領域更是寥寥無幾,參與領域出現嚴重不平衡局面。
(四)是社會組織自身能力薄弱。運營資金的不確定性依然是阻礙社會組織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社會組織自身融資情況仍然比較差。組織用人方式也不固定,超過1/3從業人員用人方式為離休返聘、兼職等方式,不簽訂勞動合同;從業人員年齡結構偏大,50歲以上的占比超過1/3;從業人員學歷偏低,近40%從業人員學歷為高中及以下;專業能力有限,從業人員持證率較低。
(五)是居民愿參與意愿不強烈。盡管全區志愿者注冊數量超過10萬人,但也僅僅占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況且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在政府、單位或者學校號召下進行的注冊,實際社區志愿服務參與率很低,且都集中在60以上的已退休人員,對于這些60歲以上的活躍參與者來說,他們的參與領域也僅限于交通秩序維護、社區助老等技術含量比較低的工作。
三、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對策建議
(一)是盡快出建立完善法律體系。立法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強研究,及早將《社會組織法》制定工作提上議事日程,早日出臺一部支持社會組織發展的法律文件,以法律的形式明確社會組織身份和功能,對社會組織的法律責任、服務對象、監管措施、義務、權力等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定,用法律為社會組織正名。[1]
(二)是提升社會組織數量。明確的年度考核目標對于地方社會組織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社會組織發展,制定明確的且合理的發展規劃,并將其列入年度工作目標,對每年的培育數量或者同比增長率進行考核,確保相關部門切實落實責任,社會組織數量穩步增長。
(三)是優化社會組織參與領域。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在鼓勵社會組織快速發展的同時,要更加注重社會組織參與領域的平衡發展。在前期審批時針對不同專業背景的社會組織要制定不同的審批門檻,鼓勵參與領域不充分的社會組織前來注冊,優先發展數量,而對于已經充分參與的領域要提高準入門檻,強化優勝劣汰,注重發展質量。
(四)是加強社會組織能力建設。從城府層面來講,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要加強社會組織事中事后監管,完善優勝劣汰機制,倒逼社會組織不斷提升自身發展能力。從社會組織自身角度來講,要建立完善組織運營機制,明確治理結構,完善組織構架,優化從業人員進出制度,保持社會組織內部活力,提升項目開發、資源整合等核心能力和自身競爭力,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提供非營利性的有償服務等方式,積極拓寬籌資渠道,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從而實現為更多人提供服務的組織愿景。
(五)是發動社區居民參與。從政府層面來講,要進一步理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機制,暢通參與渠道,讓那些想要參與的熱心居民有機會為社區服務做出貢獻;要建立完善志愿者參與機制,明確志愿者義務和權力,加強志愿者基本保障,消除志愿者參與顧慮。從社會組織層面來講,要進一步提升吸引更多社區志愿者參與的意識,安排專門人員與社區志愿者接洽、培訓以及為其提供必要的幫助,培養社區志愿者的歸屬感;要不斷提升自身公信力,提高影響力,同時,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加強項目宣傳,強化輿論引導,吸引更多樂于奉獻的社區居民參與進來,充實自身人員力量。[2]
[參考文獻]
[1]何立軍. 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經驗、問題和對策[J]. 中國社會組織, 2015(10):47-49.
[2]俞曉波. 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 黨政論壇,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