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皓
摘 要:《雄性衰落》是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于2011年所作的TED演講主題,后經津巴多及其助手在TED官網進行大量問卷調查,又經內容架構的整理和研究數據的填充,最終成書且出版了中文譯著。書中描述了在全球化、社會轉型和科技發達的時代背景下,當今社會青年男性在學術、就業、社交乃至性交往等方面較之過去男性和同齡女性呈現出的衰落現象及惡化趨勢。本文從社會學中性別角色的視角出發,淺析書中反映的男性角色的失調。
關鍵詞:雄性衰落;性別角色;角色失調
2011年,美國心理學家津巴多在TED演講中做了題為《雄性衰落》的演說。演說中其描述了當代青年男性在學術學業、社會交往和性能力上走向低谷的種種跡象,并將這些跡象的主要原因歸結為過度的電子游戲和過多的色情途徑。在演講過后的4年,他與助手利用TED的官網投放了大量網絡調查問卷,收集數據,從而出版了同名電子書,后經內容架構的整理和研究數據的填充,最終成型并被譯作中文的同名著作。在最終成型的著作中,對男性衰落跡象的描述仍主要集中在社交和性這兩個方面,但在分析造成男性衰落的原因上,補充了家庭、學校以及更加宏觀的社會背景的影響。本文認為,書中“男性衰落”的種種跡象,實質上反映了社會學理論中男性在性別角色扮演過程中出現的失調現象,而失調的界定又取決于其與既定的社會期望和社會規范的比較。本文正是將書中描述的“衰落”跡象與其背后所對應的社會期待、社會規范進行比較,以此為基礎將這些跡象界定為青年男性在性別角色扮演過程中出現的失調。
本文參閱、綜合相關研究,將性別角色定義為:男女兩性以性別差異為基礎,在社會文化而非生理的意義上,反映并決定于一定社會期待或社會規范的行為模式。而對其性別角色失調的界定,即是以其呈現出的行為表現與特定、既有的社會期待或社會規范進行對照,當性別角色的具體行為表現與既定社會期待有所背離,表現出一定的模糊、緊張、差距、失敗、沖突等傾向時,便將此性別角色的特定行為表現界定為其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出現的性別角色失調。與模糊、緊張、差距、失敗、沖突等傾向對應,又可將社會角色失調的情況分為角色不清、角色緊張、角色失敗、角色中斷和角色沖突①。
《雄性衰落》一書是以當代青年男性為研究中心的,因此要將書中描述的“男性衰落”的跡象、表現界定為男性角色的失調,就應先明確其參照的對男性角色的既定社會期望或社會規范。在書中的導論部分便已對這既定的社會期望進行了明確闡釋:“西方社會期望男人們有上進心,成為積極主動、對自己負責的好公民,和他人同心協力勤勉工作,造福社會乃至國家。”②其實,此處雖以西方社會的視角論述對男性角色的社會期望,但其實可見這樣的期望在其他社會,至少在中國社會也有一定的適用性和解釋力。這所謂“西方社會”對男性角色的社會期望,其實與中國儒家傳統的入世精神和中國如今大力提倡的集體主義精神也有一定的相通之處,意即諸如這樣對男性角色的社會期待,在中國社會也一定程度地存在著,因此以中國的實證材料和研究論說對照書中的現象、分析,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如下便將從書中描述的當代青年男性在學術學業、社會交往能力和性等方面的“衰落”中探尋、分析其所反應的男性角色失調問題。
一、沉迷游戲和色情
雖然無論是在津巴多2011年所作的TED演講還是在其成書中,津巴多均以青年男性的學業、學術問題作為最先討論的現象,但縱覽全書,其著墨最多、最關注的問題卻是青年男性沉迷網絡游戲與色情的現象。同時,這一問題不僅是作為津巴多所想論述的男性角色衰落的跡象之一,其更是其全書論說的一個主要時代背景——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反映并且還成為了其他男性角色衰落問題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們仔細考量年輕男性為何如此癡迷于游戲和色情,就會發現這兩者實際上既是男性整體滑坡的癥狀也是其原因,也就是說兩者是互為因果的:一個人如果看很多的色情片或者過度沉迷在游戲中,就可能衍生出社交、性和動機方面的問題,反之亦然。這會創造出一個社會隔離的死循環。”③因此足可見它在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對男性角色失調問題的重要影響。
津巴多將沉迷游戲和色情視作男性逃避變幻莫測和艱難的現實的“世外桃源”,并認為其對后面將要談到的交往能力和性兩個方面的衰落造成了直接的影響,促使男性在虛擬世界中與現實世界產生了社會隔離,致使其交往能力,特別是與異性交往的能力大幅降低;且在觀看色情內容的同時,扭曲其對性和自身的認識:“他們會認為性僅僅是一種身體活動,一種勝利器官的機械擺弄和對接,沒有浪漫、情感、親密、溝通,或者是商榷、分享,甚至連愛撫和親吻都是多余的。性愛變成了一件毫無人情味兒的‘事兒,而對男性來說,最好的性伴侶變成了一個在‘辦完事兒之后沒有任何情感連接或者感情糾葛的‘物件。”④
在這里,沉迷游戲和色情導致的一個直接后果是一個虛擬、迷惑的“二次元世界”阻隔并迷惑了青年男性在現實社會中的交往和行動。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即其以虛擬、迷惑的情境阻礙了青年男性的社會化。而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習得社會規范和社會期待,因此在沉迷游戲和色情的過程中阻礙了青年男性獲得自身所應扮演的男性角色對應的社會期待和規范的信息,從而造成了其角色不清的情況,即在現實中(至少是在交往過程中)逃離而不知自己何所為、應何為,同時也為其在學習、就業、家庭角色、社會角色扮演等其他方面的角色失敗埋下了隱患。
二、學業方面的角色失敗
早在2011年的TED演講的開頭,津巴多就以五個要點入題,闡述了當代青年男性較之女性在學業上的衰落:退學率較女生高30%;女生在教育的各個階段都趕超了男生;男生獲文科學士和其他研究生學位的比率比女生低10%;特殊教育和后進生中有2/3是男生;被診斷為注意力缺失癥的概率為女生的五倍。在成書中,津巴多對男生在學業方面的“衰落”的描述基本與演講中的要點一致,但補充了男生與女生在學習習慣和投入程度上的差距:“她們更努力地做作業、閱讀更多書籍、在藝術和音樂能力測試方面也讓男孩子們望塵莫及。與此同時,被停課或者留級的男生更多。用教育專家的術語來說,女生們在學業方面更加‘投入。”⑤
應當注意,津巴多將學業問題方面的衰落作為開篇,而且筆墨和關注似乎遠多于青年男性在就業、工作方面的問題,并不是他對男性的就業、工作不加關注,而是將前者視為后者的前提條件,并且正因社會對男性在后者上的期望過高導致了社會對男性在學業方面的期待、關注也同樣密集:“良好的學業成績是未來良好收入水平的先決條件,正因為如此,整個社會更應該向男孩們強調好好上學的重要性。”⑥而且本文之所以將學業方面的衰落視為青年男性在這方面的角色失敗,也正是基于這一緣由。
三、社交與性
前文已有所提及,社會對男性角色普遍抱有的角色期待是希望其在社交中積極主動并主動與他人合作,特別是與異性的交往更應如是。而在技術和網絡的影響下和阻礙下,青年男性卻出現了與一般社會期望相背離的表現,即出現了一定的男性角色失調,津巴多將此類青年男性在社交領域出現的一系列特征稱為“高強度社交綜合癥”。這樣的綜合癥即男性角色在社交領域的失調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這樣的社交綜合癥與傳統意義的社交恐懼有所不同,因為后者本意上是愿意與人交往的,而青年男性表現出來的卻是對交往的迷茫、漠視甚至逃避的態度:“傳統意義上的羞怯是愿意與人交往,但是害怕自己可能因為無法留下好印象而被拒絕;而羞怯的新型變種卻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做而根本不愿意有社交接觸,繼而接近全力地距離他人越遠越好。因此,這種新興的羞怯會持續地自我強化、內化;更有甚者,即便缺乏和大多數人的接觸,自己仍然會茫然不覺。”⑦這樣一種在社交領域的男性角色失調,主要是由于游戲和色情內容營造的“二次元世界”阻礙了男性的社會化,從而阻礙了其感受到社會對其社交方面的期望和接受到社交技能的現實訓練。因此,這種男性角色失調首先表現為一種在社交方面的男性角色不清,繼而表現為一種具有焦慮和抗拒性質的男性角色緊張,最終可能導致男性在社交方面普遍的角色失敗。在中國亦有相關的實證研究,證明了游戲確對人進行社會交往的態度、意愿和能力有所影響。如在一項題為《網絡暴力游戲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的研究中就有顯示:對于“用在網絡暴力游戲上的時間較多,從而忽略了與同學、朋友之間的交往”的問題,約有42.5%的接觸網絡游戲的大學生選擇了“比較符合”;針對“相較于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您更喜歡在網絡暴力游戲中結交朋友”這一問題,接觸網絡暴力游戲的大學生中有 43.3%的人選擇了“比較同意”;而在論及其社會適應能力的問題時,接觸網絡暴力游戲的大學生選擇了“很快適應”、“適應沒困難”的大學生分別占6%與49%,遠低于同比的沒有接觸過網絡暴力游戲的大學生的20%與66%,在“適應有困難”一項上,其也遠高于未接觸網絡暴力游戲的大學生的10%;甚至有10%接觸網絡暴力游戲的大學生表示自己“不想進入社會”。⑧其中反映出接觸網絡暴力游戲的大學生對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比在游戲中的要淡薄,同時出現一定的不愿接觸社會和社會適應困難的傾向,與書中描述的受游戲色情影響青年男性社會交往能力弱,且對交往呈現逃避態度的跡象有一定一致性。
另一方面,青年男性在與異性交往上,除了前文提到的黃色內容扭曲了其對性和自身的認識外,還表現為其“過度陽剛”而更愿意與男性朋友交往而不是同異性交往或建立關系:“這種‘過度陽剛現象的典型表現是:對始終有其他男性在場的社交情境情有獨鐘。對于‘局外人或者沒資格加入的人的排斥感越強烈,并且在小群體內部每個男性的卷入程度越深這種社交情境的吸引力就越大,這種關系的性質也就越強烈。”⑨這其實反應的不僅是一種男性角色在異性交往問題上的失調,同時也有一種社會學上的“群體”在其中起到了一定影響,發揮了機制性的作用。從社會學的意義上看待群體,不應從簡單的空間聚集來進行群體的劃分、區別,而應看到其中認同感、目標、期望對一個群體的建構作用:“以嚴格的社會學意義上的用法來講,一個群體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共同認同和團結感的人所組成的人的集合,群體內的成員相互作用和影響,共享著特定的目標和期望。”⑩從此意義上看,與其將男性更愿意同同性而非異性交往的傾向視作其在同異性交往問題上的角色失敗,倒不如視作其在社會交往領域出現的“角色沖突”:男性角色在社會上受到的期望是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處于主動甚至主導的地位,但也應當看到,其承擔的不僅僅是社會對其的角色期望,其作為一個性別角色還處在一定的群體單位——即其同性朋友群體的交往之中,這一群體同樣對其提出了重視與同性交往的期望,而正是這樣一種期望賦予了其在群體中的身份和認同感,并由此聚合、建構成一個群體。而人的交往精力具有有限性,與同性交往的期望和主動同異性交往的期望或在此意義上會出現一定的沖突性,因此必然使男性角色在社會角色和群體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就交往問題出現角色沖突。
四、錯誤的應得感與過分依賴:在家庭、社會中的角色不清和失敗
津巴多在成書中還關注到了男性在家庭、社會中的過分依賴,并提出了這樣一種依賴現象的根源是其錯誤地認為自己身為男性角色便具有一種先天的“應得感”——即其認為自己身為男性,“就會感到一切應該為我所有,并且自己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享受這種特權。”這樣一種應得感帶入到家庭和工作、社會中,便衍生出了對父母的過分依賴(如放在中國則就是廣泛存在的“啃老”現象)、工作中對女性同事的依賴(用時下網絡用語來說即其心安理得地“甩鍋”),甚至是在家庭、異性交往中對女友、對妻子的過分依賴。
這樣一種現象源于“應得感”,而這種“應得感”本質上是男性角色對自身的角色定位產生了錯誤,即其顛倒了其角色、地位的獲得與其付出努力二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是通過自身的努力而證明了其在社會上的性別角色,而非其享有了這樣一種性別角色便先天具有了可以不努力勞動的特權。這樣一種角色不清,即意味著其“一方面是不理解在所有的關系中其實都存在權利和義務的博弈,另一方面,應得感拋棄了那種需要努力才能得到的觀念。……這些男人不再把責任、納稅和成功這三者聯系在一起。”因而導致其不清楚社會對其的期望是努力奮斗,在家庭、工作、社會中扮演“頂天立地”至少是獨立的角色,進而使其衍生的過分依賴的行為在與社會規范、期望的強烈對比下為他人界定為角色扮演的失敗。
[注釋]
① 徐豪興,徐珂.社會學概論[M].第106-107頁.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②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庫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譯.第1-2頁.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③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庫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譯.第7頁.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④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庫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譯.第46頁.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⑤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庫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譯.第17頁.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⑥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庫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譯.第16頁.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⑦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庫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譯.第25頁.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⑧ 魏琳. 網絡暴力游戲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14.
⑨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庫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譯.第27頁.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⑩ [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第十一版)[M].李強等譯.第114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庫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譯.第21頁.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美]菲利普·津巴多,[美]尼基塔·庫隆布.雄性衰落[M].徐卓譯.第21頁.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