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柳 田道文
摘 要:新聞攝影的美感表達在國內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隨著媒介融合時期的到來,人們對于新聞攝影的美感表達需求越來越苛刻,在融媒體的驅動下,通過創新的手法,不同的角度,獨特的攝影技巧把新聞攝影中的美感表達到極致,對影響新聞攝影美感表達的因素進行研究,總結出了普通藝術攝影中可以運用到新聞攝影中的特殊技巧,從而促進新聞攝影美感表達的效果。
關鍵詞:新聞攝影;美感表達;創新;攝影技巧
中圖分類號:G2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3-0131-03
“美感是人們在對美的事物做出反應時所得到的精神愉悅和享受。美的事物被人們發現和感受時產生美感,新聞攝影中凡是美的事物和形象都能引起人們的美感享受”[1]。美感表達即把新聞作品中的美表達出來以引起受眾的美感享受,在單純呈現事實的同時給受眾視覺上的沖擊和享受以達到吸引受眾和感染受眾的目的,從而發揮新聞作品的宣傳功能。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和受眾的審美大致相同,新聞工作者在提升自己審美的基礎上,需要迎合受眾的審美以及其他因素,把新聞內容合理的,極具美的以圖片形式展現在受眾眼前。
一、新聞攝影美感表達的基本特性:真實性與特殊性
(一)新聞攝影中美感要基于真實
在新聞攝影中,有人認為新聞價值是衡量一個新聞作品優劣的唯一標準,即使畫面不美,也依然是好作品。這種認知有一定的片面性且不符合新媒體的發展趨勢。新聞攝影的美是用靜態的逼真畫面對生活中真人、真事、真景、真情所做的美的反應和記錄,如果沒有新聞現場客觀存在的事實美和形象美,新聞作品的美將不復存在。因此,新聞的客觀性是新聞攝影和其他形式新聞作品共同的首要準則,受眾所見事實必須與客觀事實原貌高度吻合,沒有了真實性,攝影作品就不能稱其為新聞攝影一味地追求真實,忽略圖片的美感表達和受眾對美的需求也是不可取的,美感必須要建立在新聞真實的基礎上,兼顧攝影作品的藝術性。真實與美感并不矛盾,在反映事實的同時,巧用攝影的藝術手法,達到過濾其他無用信息的功能,突出新聞中心,增強畫面美感。這會讓受眾眼前一亮對于新聞事實印象深刻同時提升新聞價值。真實是美感表達的前提條件,追求美感的作品使新聞攝影更具審美價值與新聞價值。
(二)新聞攝影中美感的特殊性
一是新聞攝影的故事性。新聞攝影是對突發事件的瞬時記錄,時效性強,這種典型瞬間的定格區別于視頻更能體現細節,區別于文字更加直觀。每張新聞攝影的背后都會有一個故事,新聞攝影是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有新聞價值的事實進行的報道,它以事實的力量、紀實的說服力向公眾闡述新聞事實。而這種故事性是一般普通攝影不能做到的。
二是新聞事實背后的意義。一幅好的新聞攝影作品能夠撞擊人們的內心,受眾在圖片的吸引下閱讀完文字報道,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產生美感。所以新聞攝影之美的特殊性在于能夠引發受眾思考照片背后的深刻主題。而這種能夠引發受眾深入思考的特性也是普通攝影所無法表達的。
三是受眾與作者思想上的共鳴。欣賞新聞攝影作品需要受眾與作者之間的一種默契,當作者拿起相機時就已經決定了照片想要表達的主題以及通過圖片傳輸什么樣的信息給受眾,而受眾首先被圖片的普遍之美吸引,從而結合文本深入讀圖,引發思考,絕大部分時候受眾思考的主題和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不謀而合。這就是新聞攝影的特殊美,它需要受眾與作者精神上的默契,需要受眾多一份思考,產生情感共鳴,這也就達到了新聞攝影美感表達的意義。
二、新聞攝影美感表達的影響因素
新聞攝影作品的美感表達效果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可控因素是結合新聞攝影作品的作者的審美,思想和攝影技術,具有主觀色彩;而不可控因素主要是社會背景和意識形態等,這些因素往往制約著作者和受眾的思想,使人們的思想和審美觀禁錮不前,影響新聞攝影的美感表達。
(一)可控因素
新聞攝影作品的作者審美認識往往可以決定一幅新聞攝影圖片的美感表達,而這種審美認識是貫穿在新聞作品中的。新聞攝影記者在創作過程中,各項任務包括觀察、構思、拍攝、和制作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審美判斷力的考驗,而新聞圖片就是作者的審美結晶。
1.新聞攝影的形式美
一張攝影圖片,首先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定是圖片形式,所以決定新聞攝影美感表達的最直觀的因素就是形式美。形式美包括構圖、光線、色彩,對于同一新聞事件,不同的拍攝角度也是形成新聞圖片形式美的重要依據。
一是形式美之構圖。構圖的不同對于新聞攝影圖片想要表達的內容有一定的影響,橫向構圖是看上去最自然、用的最多的構圖,它能夠使畫面更富有空間感,且具有延展性。而豎向構圖能夠產生很強的垂直力,給人以力量感。可以使拍攝主體更加明確,畫面的動態感給讀者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一般用于表現平遠的事物突出層次感。
二是形式美之光線和色彩。光線和色彩可以很直觀的表達作者想表達的情感,可以給受眾一種心理暗示,引導受眾的思想感情。光和色彩的運用很是考究,不同環境下,表達的主題不一樣,色彩飽和度,曝光度的選擇極為重要。
三是形式美之拍攝角度。拍攝角度包括拍攝高度、拍攝方向和拍攝距離。對同一事件用不同拍攝角度,尤其是近距離視角,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體,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新聞攝影記者應該時刻保持創新的精神,用新穎的畫面形式博得受眾眼球。構圖是圖片最基本的美感屬性,形式美在決定新聞攝影的美感表達中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
2.新聞攝影的思想美
新聞攝影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即當時發生的故事或者事件。新聞攝影記者能夠舉起相機,使當時發生的事件背后具有一定的意義,或者作者想通過照片傳遞給受眾什么思想或者主題。這就是思想美的意義所在。
“視覺信息只有在最后經過讀者的心理聯想,才可以實現傳遞雙方的對話與交流,也才能最終實現對信息的理解和接受。”[2]
新聞攝影的思想美在于新聞事件背后的主題表達。新聞攝影圖片把受眾帶到當時的新聞情境中,通過受眾的思考和已有的美感經驗接受圖片所要傳輸的思想,引起受眾的感情共鳴,在腦海中情景再現,進而進行深加工,以達到揭示圖片背后主題的目的。
3.新聞攝影的現實美:瞬間性與紀實性
一是新聞攝影現實美具有瞬間性,新聞攝影圖片區別于其他新聞媒介,文字、廣播、電視等是有條理、有順序的具有連續性的描述新聞事件或者新聞人物,它局限于自身媒介的因素只能抓取新聞事件或者新聞人物的典型瞬間,并且這個瞬間要主題明確,構圖清晰。把原本具有故事性的事件或者人物動作壓縮到一張照片上,而且還要受眾能夠讀懂,這比用其他任何媒介表達事件經過的難度增加了許多倍。只有抓住了最佳瞬間的新聞照片,才同時具有新聞價值和形象價值,才具有瞬間的美感。正是這個獨一無二的瞬間美成了決定新聞攝影美感表達的重要因素。
二是新聞攝影現實美具有紀實性,紀實攝影,是一種具有記錄性質的攝影方式。新聞攝影具有紀實性,和紀實攝影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它們的共同點是“真”,記錄真實存在的人和事,新聞攝影區別于紀實攝影的地方是受到了新聞要素的影響需要反映新近發生的事件,還原客觀現實,傳達新聞信息。真實客觀的紀實性足以表達出新聞圖片的紀實美感。這種紀實性的美感是除了紀實攝影以外新聞攝影獨有的。如果新聞攝影圖片表達事實不清楚,將很大程度影響圖片的美感表達。
(二)不可控因素
1.社會背景決定新聞攝影美感表達
以我國為例,我國的新聞攝影起始于鴉片戰爭前后,這一時期屬于機械式寫實階段,主要是洋務運動中的一些軍工企業,武器裝備和被破壞之后的大沽口炮臺的照片。這些是中國人最早的新聞照片,當時攝影技術落后、攝影人缺乏審美經驗,拍出來的照片時效性很差,基本無美感可言,屬于看見什么就拍什么的狀態,這個階段的新聞攝影“美感”在于眼見為實。主要以新奇為主,這一階段的攝影技術和受眾的新奇感決定了這一階段的新聞攝影的美感表達。
隨著攝影技術的進步和攝影知識的普及,新聞攝影已經不滿足于機械式的寫實,這一階段的新聞攝影屬于偏向藝術性的新聞攝影,創造形式上的美。擺拍被大量運用到新聞攝影中,構圖和用光技巧也被大量普及。大眾對于美的需求也向藝術性方面靠攏,但過猶不及,新聞攝影圖片區別于藝術攝影的地方是首先它是新聞的組成部分,不能單純用藝術眼光去看待它,這一時期的新聞攝影過分強調藝術性,同樣和上一時期一樣,新聞的時效性被減弱。
第三個時期是民族獨立和民主革命時期,這一階段的新聞攝影開始向紀實攝影靠攏,著重紀實。在民族獨立和民主革命的的大潮下,在左翼思想的感染下,新聞攝影必須和政治斗爭相結合,所以這一時期的新聞攝影內容量大,時效性強,政治性強,紀實性強[3]。這也是新聞攝影第一次作為輿論武器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一階段的新聞美感在于新聞圖片的“戰斗性”。
第四個階段是建國后到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社會發展需要,受眾的審美更加傾向于英雄主義形象,每個人都認為榜樣的形象是多么美好,從而新聞攝影圖片也就偏向典型的人物或者典型的事件,以此來迎合受眾的審美、滿足當代社會環境的需要。
第五個階段是改革開放至今新聞攝影的思想和形式都打開了,這一時期的社會變革改變了受眾對于新聞圖片的審美,新聞圖片也告別了“英雄崇拜階段”,變為更加務實,題材也更加廣泛,時效性也更好。
所以,每一個階段的社會因素直接作用于人們的審美,作用于新聞圖片的整體風格和主題,進而作用于新聞攝影的美感表達。
2.意識形態影響新聞攝影美感表達
自從新聞被當做輿論武器,新聞業務就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且不提“喉舌論”,單從新聞攝影的美感表達方面來說明政治對于新聞攝影美感表達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莫過于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意識形態的因素改變了人們基本的審美觀,受政治因素的干擾,新聞圖片政治色彩太過濃重,直接降低了新聞圖片的時效性和客觀性。導致了以擺拍為美的新聞時代,根據宣傳需要塑造樣板典型,這就成了當時新聞攝影美感表達的方式。從這一點看,意識形態是決定新聞美感表達的重要因素,它能改變人們對于審美的認知。
三、媒介融合時期新聞攝影的美感表達
(一)媒介融合對新聞攝影美感表達的影響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進入了快節奏的讀圖時代,新聞攝影的時效性大大增強,受眾對于攝影作品的美感要求也逐漸提升,信息量也是越來越大,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大環境下,新聞報道再一次把新聞圖片推到了“風口浪尖”,新聞想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抓住受眾的眼球就必須從新聞圖片入手。
首先,融媒體對于新聞圖片的首要影響是“快速”。有研究顯示,在傳統紙媒時代,大多數的人們在看報紙時第一眼最先看到的是新聞圖片。在新媒體流行的今天,這一規律仍然適用。新聞圖片要快速抓住受眾眼球引起受眾的興趣,這就要求新聞圖片要有特色,要“勁爆”。在新聞真實性不打折扣的情況下,盡可能地讓圖片脫穎而出。如何在巨大的信息量中快速吸引受眾,是媒介融合時期新聞攝影將面臨的挑戰。
其次,融媒體影響著新聞攝影美感表達的攝影技巧運用的頻率和主題鮮明的顏色的普及率,比如拍攝戰爭之類的報道就可以充分利用對比鮮明的黑白色,因為對比鮮明的顏色可以給受眾視覺上的沖擊和快感。在拍攝領導畫面或者其他重要人物畫面時還可以使用具有沖擊力的構圖,使人物形象鮮明。總之在這個以快為美的時代,新聞攝影的美感表達也趨于快速有效,因為只有受眾對圖片感興趣才能談之后的深入讀圖或者是繼續閱讀相關的文字報道。
(二)攝影技巧對新聞攝影美感表達的影響
前文提到了新聞攝影美感表達中“快速”的重要性,即運用各種技法手段盡可能的讓圖片第一時間抓住受眾眼球。那么,使用什么技巧最行之有效呢?
1.追蹤式攝影技巧。追蹤式攝影又稱“追焦攝影”,指焦點固定在某一物體上,焦點隨著物體的移動而跟著移動[4]。這種技法局限性很大,一般是拍攝馬路上移動的物體或者體育賽事,它一方面能把運動的物體定格,一方面能使背景向一個方向成線性虛化,從而達到虛化背景和襯托被攝主體速度的目的。
2.背景虛化。普通的背景虛化在攝影的各個領域都被廣泛利用,它的好處在于沒有上述“追蹤攝影”操作那么繁瑣,背景虛化的操作技術含量低,操作簡單,只需調整光圈大小來變換景深即可。這對于“搶”時間的記者很有幫助,而且這項技術可以應用的題材豐富多樣,沒有局限性。所以只要想快速過濾背景都可以運用它,虛化背景可以給受眾直觀的視覺效果,免除很多不必要的因素,突出主體,一目了然,可以直接表達出新聞攝影的美感。
3.爆炸式攝影技巧。這是一個藝術攝影里的比較小眾的技法,在新聞攝影中幾乎沒有用到過,所謂“爆炸式”是指,在對焦完畢時,按下快門的瞬間突然改變焦距,制造出以目標人物或者目標事件為中心,四周呈爆炸式射線狀線條,達到突出中心的目的。此手法可以一舉抓住受眾眼球,因為它的視覺效果十分震撼,給讀者視覺上的快感。但是它和追蹤攝影一樣十分考驗攝影記者的基本功,記者變換焦距的一瞬間持相機的手絕不能抖,否則中心將會模糊不清。爆炸式的圖片視覺沖擊力十分巨大,能夠引導視覺跟隨射線方向不由自主看向中心,這一點非常利于新聞傳播,使照片更具美感。
四、結 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新聞攝影美感表達的需求越來越高,基于電子設備發展很快,新聞記者很有可能用手機來記錄新聞事實,沒有專業的設備和條件來運用復雜的攝影技巧。但是基本的構圖和后期調色是必須具備的,典型的構圖和色彩也能吸引讀者,但只要有條件最好還是運用上述技巧,運用新聞圖片的美感來吸引受眾。使視覺快感和主題的美感進一步融合,達到同等重要的程度。
攝影從來不是一個靜止的媒介,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于圖像的看法也在改變,信息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視覺化的新聞理念。數字時代新聞記者獲取一張新聞圖片,照片的明暗、色溫、對比度都可以用計算機軟件處理,但在攝影開始之前應該考慮如何構圖,如何應用上述技巧,把自己想表達的思想和技巧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把新聞攝影圖片的美感表達到極致,達到新聞攝影美感表達的最終目的是,即有效、快速的傳播信息。
參考文獻:
[1] 胡道立.現場瞬間紀實美[J].新聞大學,2002(1):85.
[2] 彭小琴.新聞攝影語言特性研究[J].新世界,2012(1):31.
[3] 顧建明.審美視角下我國新聞攝影的歷史演變[J].編輯之友,2006(5):66-68.
[4] 陳東.新聞攝影的虛實構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4):50-56.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