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承
摘 要:易門縣賈姑擺衣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具有豐富的水資源、傳統的彝族民居、優美的自然和人文風光等天然稟賦。相對于發展勢頭較好,游客絡繹不絕的鄉村旅游發展態勢,擺衣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也存在著明顯的發展缺項。以點帶面,縱觀易門縣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有諸多的先天條件,也有不少的不利因素。筆者的幾點建議就是,一是出臺一套好的扶持政策,二是做實一個好的發展規劃,三是創建一批好的示范樣板,四是培訓一支好的從業隊伍,五是包裝一套好的文化典籍,六是打造一批好的旅游商品。
關鍵詞:美麗鄉村建設;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
擺衣村為玉溪市易門縣九個傳統特色村之一,隸屬易門縣十街彝族鄉賈姑村委會下轄村。這里三面臨山,層巒疊嶂,綠水環繞著小村,梯田纏繞著大山。寨子依山而建,散落的房居鑲嵌在翠綠的古樹群中,與水潭相襯,戶與戶之間錯落有致,村道或寬或窄,緩急相宜。陽光透過枝葉,斑駁陸離,房前屋后雞犬相聞,安寧祥和宛若世外桃源。
一、易門縣賈姑擺衣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稟賦
近年來,十街彝族鄉重視產業結構調整、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工作,充分依托擺衣村秀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濃郁的彝族民俗文化資源,積極爭取各級各部門的支持,不斷加強軟件、硬件建設,在美麗鄉村建設的路子上邁出了可喜的步伐。2014年被命名為“省級民族特色旅旅游村寨”,列為鄉村旅游示范點,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逐漸成為縣內群眾、周邊游人生態休閑游玩的“熱點”。其“熱點”,是其擁有良好的生態,參天的古樹,清澈的龍潭,連片的梯田,農耕的風光,彝家的習俗等特色元素有機結合的自然稟賦。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有豐富的水資源。背靠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層巒疊嶂的青山,使得村內古樹群枝繁葉茂,古泉潤澤綿綿不息。積蓄的豐富水源使得村西山谷中的兩個小型水庫,能夠長年累月沿賈姑新村、海螺田村、賈姑老村、石榴村流趟到十街村等下游村莊,提供便利的生活生產用水。
2.有傳統的彝族民居。擺衣村保留了彝族傳統民居的風格,村莊自然的街巷肌理和空間尺度,曲折的街巷和多變的高差形成了曲徑通幽的景觀效果,彰顯了親切古樸的人文空間。
3.有優美的自然和人文風光。擺衣村依山傍水,山水田園,林木森秀,鳥獸蟲魚,小橋流水,古厝斜陽,集諸多歷史人文景觀資源、自然景觀資源于一體。傳統彝族農耕的獨有韻味,少數民族的淳樸熱情,游客既可游山又可玩水,讓人盡情享受遠離城市喧囂回歸自然的獨特樂趣,使人有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真情實感。
可以說,擺衣村獨具特色的原生態民俗文化、自然風光和生態田園景觀,初步具備了發展“生態休閑觀光”為主題的鄉村旅游的天然稟賦。
二、易門縣賈姑擺衣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缺項
相對于發展勢頭較好,游客絡繹不絕的鄉村旅游發展態勢,擺衣村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缺乏“吃、住、行、游、購、娛、廁”等發展旅游的最基本條件,已經難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游客的旅游消費需求。比如,餐飲服務接待能力小,村里僅有一戶村民開辦的農家樂可以面向游客開展餐飲服務,不具備基本的旅游就餐接待條件;休閑娛樂設施數量不足,茶室、棋牌室、兒童娛樂設施相對較少,不能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沒有經營性的住宿條件,村里沒有可供游客住宿的經營性農家客房;缺乏旅游商品經營活動,村里的小賣部,商品品種少,不能提供基本的旅游消費需求;旅游廁所少,衛生條件相對差;農特產業支撐乏力,賈姑米、金銀花、荷蘭豆、美人椒等主打產品的產量、產值都不高等等。
從賈姑擺衣村的鄉村旅游發展現狀,看易門縣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易門發展鄉村旅游業有諸多的先天條件,也有不少的不利因素。
三、易門發展鄉村旅游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
縱觀易門縣鄉村旅游發展,有著先天的有利條件。
一是有便利的交通路網及景區、景點。易門縣地處滇中腹地,距玉溪市118公里,距省會昆明市94公里,有建成玉溪市、昆明市后花園的良好區位優勢和潛力。在建的武易、彌楚高速公路,將會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網絡,為發展易門鄉村旅游產業提供了有力支撐。縣城的龍泉國家森林公園,龍泉河、南屯湖生態旅游景區,鄉鎮(街道)的靜樂庵、岔河水庫、大谷場水庫、石蓮寺、馬頭山、元源莊園、喜祥莊園等景區、景點,奠定了輻射、帶動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二是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易門縣境內地形特征為東、北、西三面高山屏立,中部為溶蝕性盆地,東南面為中山河谷地帶。全年平均氣溫16.3℃,屬中亞熱帶氣候,受地形地貌的影響,立體氣候明顯,縣內具有熱帶到溫帶的氣候類型特點,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自然條件。國家衛生縣城、省級文明縣城創建成果的鞏固,提升了發展鄉村旅游的人文氣息。
三是有優秀的民族文化。易門縣境內除漢族外,還有彝、哈尼、回、苗、白等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獨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具有鄉土特點的民俗文化、陶瓷文化、餐飲文化、紅色文化。如龍泉國家森林公園、龍泉大寺和長廊楹聯,靜樂庵、清涼寺等。從域內民族特色上看,鄉土民間舞蹈,漢族主要有龍舞、獅子舞、毛驢燈、鷸蚌舞、花燈歌舞、裝春、兒童舞等,彝族主要有花鼓舞;苗族主要有笛子詞、蘆笙舞、竹竿舞、斗牛、青苗舞等;哈尼族主要有花鼓舞、找老跺比、裝春等。鄉土民間傳統節日,有歷史最為悠久、規模較大、影響較深遠的農歷“二月二”戲會,彝族“火把節”,苗族“花山節”。
四是有優質的特色農業。易門縣域內以畜牧、特色林果、藥材為主的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已初具雛形。目前有生豬、土雜雞生態養殖等重要產業;有適銷對路的洋蔥、早玉米、春洋芋、早蠶豆、荷蘭豆等蔬菜規模化產業;有發展潛力十足的板栗、泡核桃等經濟林果規模化產業。特色食品加工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農業專業生產合作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和服務功能,農民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農產品標準化和市場化有序推進,品牌打造成效明顯。
五是有強烈的發展愿望。一方面,現行的土地政策及更多的惠民利民政策為廣大農民提供了更多更大的發展機遇及空間,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從而實現農民求發展、盼致富的新的價值取向的轉變。另一方面,是社會發展的影響及新農村建設的推進,精神文明下鄉等活動的深入開展使得農民在精神文化層面發生一定變化。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農民的生活狀況、文化素養得到了極大提高與提升,求發展、盼致富的觀念深入人心。從擺衣村目前唯一的一戶農家樂2016年上半年經營的效益來看,夫妻2人僅靠間歇性的經營,純收入就在2萬元左右,他們已經看到了鄉村旅游發展的良好前景,夫妻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縱覽易門縣鄉村旅游發展,也有著諸多的不利條件。
一是沒有規劃作指導。目前易門縣尚無一個健全的管理機構對鄉村旅游發展進行統一的協調與管理,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另外,發展鄉村旅游必須考慮美麗鄉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密切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新農村建設與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生態環境改善等各項工作開展,使鄉村旅游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脫貧攻堅等緊密結合起來。因為對旅游資源和旅游項目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設計,從而導致鄉村旅游發展缺乏科學性、整體性、可持續性。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賈姑擺衣村在建設過程中雖然有規劃,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建設的效果與自然資源利用,建設的風格與彝族文化的融合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二是沒有政策作扶持。主要表現在資源整合、投資扶持、產業配套、人員培訓、宣傳推介等方面缺乏應有的政策支持,導致旅游配套公共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條件較差,全縣發展鄉村旅游的濃厚氛圍還沒有真正形成。從賈姑擺依村來看,由于缺乏政府強有力的引導和實實在在的支持,目前存在著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人文設施不足,道路不通暢,餐飲服務點少,配套產業小等問題,許多旅客乘興而來,但是難以長時間駐足,僅有的一戶農家樂,包含了規模不大的餐飲、小百貨服務,難以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
三是發展思想不明晰。目前,在有條件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地方,沒有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增加農村群眾收入的重要渠道來看待,沒有把發展鄉村旅游與脫貧攻堅工作結合起來謀劃,缺乏旅游產業意識,加之許多農民群眾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保守,對鄉村旅游及其美好前景認識、理解模糊,怕吃苦,怕麻煩,信心不足,熱情不高,空守資源,不敢投入,怕擔風險,缺乏前瞻意識與商業投資意識。作為鄉村旅游重要內容的農家樂,大多數從業者經營能力不強,主動性差,“小富即安”思想嚴重。部分從業者存在收費不合理的現象。從賈姑擺依村旅游發展的現狀來看,其風景如畫,民風民俗惹人,但是看不到本村村民參與發展鄉村旅游的積極性,看不到村民發展鄉村旅游經濟的實際行動。
四是基礎條件較差。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易門縣鄉村旅游公共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加之投資主體融資不暢或投資較小、投入不足的現實,易門縣鄉村旅游仍然處于“小”“散”“雜”的狀態,嚴重制約著旅游項目、旅游產品規模的發展和質量提升。如多數農家樂設備簡陋,設施老化,衛生條件差,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經營效益不佳。包括賈姑擺依村在內的許多農家樂,其“吃、住、行、游、購、娛、廁”基礎設施條件差,服務不配套,缺乏文化內涵,不能滿足游客多層次、多樣化的旅游消費需求。
五是缺乏示范樣板。目前,易門的鄉村旅游發展現狀是思想迷茫,目標不明,經營方式單一,設施條件簡陋,農旅結合松散,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好的示范樣板。從縣域六街街道茶樹社區的白龍坡,到十街鄉賈姑村60公里左右的“安易”“易峨高”二級公里兩旁的20多家農家樂,在建設風格、設施條件、服務水平、餐飲風味等方面,幾乎是一個模子的翻版,家家一個樣,戶戶差不多,沒有一家設施配套、檔次較高、服務較優的農家樂,沒有一片能夠列為鄉村旅游示范區的景區或景點,反映出了易門鄉村旅游發展仍然處于單一性和低層次、低水平狀態。
四、對易門發展鄉村旅游的幾點建議
1.出臺一套好的扶持政策。以2016年12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鄉村旅游扶貧開發的意見》(云政辦發〔2016〕151號)為依據,結合易門實際,立足新農村建設,由政府主導,盡快制定和出臺一套鼓勵和支持易門縣域鄉村旅游發展的扶持政策。所出臺的政策:一是要有較強的針對性。要針對目前具備一定的基礎設施條件,有一定的旅游資源稟賦,有一定的發展積極性的鄉村。二是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要圍繞解決好扶持鄉村旅游項目開發中有哪些環節;鼓勵村民、居民、企業、各種經濟組織參與項目開發建設有哪些優惠條件;從業人員的培訓如何展開;由哪個部門為主牽頭組織實施項目開發及政策執行;政策實施的周期是多長等這些問題,都應該作出統籌謀劃,科學布局。三是要有較強的吸引力。發展鄉村旅游與開展扶貧攻堅工作一脈相承,縣委、縣政府出臺的扶持政策要有強大的吸引力,要能夠充分調動群眾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積極性,力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效益。
2.做實一個好的發展規劃。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是指導鄉村旅游建設的整體思路構架,它既能指導建設與開發實施的進度,也能為鄉村旅游產品開發提前做好準備和提高有利條件。充分利用“一鄉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藝”的特色資源優勢,以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為主體,縣住建局為主導,縣文體廣旅游局配合,編制每個鄉鎮、街道的《鄉村旅游發展詳細規劃》。《詳細規劃》必須具有長短結合,重點突出,特色明顯,微觀實在的特點,使其充分發揮在鄉村旅游項目建設中的引領作用,避免建設的主觀性、盲目性、隨意性。實施《詳細規劃》的過程,就是推進鄉村旅游開發建設、促進扶貧攻堅工作的過程,必須納入當年的督促范圍。
經濟論壇 搞好美麗鄉村建設 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 3.創建一批好的示范樣板。面對尚未真正起步的易門鄉村旅游,扶持創建一批示范戶是關鍵。按照旅游產業發展的規律,鄉村旅游業的起步和發展也要走“中心輻射”、龍頭景區、景點帶動的路子,而不要搞“滿天星”、一起上。如:可以縣城龍泉國家森林公園、龍泉河景區、御景龍園景區為核心,先在鄉村旅游開發條件比較好的安易二級公路沿線的六街、龍泉、浦貝、十街4個鄉鎮、街道,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項目包裝等方式,由縣鄉兩級在每個鄉鎮、街道各扶持發展4、5家示范戶,建設一批有一定規模,有一定檔次的農家樂、農家客棧,將它們打造成為易門鄉村旅游的“金字招牌”,產業扶持的典型,農民增收、貧困戶脫貧的示范。
4.培訓一支好的從業隊伍。良好的生態環境,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配套齊全的旅游基礎設施固然重要,但是,從業人員,特別是旅游項目經營者及其從業人員素質的高低,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的優劣,直接影響鄉村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及其經營效益,影響著鄉村旅游的生命力。因此,在創建示范樣板的同時,必須同步做好鄉村旅游從業務人員的培訓,通過高起點、規范化的系統培訓提升,打牢易門鄉村旅游發展的服務基礎。
5.包裝一套好的文化典籍。“要了解一個民族、首先了解它的文化”。鄉村特色民族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要素,優秀的民族文化是旅游產業發展的“魂”,它具有獨特性、排他性。而讓游客知曉本地的人文歷史、文化傳統、民族風情,相當于給鄉村旅游插上騰飛的翅膀。因此,由文化旅游部門牽頭,有關鄉村配合,挖掘易門的本土文化元素,編印成大眾化、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系列文化典籍,或是刊物、或是簡介圖片,提供賓館、酒店、農家樂等旅游服務單位,可為游客了解易門、感受易門開啟一道重要的窗口。
6.打造一批好的旅游商品。購物是旅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旅游中最敏感的問題。鄉村旅游與城市觀光旅游中最大的差異,就是鄉村旅游游客的商品主要是土特產,包括農副產品、生態食品、手工藝品等。發展鄉村旅游商品應以當地文化為核心,充分體現其唯一性、獨特性,也只有這樣,才能延長鄉村旅游的產業鏈,提高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一是要引導傳統手工者創建企業或生產基地,搞好獨具特色的旅游商品的生產;二是要引導景區、景點周邊群眾發展有一定規模的家庭生態種植、養殖,直接為農家樂和游客提供物美價廉,生態環保的雞、鴨、鵝、魚、豬肉、牛肉及水果、干果、山貨等鄉村旅游產品。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又豐富了鄉村旅游的內容;三是要通過政府補助,配套發展特色觀光農業項目。讓農村的美麗景色和藍天白云吸引游客,打動游客,留住游客。
[參考文獻]
[1]傅德榮等·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與分析.
[2]史學楠·鄉村旅游開發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