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群陽
摘 要: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入到關鍵時期,經濟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日益增多,經濟轉型的發展有了更多的需求,也有了更多的狀況。就中國境內的對外貿易區建設來看,其所受到的關注,自上海自貿區建成之后,便一直熱度不減。在本文中,我們提出了依法治國大環境下自貿區法制建設的必然性:一是依法治國大背景下加強自貿區法制建設是實現現代民主的保障,二是歷史經證明,自貿區應加強法制建設,三是依法治理自貿區是社會經濟進步的重要標志。
關鍵詞:依法治國;自貿區
每一個歷史時代,法的內容與形式以及法的精神,都同該時代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彼此適應,是該時代人類文明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標尺。我們要堅持改革理念,促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是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措施的關鍵特征。
一、依法治國大背景下加強自貿區法制建設是實現現代民主的保障
現代民主建設需要將法治作為保障,讓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民主參與的難度以及相關普及工作的落實到位,會讓人民的民主權利很多時候難以被全面地認可。權利的參與需要滿足社會大眾的權益所在,其最為根本的方法即為通過制度來滿足人民意志與利益的追求。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需要從制度內容的完善,來發揮出制度內容的優勢所在。其中,針對于評估制度的構建,將會讓自由貿易區更好地實現現代民主化。上海自由貿易區最為我國目前開放程度被開放程度最高的開放區,其追求的是國際化、市場化與法治化。為此,貿易區域的評估制度本身的針對性提升是尤為必要的。按照《條例》內容來看,我國的自由貿易區的立法工作開展,應當從地方立法入手,以此來對中央立法權充分運用。其制度內容需要包括:一是對立法條款的程序化構建,其地方立法需要選擇不同形式的來實現補充完善,例如:座談會、聽證會、公開征集信息等等。二是構建經濟貿易模式,需要將法治建設的價值體現出來,讓指標體系的評估,可以更具針對性,其主體包括了政府機關、社會大眾以及企業等等,而公平度的提升,需要將信息公布平臺透明化處理,讓執行流程能夠被直接展示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應當發揮出監督制度得以國際化。同時,這樣的建設工作將會讓私人的經貿權益保障能夠體現在民主建設之中去,促使方式方法的價值得以最大化。如果法律的權威性缺乏保障的時候,將會讓法律內容難以成為社會穩定性的保護。法律內容局限于紙張,而無法被體現在實踐之中,將會讓現有的法制體系不能保護公民權利,權利侵犯成為了常態,而有效救濟又會無從談起。
二、 歷史經證明,自貿區應加強法制建設
依法治國建設的開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就我國的實踐來看,十年文革就曾經對民主法制的建設造成了重創。鄧小平同志曾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分析國內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來對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方針與政策進行了總結性的發言。其通過追求四個現代化,將建設工作與法制推進相結合,以此來謀求發展。“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針作為建設目標是在1996年3月的八屆人大四次會議一系列文件包括《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明確的。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具體地對依法治國方針內容進行科學定義,其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1999年我國又將這一方針記錄到了憲法內容制作。其要求國家領導人需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客觀要求來對社會文明進程進行補充,以此來確保我國的長治久安。
鄧小平曾經說過:國家的建設與政黨工作的開展不能只是依靠于幾個人的個人威信,其關鍵的工作是在于對法制工作的開展,以此來實現民主建設的質量提升。當這一指導思想出現問題的時候,將會導致國家發展與政黨建設的一系列問題。
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成為了整個社會發展的共同目標。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構件,需要加強對法制建設的推進。通過構建法制建設這一模式,來增強貿易區的自主性。我國1979年到2001年期間的法制建設開始進入發展時期,而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貿區,其在構建民主法治體系的時候,其與我國法治建設工作的進程幾乎是同步的。因此本文將其稱之為“自主推動型法制/法治建構模式”。與“條約驅動型法制/法治建構模式”相比,這種法制/法治建構模式具有以下三大不盡相同的特點:一是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從中國實際出發,借鑒轉化國外法治有益經驗,逐步自主構建我國外商投資、對外貿易、外匯、稅收、進出口檢驗檢疫及知識產權等涉外法律制度體系,使其成為改革開放的前進動力和制度保障。盡管我國也使用條約締結制度,簽訂了許多雙邊貿易協定、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及知識產權協定等,但它們對推動我國涉外經貿法制/法治建設的作用和影響是有限的和局部的。正在推進中的中美BIT與中歐BIT談判注定將對我國涉外經貿法治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應該不會形成類似WTO義務和承諾意義上的“倒逼機制”。二是由于是黨和政府推動下的自我建構,入世前我國涉外經貿法制水平不高,涉外經貿政策的國際化和法治化程度有限,與國際通行規則差異很大。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非歧視性原則在對外貿易法與外商投資法中的應用、貿易制度全國統一實施及涉外經貿政策透明度等方面。三是在由黨和政府自上而下自主推動的法治建構模式下,由于沒有條約義務和承諾的制約,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私人參與涉外經貿立法的通道和機會更加有限,所以這將成為未來我國(包括自由貿易園(港)區立法在內)涉外經貿法治建設的重要問題。
三、 依法治理自貿區是社會經濟進步的重要標志
社會文明的進步也表現在依法治國的工作開展之中。精神文明的建設需要將法治的合理性體現出來,然而人類社會的發展所存在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個體與社會集體的矛盾、自由與秩序之間的矛盾、服從與權威之間的矛盾。當這樣的社會關系無法成為文明社會準則之時,社會正義勢必會遭受質疑,繼而難以保障社會穩定性。當然,每一個歷史時代的發展,都需讓法律的內容與法律的形式相協調,文明社會的發展需要不斷地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促使社會正義成為時代的主題,否則,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將面臨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