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
摘 要:利用常規資料、地面加密資料和衛星、雷達等觀測資料,對2015年發生在鄂東的一次強對流天氣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這次過程,西南低渦外圍擾動對于暴雨和強對流天氣的產生起到重要作用;此次強對流天氣過程,數值預報對西南低渦移動路徑臨近預報調整極大,T639預報確較為準確,因此應綜合考慮各家數值預報偏差的原因;此次天氣過程,由于天氣尺度的低空急流沒有形成,水汽輸送條件不好,因此沒有形成大范圍持續性暴雨天氣。
關鍵詞:強對流;中尺度分析;地面輻合線
中圖分類號:S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532063
1 天氣實況及災情
受高空低槽及中低層低渦、切變線共同影響,7月14—15日湖北省自西向東出現一次強降水過程,并伴有的雷雨大風、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強降水呈東北—西南走向。降水中心主要位于孝感和黃岡地區。自動站資料顯示,過程雨量大于等于100mm的有12站,最大降水量為安陸170.7mm。鄉鎮雨量站顯示:累計降水量超過200mm的有3站,超過100mm的有324站,最大降水為十里275.3mm。
此次強降雨過程造成湖北46縣(市、區)70.26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和需緊急生活救助4125人;農作物受災59610hm2,其中絕收5320hm2;倒塌房屋1189間,不同程度損壞4145間,直接經濟損失3.55億元。
2 成因分析
2.1 環流形勢及主要影響系統
此次過程是一次高空低槽東移的強降水過程,中高緯貝湖南側有一深厚的低渦槽區,受東部日本海北部的低值系統阻擋,貝湖南側低渦中心位置穩定,其南部分裂低槽東移南壓與南支槽匯合共同影響湖北省。2015年7月14日08:00,強降水發生前,高空低槽位于河套西部及高原上空,隨后逐漸東移,14日20:00接近湖北省西部地區,西部開始出現降水天氣,到15日08:00,高空低槽繼續東移加強,全省處于高空低槽前部,有利于上升運動的發生產生強降水,受海上臺風“浪卡”阻擋,低槽移動較慢,15日20:00低槽東移到湖北省西部,主要降水帶在湖北省江漢平原一帶,16日08:00“浪卡”北上,副高加強,低槽東移北收減弱,湖北省降水過程趨于結束。副高584線始終位于華南上空,輸送西南暖濕氣流,為強降水的發生提供有利的水汽條件。
分析7月15日08:00、20:00中低層切變線、急流和500hPa低槽、地面氣壓場以及衛星云圖疊加圖,15日08:00 700、850hPa均在重慶地區有低渦存在,湖北省西部位于低渦北部受西南-東北向暖切影響,925hPa在江漢平原南部有低渦切變形成,低渦暖切北部伴有偏東急流輸送海上水汽,急流出口區位于湖北省北部,與700、850hPa暖切頂部剛好在湖北省北部匯合,此地區(特別是江漢平原北部及鄂東北)已經有降水云系生成并加強,有利于該地區強降水的發生。15日20:00隨著低槽緩慢東移,中低層系統東移到湖北省東部一線,700hPa暖切轉變為冷切,850hPa低渦東移北抬,925hPa低渦略有北抬,主要的降水云系也發展到湖北省偏東地區,地面伴隨有冷空氣滲透南下,對湖北省鄂東北的降水有一定的加強作用。這次強降水過程的主要影響系統是:500hPa低槽、中低層低渦切變和偏東急流以及地面冷空氣。暴雨云團出現在切變線附近及低空急流出口區。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過程,中低層的西南暖濕氣流發展不強,導致強降水以分散性的局地對流性強降水為主,由于過程持續時間較長,區域性累積降水強度也較大。
2.2 中尺度系統演變特征分析
2.2.1 衛星云圖分析
7月14日12:45對流云團自貴州東北部經重慶東南部向恩施地區發展,15:45對流云團范圍擴大、強度加強,19:15對流云團與鄂西北云團合并發展成南北走向云帶,之后自西向東移動,21:15該云帶東移到湖北省東部,恩施地區又有新云帶自西南向恩施地區發展,同時鄂西北有對流云團發展,兩者于15日01:15合并東移,移到湖北東部時云團再度發展壯大、強度加強,15:15云團結構松散、強度減弱,19:15有對流云帶自湖南東北部向湖北東部發展,21:15影響鄂東北,造成降水再度加強。
2.2.2 多普勒雷達分析
14日16:00開始,受高空低槽東移和西南低渦東移影響,鄂西北和鄂西南有對流回波發展加強,最強回波中心達到55dBz,45dBz回波高度達到7km,宜昌地區和荊州地區出現局地暴雨天氣。14日23:00,由于西南渦仍停留在川西地區,鄂西地區的回波逐漸減弱,最強回波中心下降到30dBz,鄂西地區的回波轉為混合云降水回波,降水量較小。由于全省不穩定能量較高,15日04:00,江漢平原、鄂西南有對流回波加強東移。15日09:00,江漢平原的對流回波發展較強,回波高度超過18km,強回波中心超過8km,孝感地區、仙桃、潛江一帶出現了暴雨,此強回波為系統前沿在不穩定能量區觸發的對流所致,此時西南渦仍在湖北省西部地區。15日20:00,西南渦移至江漢平原,對應在江漢平原至鄂東地區出現了一個渦帶回波。15日21:00,對應的冷切在東移過程中掃過的位置,如監利、通城和崇陽地區出現了大風天氣。渦頭對應的武漢、新洲和麻城一帶出現了暴雨天氣。15日晚上鄂東北對應的渦頭位置出現了局地暴雨。16日08:00回波逐漸減弱消失。
3 暴雨成因診斷分析
3.1 熱力條件
這次降水前期湖北省天氣以晴熱為主,受副高控制,全省大部地區持續兩天溫度在35℃以上,不穩定能量攀升。NCEP再分析資料顯示,14日08:00—15日20:00,江漢平原、鄂東北的K指數始終維持在35~40℃,850hPaθSE先后高達355K。實況探空資料(Tlog-P圖)顯示14日08:00—15日20:00,鄂東地區(武漢)CAPE值由2252.9減小到1395.8,具備強烈的對流不穩定條件,不穩定能量釋放產生強降水。
3.2 水汽條件
對流層低層特別是850hPa以下的高濕舌(比濕≥12g/kg,Td≥16℃)對強對流產生非常有利。由NCEP再分析資料分析知:14日20:00湖南850hPa首先出現比濕13~15g/kg、露點≥16℃的濕區,濕區隨西南急流向北擴展到江漢平原,為強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15日08:00 925hPa水汽通量散度負值中心沿著低渦切變線在江漢平原出現大值中心,中心發展至-30~-40。
3.3 動力條件
925hPa的偏東急流由14日20:00的8m/s迅速發展增強,15日08:00 925hPa的偏東急流風速達12~16 m/s,配合中低層低渦切變線,在急流出口區形成低層輻合,高層輻散(500hPa)的有利形勢。隨著地面冷空氣的侵入,干冷、暖濕空氣在此交匯,觸發了對流不穩定,導致產生強烈的上升運動,造成此次強降水天氣。
4 強對流天氣成因分析
4.1 中尺度天氣分析
7月14日08:00有淺槽影響恩施地區,配合中低層切變發展,K指數在湖北中西部達到35℃以上,850hPa有暖脊自鄂西南伸向鄂東北西部,此時鄂西南地區有對流云團發展。14日20:00,川西—重慶地區有低渦形成,低渦東側切變伸到湖北西部,925hPa在湖北西部形成南北向切變線,對應南北向云帶,850hPa暖脊東移南壓,K指數大值區也南壓到湖北南部,500hPa冷槽穩定,從河套地區伸向鄂西北。15日08:00,500hPa高空槽帶動西南渦東移,其東側切變線伸到湖北東部,同時中低層西南風速加大形成西南急流,對應湖北中東部云團發展加強。15日20:00,高空槽繼續帶動低渦東移,850hPa急流消失,在700hPa急流的左側、沿低渦左側冷式切變線形成對流云帶,之后低渦逐漸減弱填塞,東移出省。
從laps逐3h再分析場的中尺度分析可以發現,7月14日14:00,高空低槽、中低層切變和急流等影響系統配置較好,925hPa水汽通量散度在湖北東部有明顯輻合;17:00 850hPa急流減弱消失,925hPa水汽輻合不明顯但在鄂東南風速垂直切變較大,從實況來看,15日14:00—20:00在湖北東部出現了大風天氣。
4.2 T-logp圖分析
從7月14日08:00—20:00宜昌站探空圖可以看出,14日08:00—14:00,宜昌站中低層風向隨高度順轉,有暖平流,6km以上干空氣明顯,對流不穩定能量較大;14:00以后6km以上的干空氣轉濕,低層暖平流減弱,不穩定能量減小。
從7月14日14:00—15日20:00武漢站探空圖可以看出,14日14:00,武漢站低層暖平流明顯,不穩定能量較大;15日14:00,上濕下干,不穩定能量變負,抑制了對流性天氣的發展,對應武漢站14:00—15:00出現25.8mm的強降水后雨強迅速減弱,15:00—16:00雨強僅為2.7mm;15日20:00,不穩定能量消失,低層一致轉為偏北風,降水結束。
綜合來看,降水自西向東發展的過程中,也伴隨著高能區的東移,上干下濕有利于對流性天氣的發生,但探空圖沒有出現有利于雷暴大風出現的喇叭口特征,因此本次過程以短時強降水為主。
5 小結
此次強對流天氣過程的主要天氣尺度系統是高空低槽和西南渦,再對應衛星云圖和中尺度天氣綜合分析,可以確定暴雨和強對流關鍵區。預報難點是中層引導氣流不明顯,低層西南低渦移動路線不易確定。此次強對流天氣過程,西南低渦外圍擾動對于暴雨和強對流天氣的產生起到重要作用,在確定暴雨落區時,需要分析和把握暴雨天氣和西南渦位置的對應關系。此次強對流天氣過程數值預報很不穩定,因此在預報中要多分析預報結論調整的原因,不能偏信一家。
參考文獻
[1]崔強,王春明,張云.干侵入對江淮流域一次強颮線過程的作用分析[J].沙漠與綠洲氣象,2016,10(2):18-24.
[2]王秀明,周小剛,俞小鼎.雷暴大風環境特征及其對風暴結構影響的對比研究[J].氣象學報,2013,71(5):839-852.
[3]李改琴,吳麗敏,許慶娥,等.一次下擊暴流天氣特征分析[J].氣象與環境科學,2016,39(3):60-67.
[4]黃榮,王迎春,張文龍.復雜地形下北京一次局地雷暴新生和增強機制初探[J].暴雨災害,2012,31(3):23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