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賀方
摘要:高校科研團隊作為高校知識分子合作的新形式,日益凸顯出它的優勢作用,也對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科研成果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高校科研團隊的建設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影響團隊發展的問題。為了加強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本文針對目前高效團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決策略,以期為以后高校科研團隊的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科研團隊;問題;策略
一、高校科研團隊的概念
團隊是指在知識和能力上互補的一定數量科研人員,為了實現科研創新目標、承擔共同責任而相互協調配合的正式群體。[1]而高校科研團隊是由處在一定情境中, 以科技創新為目的, 圍繞共同愿組成的團隊.[2]隨著科研難度的增加和學科交叉的復雜性,僅憑個人的知識能力去完成任務顯然是困難重重的,高校科研工作的順利展開需要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
二、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的意義
(一)優化學科資源
通過組建高校科研團隊,使優秀的學科教師聚集在一起探討學習,為建設相對穩定的學科體系、優化學科資源和增強學科優勢提供了可能性。同時,團隊之間信息共享可以整合團隊內部信息資源,形成全新的共享和交流機制。
(二)提高科研效率
在科研團隊中,團隊成員通過優勢互補和知識共享,有效地提高了科研團隊的效率。高校科研團隊建設還可有效改善目前高校教師單槍匹馬做科研的現狀,通過整合科研力量,提高科研的效率和產出。
(三)增強學術活力
高校科研團隊的建設可以將擁有不同學術背景、學科優勢的高層次的人才整合在一起,通過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為高校科研團隊的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的原則
(一)精兵簡政,與科研目標、任務相一致的原則
科研隊伍中的成員必須因事設崗,不設冗官。這一原則是指科研團隊的組織結構和工作崗位的設定必須以提高團隊的效能和效率為指導思想,圍繞著科研團隊的目標和任務去設定,防止浪費科研團隊的人力與財力,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二)統一領導的原則
在科研團隊中,有且只能有一個最高指揮者。這一原則有利于團隊成員的集中管理,防止“政出多門”而引起的命令混亂和團隊成員的無所適從。
(三)分工協作的原則
團隊成員在科研工作中,應明確自己應該做的科研任務,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同時,團隊成員之間也要彼此合作,相互配合,確保科研工作系統高效地進行。
四、高校團隊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團隊組建方式單一
許多高校的科研團隊是導師+學生組建而成的,成員之間知識背景相近,研究思路也大同小異,科研活力不足,靈感匱乏,不易迸發科研新思路。
(二)團隊成員結構不合理
當前高校科研團隊中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年齡結構不合理,不少高校科研團隊中缺乏老、中、青年科研人員的合理搭配,存在著“斷層現象”2)知識結構不合理,有著跨學科科研背景的成員過少,交叉學科人才匱乏,不利于發揮科研團隊的優勢互補作用。
(三)團隊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一些高校在進行科研團隊的組建過程中沒有意識到要建立相應的科研團隊管理制度,導致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科研人員的權責不明晰,阻礙團隊的發展與進步。另一方面,科研團隊的組建有一些領導人發起,由于領導人事務繁忙,無暇顧及對科研團隊的管理,阻礙了科研團隊的發展。
(四)科研評價體系不合理
我國高校科研評價體系多少以論文的發文量來評判,對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不重視,這就會出現很多“紙上談兵”的論文,導致論文的發表只注重數量而非實際運用價值。很多學者在論文發表后就覺得大功告成,將之束之高閣,不去跟進研究,偏離了科研的初衷。
五、高校團隊建設發展策略
(一)促進團隊組建多元化
為改變目前高校科研團隊普遍存在的團隊組建的單一化現象,促進科研團隊組建向多樣化轉變,我們可以通過從外校聘請科研人員,也可以邀請校內其它院系愿意加入本團隊的人員加入科研團隊,從而為科研團隊注入新的活力和創造力。高校科研團隊組建的多元化有利于團隊成員之間優勢互補、解決綜合問題,也利于思維的相互碰撞,為解決問題提供新思路。
(二)團隊成員結構合理化
優秀的高校科研團隊,是一個學歷、專業、規模、?年齡、職稱等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團隊應形成核心突出、層次清晰、銜接緊密的組織架構。[3]為促進團隊成員結構的合理化,我們在組建團隊的時候,要注意團隊成員的年齡搭配和學科背景的差異。年齡上要老中青相三代結合,因為老教師的研究經驗較豐富,而中青年教師科研精力較為充沛,通過這種組合可以形成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工作風格優勢互補的高校科研團隊。學科背景上,科研團隊可根據項目研究的需要,由來自不同學科的成員組成矩陣式結構,通過合作攻關的形式既可以產出創新成果,又能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后備力量,實現教學與科研的“雙贏”。[4]
(三)加強科研團隊制度機制
高校科研團隊制度機制的完善可以為團隊成員提供共同的行為準則,保障各項科研活動有序進行。加強高校科研團隊制度建設可以從完善團隊的激勵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績效考核這幾個方面進行,著力打造有利于高校科研團隊持久有序發展,并具有前瞻性、創新性、規范性和相對穩定性的制度環境。[5]
(四)完善科研評價體系
為解決高校科研團隊中評價體系中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現象,我們要平衡質量和數量兩者之間的關系。在進行科研評價的過程中,評價人員既要看到論文發表的數量,也要看到論文的實際應用,不停留于論文數量的多少,而是追求科研成果的應用與轉化。
參考文獻:
[1]張茂林.創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版.38.
[2]王怡然,陳士俊,張海燕,柳洲,王梅.高校科研團隊建設的內涵?特征及類型?(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20-23.
[3]辛琳琳.高校創新型科研團隊的組織行為模式研究[J].教育科學,2011(01):51-54.
[4]陳絲璐,張安富.創新型人才培養之管見(J),科學管理研究,2016(01)93-96.
[5]王磊.高校科研團隊創造力的形成與提升策略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年版.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