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娟 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民間歌曲簡稱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生活與勞作等社會實踐中口頭創作、口頭傳唱的方式而形成的歌曲。經過歲月的洗禮,民歌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地經過人民的集體加工與提煉,去蕪存菁,所保存下來的皆是寶貴的中華文化遺產。可以說,民歌與勞動人民的生活有著緊密地聯系。作為中國傳統民間音樂中的一個重要品種,民歌種類豐富多彩,極具濃厚的地域特色。它既能反映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情感需求,又能體現出歷史發展與民族精神。總之,哪里有人居住,哪里就會唱起這先輩們傳承下來的歌曲。
千百年來,廣東,以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和人文環境,形成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屹立于中國的南疆,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中華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樣,廣東民歌散發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它所表現出的生活性、平民性、開放性都是廣東文化的本質特性。其中,一些民歌以其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鮮明的音樂形象、簡練的音樂語言等特點,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漁歌”就是其中的一類。
漁歌,是一種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區的民歌體裁類型,其起源與發展均與水緊密相關。人們長年居于水上或水邊生活,有學者稱作這些人是“被水束縛的命運”[注1],筆者在此將這些地區人們所唱的民歌統稱為“漁歌”。
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漁歌包括咸水歌(中山咸水歌、東莞咸水歌、廣州咸水歌、陽江咸水歌)、惠東漁歌、汕尾漁歌、恩平民歌、開平民歌、沙田民歌等。主要分布在廣東省的東北部、東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緣、粵西等地區。基于此,下文從地理環境、文化積淀、方言語系、傳統民俗等幾個方面,來探討廣東漁歌的歷史文化源流背景。
廣東位于嶺南,中國大陸的最南部。東鄰福建,西連廣西,北與江西、湖南交界,東南和南部隔海與臺灣、海南兩島相望。地處中國南部,北依南嶺山脈、東北為武夷山脈,南臨南海,海岸線3368公里(不含島嶼海岸線)。全境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東北部和西部都有較高山脈,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多為低丘、臺地或平原,山地和丘陵約占62%,臺地和平原約占38%。主要山脈有蓮花山、羅浮山等,多呈東北至西南走向,并與海岸線平行。集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河道共有640條,分屬珠江和沿海諸河水系,主要為東江、北江、西江和韓江,境內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774毫米。由此可見,在這樣的“雨多水多”的自然環境下,漁歌孕育而生。唱漁歌的人們,長年漂流水上,其船如疍,他們是一個具有獨特色彩和歷史傳統的社會群體——疍民。他們演唱的漁歌如咸水歌,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河網交錯地帶以及沿海(咸水)地區的一種歌謠,在疍民生產、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疍家是秦朝后不斷南移人民與南越本土居民交流而形成的漢族群體,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省區。
生活在惠東、汕尾一帶的疍民,當地人亦稱甌船漁民,他們亦是先秦時期越族的遺裔,世世代代活動于南海之中,浮家泛宅,把舵揚帆,隨潮來往,捕魚為生。他們現在的人口約10萬人,雖僅占汕尾總人口的3%,卻是這里的原居民。
廣東文化的發展格局主要由三種文化匯集而成:一是當地古百越人民創造的土著文化;二是中原的漢族移民帶來的中原文化;三是由于商貿而引進的西方文化。這三種文化在歷史的作用下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多元性的廣東文化,同時也體現出廣東文化的包容性質,這在其他地域文化中不為常見。
疍家文化是以漢文化為主體,南越本土文化為基礎,吸收海外文化,逐漸形成的多元文化。咸水歌是疍家文化的代表與精華。疍家古謂之 “蜑” ,通稱為“蛋”,后改為“疍”。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注2]記載“蜑,海上水居蠻也”;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注3]有“以舟為室,視水如陸,浮生江海者,蜑也”;《(光緒)廣東府志》也說疍家是“以船為家,以捕魚為業”的一個群體。屈大均《廣東新語·人語》中就提到“真酂發文身越人,則今之徭僮平鬃狼黎岐蛋諸族是也”。疍家文化的一個重要形態便是咸水歌。從理論上來說,咸水歌應伴隨疍家的產生而發展,但作為民間音樂的一種,在明代以前,它并未受到重視,古書上未見記載。自明清以來,由于商業發展迅速,水上運輸發達,特別是清代的廣州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這種商業文化對漁歌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出現了“咸水歌”這個稱謂。
廣東方言主要由粵語、客家話、閩方言構成。粵語主要分布在廣州市及廣東省中部和西南地區的50多個縣市,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客家話主要分布在粵東和粵北地區的約20個縣市,以梅州(舊稱梅縣)話為標準。客家人是在古代為躲避戰亂而從中原地區南遷到廣東一帶的,其語言曾受到湖南及湖北方言的影響,具有兩湖方言的某些特征。閩方言包括潮汕話和雷州一帶的方言,沿用了較多古漢語中的語詞,有些發音已經不能用現代漢字表示。如在惠東漁歌中,它具有曲調優美抒情、風格獨特和表演形式多樣等特點,這些均可在“妹仔調”、“羅茵調”等曲調中不難看出。歌曲采用閩南方言演唱,充滿濃厚的地域色彩。因為漁民的生活與勞作依附于大海,活動空間有限,并沒有太多的娛樂消遣的方式,因此,演唱惠東漁歌,是當地漁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廣州咸水歌調式形成與粵語的聲調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最初,疍家人認為廣州咸水歌并非歌,只是他們在水上與人溝通的方式。由于交流頻繁,音調不斷疊增,才逐漸形成咸水歌。因此,廣州咸水歌有著因字落腔的特點,在《賣魚姑》、《大搬家》、《咸水歌聲動山河》等歌曲中不難看出。
廣東地區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像一些信仰風俗如南海神誕、天后誕、鄭仙誕、金花誕等活動,人們以各種形式包括舞獅子、飄色等來慶祝。各地風土人情形態各異,都是經過歷史的沉淀,靠祖祖輩輩們一點一滴保存下來。在漁歌當中,有很多的民歌是與古代民俗有著密切的關聯。
在開平民歌中,有一種叫賣雞調的類型,也叫“大賣雞”,源自古代民間舉行“跳禾樓”時所唱的歌腔。跳禾樓是廣泛流傳于嶺南粵方言區內稻作文化中的祭祀活動,廣東境內的跳禾樓儀式與道教的祭壇儀式相融合,這一活動至今仍保持著遠古稻作文化祭祀的基本特征。跳禾樓的時間多在農閑時舉行,一般在農歷八月十五即中秋節前后,有時也會在元宵節舉行。在“跳禾樓”的儀式中,由于喃嘸(道士)演唱《靈雞語》時,要將一只雄雞安置在寶劍的劍身面上,本意是借雄雞的剛健雄偉,祈求鄉村風生水起,百業興旺,但從外人看來,這一行為卻像似喃嘸在叫賣雄雞,因此,這些歌唱出來的腔調,人們將其命名為賣雞調。后來,賣雞調從祭祀儀式唱腔,逐漸演變為表演性質的唱腔,歌詞內容從宗教素材轉化為具有教育與諷刺的性質,表演風格展現出夸張、詼諧、幽默、活潑、自由等特點。這些,在《懶婆娘》等作品中可以較好地體現出來。
跳禾樓是研究古代稻作文化的重要依據,而“劍上立鳥”的形象是百越族系古文化的遺存,賣雞調作為這一民俗活動的重要載體,反映了開平百姓的審美觀、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為我們開辟了一條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道路。傳統文化內涵陳舊、社會功能有限等諸多原因,這一民俗文化已經面臨邊緣化問題,現今,在開平當地已經很難再看到這樣的民俗活動。

綜上所述,廣東省蘊藏著豐富多彩、歷史悠久的傳統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漁歌在內的傳統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審美教育資源,同時也相應地具有了歷史、文化、審美、教育等功能,這些多重功能決定了其所具有的多元文化價值。
但如今,由于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等因素發生變化,許多傳統音樂文化已經不適應當今時代發展的步伐,加上傳承方式單一,學習、演唱漁歌的人已日漸減少,“如何傳承發展”,成為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所面臨的關鍵問題。
注釋:
[1]劉莉:《被水束縛的命運》[D],中央民族大學,2011.
[2]南宋時期有關廣南地區風土、物產、民族等方面的分類志書。
[3]周去非撰寫的宋代地理名著,共十卷。
參考文獻:
[1]馮明洋,嶺南音樂的文化解讀[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01).
[2]何平,《嶺南樂派對話錄》[J],《人民音樂》,2014(4).
[3]林鳳群,《淺論中山咸水歌的源流和發展》[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1(4).
[4]傅寶榮,《中山咸水歌的保護、傳承與發展》[J],會議論文,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與發展初探,2010.
[5]林立,《初探惠東漁歌的文化價值及其保護》[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6]王琪,《民歌中的奇葩-咸水歌和高堂歌》[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09(10)
[7]費師遜,“跳禾樓”——遠古稻作文化的遺存[J].中國音樂學,1997(01).
[8]雷瑩,《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9] 羅光釗、林漢齊、鐘訓成,《南海漁唱——汕尾漁歌》[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10] 吳競龍,《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11]梁少峰,《開平民歌》[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2]馮明洋,《大文化視野中的嶺南音樂》[J],《中國音樂年鑒》1996年卷,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13]馮明洋,《越歌》[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