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欽蘭 彭敏 侯惠蘭
摘 要:從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分析現階段機械制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方法,旨在提高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效果,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應用型;機械制圖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08.219
如今國內高校都在提倡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注重從理論、實踐、素質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機械制圖作為工科專業的必修基礎課,是為了讓學生在讀圖、繪圖過程中提高空間思維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旨在學生在畢業后能夠快速識讀并繪制工程類的相關圖紙,養成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在新時代環境和需求下,學生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企業的實踐過程、畢業后的工作環境中逐漸暴露出本門課程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課程的教學改革亟待探討。
1 現階段機械制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1)授課教材。各個高校普遍選擇傳統的國家規劃教材,但傳統教材的理論性偏強, 與生產實際相脫離,授課的素材主要來源于教材或參考書,很少采用生產實際中的實例教材。學生會覺得所學內容與實際生產相距甚遠,進而缺乏學習興趣。
(2)教學方法。如今各高校的課程教學基本采用多媒體教學,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滿堂灌的本質。課堂氣氛一如既往的沉悶,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針對機械制圖這門課程,不可多用,如教師過多依賴課件,就會變成放映員,學生學習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是被動聽課。
(3)輔導方式 。本門課程的實踐性非常強,傳統的輔導方式就是布置作業、批改作業,對學生的答疑輔導有所欠缺。此外,許多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大且科研任務重,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為學生答疑輔導,甚至有的教師作業也沒有時間及時批改,以致學生在作圖中的錯誤得不到及時糾正,在后續的課程實踐環節、畢業設計乃至就業以后仍然會出現同樣的錯誤。
(4)考核機制。傳統考核方式主要依靠期末的卷面成績和平時考勤,而學生每次畫圖訓練及課堂表現所占比例較少,不少學生只在期末考試前臨時抱佛腳,忽略了平時的訓練。這樣的考核機制嚴重影響平時的學習積極性。因此,課程的考核方式必須改革。
(5)就業后反映的問題。學生在畢業后從事相關設計工作后發現個別零件的圖能畫出來但加工不出來、加工出來但是不能裝配、能裝配但不便拆卸,這些現象反映制圖課程教學中的零件的工藝設計要求沒有得到很好的理解,而占用一定的學時的畫法幾何中的圖解內容在實際生產中基本上不用。因此,如何在緊湊的學時中合理分配知識點的比重,是值得每個教師思考的。
2 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1)教學內容的改革。1)優化課程內容,調整教學大綱。畫法幾何、制圖基礎和機械制圖是本本課程的三個板塊內容。畫法幾何是制圖基礎,但不應占據過多學時,只要能滿足制圖所用即可。機械制圖才是學生畢業后頻繁用于實際生產的技術。點、線、面、體投影教學需重點講解并及時訓練,學生空間思維從這里開始建立,而投影變換、換面法、第三視角等知識點在設計生產方面較少用到,故可自學。2)注重實踐教學 。課程教學順序應打破先集中講授理論、后進行實踐教學的傳統模式,可在理論授課之前讓學生先有實際設計和生產的意識,以源于企業、經過教學改造的典型零部件為對象,進行實踐教學,讓學生在項目實訓中提高繪圖和讀圖能力,讓學生知道學以致用,學有所用。
(2)教材內容的改革。在課時少、教學質量要求高的前提下,根據調整后的教學大綱重新編寫教材內容,將畫法幾何、機械制圖、計算機繪圖融合在一起,增加機械制圖與實踐設計、實際應用的教學環節,擴大對機械知識的學習。對于教材中涉及到的零件案例和習題練習,應從企業生產、工程設計以及高校的實訓室中選取,強化設計、制圖、生產的關系鏈,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3)教學手段的改革。多媒體教學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需求,“做學教合一”的教學模式亟待提倡,通過電腦、平板、手機等多客戶端實現教學資源的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的混合教學,通過不同的網絡客戶端搭建有效的教學平臺,把有限的課堂時間無法實現的教學內容和訓練合理分配到網絡平臺上,實現教師教、學生學、動手做的有機融合,并建立有效的評價模式,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作業批改模式的改革。機械制圖作業的批改量較大,可根據作業內容的側重點及訓練目的,選擇相應的批改模式。針對簡單易懂的作業內容,可由小組內成員互改,讓學生角色扮演;對于共性錯誤,由教師集中講解,這樣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備課。此外,采取記分的批改形式,好的要給予表揚并作為平時分,這樣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適宜的制圖作業布置和批改模式是提高制圖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方法。
(5)考核方式的改革。課程主要考查的識圖和繪圖能力,單憑期末試卷考核學生能力比較片面。可以結合卷面考試、平臺互動情況、平臺作業、課堂表現等多種方式,各占一定比例進行綜合考評,最終給出學生的綜合成績。有效避免部分學生平時不用功,臨近考試臨時抱佛腳、作弊應試的現象。這樣的考核方式更具有公平性和全面型,有效督促學生重視課程,有利于良好競爭學習環境培養。
3 結語
認真分析現階段機械制圖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在實習和畢業后暴露的問題,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以上教學改革觀點,旨在探討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更有效地培養讀圖、制圖能力強的應用型技術人才。作為工科院校的必修課程,機械制圖的教學改革應引起高度重視,并不斷探討研究。
參考文獻:
[1]孫向東.應用型本科機械制圖課程考核改革探索[J].山東英才學院學報,2015(03):56-58.
[2]謝云峰.應用型本科《機械制圖》合格課程的建設與探討[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5(02):212-214.
[3]陸俊杰.無差異的差異化:“互聯網+”時代的高等教育變革[J].現代教育管理,2016,1(01):1-5.
項目基金:1.貴州省工程研究中心:貴州省礦山裝備數字化技術工程研究中心(黔教合KY字[2017]026號);2.六盤水師范學院科研計劃項目(LPSSY201407)
作者簡介:肖欽蘭(1989-),女,貴州人,講師,研究方向:機械設計及理論、現代設計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