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芬 徐宏偉 劉明剛
摘要: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軟件產業穩步增長,人才需求迫切,然而地方高校在培養軟件工程專業人才方面存在諸多不足。我校在“互聯網+”背景下,積極探索與實踐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為其他高校提供借鑒。
關鍵字:互聯網+;軟件工程;人才培養
一、“互聯網+”背景下軟件產業的發展及對人才的需求
21世紀以來,信息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作為經濟信息化基礎的軟件產業受到全球各個國家的高度重視。全球軟件行業在2014年收入達到4,317.40億美元,增速為6%;而2015年總的收入同比增長5.65%,達到4,561.10億美元,顯而易見,全球的軟件產業正在保持持續穩步增長。我國的軟件行業也是健康穩步發展,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軟件行業收入在“十一五”期間達到年均增速31%,并且在2015年軟件業務收入4.3萬億元,同比增長16.6%。特別是在2016年整體經濟增長緩慢的情況下,軟件行業仍能快速增長,實現業務收入4.9萬億,同比增長14.9%。我國又是全球兩大軟件外包基地之一,并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增長,還有國內的一些企業已漸漸意識到信息化的重要性,紛紛開始建設信息化工程,因此,軟件產業人才的需求勢必會一直增長。
二、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分析
我校調研和分析了軟件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并結合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培養方案陳舊,培養模式單一。
有些地方高校都是秉承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來制定軟件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沒有注意到應該是培養工程型、技術型人才。另外,還有很多高校從培養目標的設定到人才培養的過程均缺少軟件企業的共同參與,不能夠實際地與軟件企業之間達到零距離接觸。
2、課程建設和教學模式滯后,無法緊跟行業和時代的發展。
很多地方高校的軟件工程專業設置的理論課程和實踐內容跟不上軟件行業的發展速度,課程體系與實踐體系融合得也不好,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另外,教學方式仍然采用傳統模式,不能夠充分利用互聯網上的優質教學資源進行線上和線下課堂的融合互補。
3、軟件人才培養基地缺乏,與培養目標存在差距。
地方高校往往由于地理上位于二線或者三線城市,軟件企業數量及發展狀況與發達城市之間具有明顯的劣勢,與軟件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必然受到地域限制,導致了學校教學脫離企業實踐環境,應用型的軟件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只能作為空談。
4、師資隊伍的結構不合理。
好多地方高校的軟件工程專業的教師都是從已有的計算機專業調轉過來,知識結構陳舊,缺乏工程背景支持和大型實際軟件開發經驗,并且很少是畢業于真正的軟件工程專業,很少屬于“雙師”型,導致軟件開發教學空洞無物,培養出來的學生也不能勝任軟件企業的要求。
三、“互聯網+”背景下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設置與軟件產業需求的對接。我校采取“3+1”方式分別與國內軟件龍頭企業——中軟國際和跨國IT企業——甲骨文聯合定向培養面向應用的人才,實行學分互認或學分置換,共同制訂和完善了人才培養方案,學院與企業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辦學如認知實習、定崗實習等。
2、產業化課程設置,實現課程內容與軟件職業標準對接。理論課程分為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通識教育課程用來奠定職業素養基礎和提高綜合素質,屬于寬口徑、厚基礎的通識性教育;學科基礎課組成了專業教育的主干部分,它們對專業核心知識體系達到基本覆蓋的程度;專業課使得課程體系更加完善,使它實現對核心知識體系的完整覆蓋,并能很好地關注學科的發展。實踐教學包括部分理論課程內安排的實驗課和集中性實踐,其中集中性實踐由校外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社會實踐、軍訓等構成。
3、MOOC+SPOC教學模式改革,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MOOC可以使得大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得全球性的優質教學資源進行學習;也使得各個大學可以選擇最優秀、最適合本校學生的教學資源來建設自己的課堂教學。同時,MOOC也促進了小型私有在線課程SPOC的發展,我校軟件工程專業正在積極探索并實踐MOOC/SPOC的教學活動。
4、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實現教學過程與軟件企業的生產過程對接。在選擇校外實習基地時,要慎重與精心,對于企業的規模、資質等級、信譽度、內部管理模式等要做深入的了解。在落實實習任務過程中還要注意建立企業內部的聯系渠道,與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項目開發部門進行全面協調、及時有效溝通,保障實習任務順利進行。在校企資源方面,注意互補,共同開發實訓教材。
5、“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實現軟件人才培養的根本保證。我校主要以“外派教師進修”和“引進兼職教師”兩種方式建立以校內專職教師為主,校外工程技術人員為輔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另外,基于互聯網的教學為教師帶來了角色的轉變,從以往的知識傳授者正逐漸轉變為學生的學習伙伴,要求教師心理上改變教學觀念,素質上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技術上提高運用現代教育工具的能力,行動上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與學習方式的改革。
6、改革考核方式,適應校企合作培養方式和“MOOC+SPOC”教學模式。校企合作定向培養人才實行“3+1”方式,即前三年在校學習,最后一年在企業定崗實習,實行學分互認或學分置換,由企業方根據工作表現給出其相同或相似課程的成績。“MOOC+SPOC”教學模式的實行,可根據學生每次在線下課堂上問題討論的互動參與或者作業狀態來檢驗學生的平時學習狀況,重點計入期末考核。
四、結束語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軟件企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對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緊緊把握“互聯網+”的發展趨勢,用戰略眼光重新審視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并進行深入探索及實踐,積極利用“互聯網+教育”,整合資源,實行教育教學改革,特別是與軟件企業之間建立互動聯盟,提高了學生知識應用和技術創新能力,為社會發展輸送更多合格的軟件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文發、武忠遠、許淳.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以延安大學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6,2.
[2]張芬、彭直興.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2.
[3]2017年中國軟件行業發展概況及發展趨勢分析【圖】,中國產業信息網,www.chyxx.com/industry/201709/557138.html(閱讀日期2017年09月02日).
作者簡介:張玉芬(1980—),女,碩士研究生,哈爾濱金融學院計算機系教師,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
徐宏偉(1977—),女,碩士研究生,哈爾濱金融學院計算機系教師,講師,研究方向:網絡編程、軟件工程.
劉明剛(1977—),男,哈爾濱金融學院計算機系教師,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軟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