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農業政策的不斷調整,農村土地流轉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村勞動力結構和農民勞動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尤其是農業機械化發展比較緩慢的丘陵山區。丘陵山區農民對機械化作業需求越來越迫切。因此,如何立足丘陵山區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點,突破丘陵山區農業機械的瓶頸,積極推進丘陵山區農機化裝備結構優化升級,提高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水平,加快舒蘭市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全面協調發展步伐。
關鍵詞:蘭市山;農機化;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S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070
1 舒蘭市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由于國家實施了農機購機補貼惠農政策,農機購機補貼極大地激勵了廣大農民購買和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使舒蘭市農業機械裝備迅速完善,農業機械總量增長幅度較大,增長速度之快。截止2016年末統計,舒蘭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05萬kw,拖拉機保有量52627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6645臺,水稻插秧機6892臺,水稻收割機939臺,玉米收獲機械799臺。從農業機械保有量來看,舒蘭市東部丘陵山區與西部平原區的拖拉機保有量、水稻插秧機、水稻收割機和玉米收獲機械等都有一定差距。舒蘭市丘陵山區耕地面比較大,占舒蘭市總耕地面積的40%以上。因此,丘陵山區在發展農業機械化上有著一定的潛力和基礎。但還要清醒認識到,實現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還有很多困難,還存在較多制約丘陵山區機械化發展的諸多因素。如何解決丘陵山區農機化的發展,是農機化科技人員急需解決的問題。
2 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傳統的耕作方式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舒蘭市東部丘陵山區一些偏遠的村社由于交通不便網絡信息閉塞,長期處于封閉狀態,舊的傳統耕作方式和小農經濟思想在部分農民心中根深蒂固,現代新的思想觀念還沒有完全形成,有的地區仍然以人、畜為主要動力,勞動強度較大生產效率低。近些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丘陵山區農村年輕壯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外出務工人員占勞動力總數的60%以上,在家從事農業生的勞動力以老年和婦女為主,農戶家庭經營主體嚴重短缺,使得部分土地經營不善,土地閑或撂荒。
2.2 農機化基礎設施不完善,制約了農機化的發展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丘陵山區地形復雜,垂直差異明顯,地勢不平,坡度變化大,地塊面積小且分散不集中,種植規模不一,屬于粗放型種植,加之水土流失等問題,丘陵山區改土造田耕地平整難度大,平原式耕地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實現,從客觀上障礙了農機化發展;農村已建成的機耕道雖然基本完善,但還有一些地區路面窄質量差,坡陡彎急,滿足不了農機作業要求,農機田間作業道路不暢,農機作業條件差,影響了農業機械效益的發揮,減緩了農民和農機服務組織對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投入。
2.3 大中型機具成本回收期長,制約了農機化的發展
大中型農機具價格比較高:購置1臺大中型自走式玉米收獲機械需要資金大約在10~20萬元,減去農機購置補貼,至少也需要10萬元左右;農機作業時間短:吉林地區秋季玉米收獲期在20~30d;機械化效率低:丘陵山區平川地少,溝坡梁地較多,各家各戶種植時間不統一,地塊零散,連片作業少,導致機械化作業效率低。
3 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對策
3.1 因地制宜,大力推廣適合丘陵山區特點的農機具
根倨丘陵山區的實際和農民的需求做好發展規劃,大力推行適合山地丘陵區的中小型農機具。加大資金投入,研制出適合山區特點的機具。市及鄉鎮街農機部門根據本地實際確定以水田機械耕整、水田機械育苗、水稻插秧機和收割機為重點,旱田玉米機械收獲為重點的發展目標,十分必要。山地丘陵區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要通過試驗、示范逐步確定適合于山地丘陵區機械化發展的主推機具。如水田耕整機械,步行式插秧機、小型玉米收獲機及中小型加工機械。
3.2 加強農機基礎設施建設,搞好農機化售后服務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適宜農業機械行走道路的建設,搞好道路的建設,確保農業械順利到達作業現場。加強農業生產基地建設,進行山地丘陵區中低產田的改造,改土造田平整土地,擴大土地面積適宜農機作業。搞好農機化售后服務,加強新型機具使用操作培訓工作,使廣大農民用好機具。農業機械操作都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特別是大中型機具的使用、操作、維修和保養。通過技術培訓,使農戶在農業生產中用好機具,提高農業機械利用率。
作者簡介:楊文秋(1972-),女,吉林省舒蘭市人,工程師,中專,現從事農機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