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肅霞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東崗院區,甘肅 蘭州 730020)
產科是臨床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床實習的重點科室[1]。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以及醫療服務意識的增強,傳統的帶教模式所培養的產科醫生已經無法滿足產科工作量大、風險性高、應急性強以及孕產婦和孕產婦家屬對醫療服務高質量的要求[2]。因此探究積極有效的產科醫生臨床帶教模式,對于臨床產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行為導向教學法是以實踐為導向作用,以任務為驅動條件,以學生為行動主體,以教師為行動主導的臨床教學方法[3],主要包含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在臨床帶教中廣泛應用,然而行為導向教學法應用于產科的實習帶教尚未見報道。本研究在產科臨床帶教中應用行為導向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將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東崗院區產科實習的臨床專業學生88人作為研究對象,實習生年齡在 20~24 歲,平均年齡(21.53±0.80)歲,中位年齡 21 歲;本科生64人,專科生24人。按照隨機等量化原則,分成對照組(44人)和觀察組(44人)。對照組年齡20~24歲,平均年齡(21.59±0.76)歲,中位年齡21歲,本科生32人,專科生12人;觀察組年齡 21~24 歲,平均年齡(21.48±0.85)歲,中位年齡 21 歲,本科生32人,專科生12人。兩組實習生在年齡、性別以及學歷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孕產婦及產科實習生均對此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臨床帶教模式[4],即臨床醫師首先組織實習生對產科理論教學知識進行簡要回顧。接著臨床醫師對實習生進行集體講解并演示臨床實際操作,然后部分實習生進行操作練習,由醫師進行指導。根據教學大綱完成帶教任務后進行相關考核。
觀察組采用行為導向教學法,本研究中的行為導向教學法融合了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分為:(1)準備階段:由我院產科主任醫師以及科教人員根據教學大綱,制訂可行的帶教方案;由責任教師介紹產科的日常工作流程及科室制度;進行醫德以及醫療安全教育。(2)實習教學階段:帶教教師通過多媒體模擬教學課件告知實習生本次帶教過程中的任務,確定本次實習的項目內容,例如胎心音的檢測方法及注意事項。引導各實習小組通過所學的理論知識,集思廣益、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資料收集、整理工作以及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任務。必要時帶教教師進行相應的答疑或指導,避免實習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跑題,舍本逐末。最后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各組人員結合該組討論的結果,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匯報。(3)模擬階段:將實習生進行分組,分別扮演孕產婦、孕產婦家屬、責任醫師以及責任護士,通過換位思考,學會交流的技巧。(4)實習階段:提前將病例發放到實習生手中,以便實習生能夠了解孕產婦的基本情況,在征得孕產婦及其家屬的同意后,帶教教師指導實習生進行簡單的查體操作,例如針對胎心音的監護,指導實習生在孕婦腹部涂抹耦合劑,將探頭緊貼腹壁,根據胎心的聲音判斷胎心位置,直到出現清晰的“噗噗”聲時,確定胎心位置并進行監護,觀察胎心率的波動情況,并對胎兒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操作結束后,由帶教教師進行必要的糾正和點評。(5)考核階段:根據教學內容和大綱的要求進行理論及操作考核,并由實習生和帶教教師進行考核結果的點評和出科總結。
1.3.1 臨床實踐行為能力 通過本科生實踐過程行為評價表評估實習生的臨床實踐行為能力,該評價表主要包括應用相關學科知識、使用他人研究成果、明確孕產婦權利和義務、證實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孕產婦溝通交流、分析影響孕產婦的因素、對職業角色的認知、明確自己的學習需求及應用實踐程序共9個維度。評分越高表明臨床實踐行為能力越強。
1.3.2 實習生對帶教模式的滿意度 采用問卷方式調查兩組實習生對帶教模式的滿意度。非常滿意:能完全掌握臨床操作,并將理論知識與臨床相結合,帶教教師授課內容系統、全面、豐富,教學質量高;滿意:能夠有效掌握臨床操作,能夠運用理論知識,帶教教師授課內容僅涵蓋大綱內容,教學質量較高;較滿意:掌握部分臨床操作,僅將部分理論知識運用于臨床,帶教教師授課內容較豐富、全面,部分大綱內容遺漏,教學質量一般;不滿意:不能掌握臨床操作,無法將理論應用于臨床實踐,教學內容散亂,教學質量差。滿意度=(非常滿意人數+滿意人數+較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應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兩兩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實習生對帶教模式的滿意度差異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采用不同的帶教模式后,觀察組應用相關學科知識、使用他人研究成果、明確孕產婦權利和義務、證實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孕產婦溝通交流、對職業角色的認知、明確自己的學習需求及應用實踐程序維度的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分析影響孕產婦的因素維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實踐行為能力比較(±s,分)

表1 兩組臨床實踐行為能力比較(±s,分)
?
兩組實習生采用不同帶教模式后,對照組對帶教模式的滿意度低于觀察組(χ2=19.745,P<0.05),見表 2、圖 1。

表2 兩組實習生對帶教模式的滿意度比較

圖1 兩組產科實習生對帶教模式的滿意度
產科實習可幫助臨床實習生深化所學的理論知識、熟練掌握臨床實際操作技能,并將理論與臨床實際操作融合起來,以達到提高實習生專業素養的目的[5]。盡管在傳統的臨床帶教模式中,帶教教師會將臨床知識串聯起來講解,但實習生依然停留在理論階段,無法得到有效鍛煉,這導致在實習生參與臨床工作后的適應能力差、臨床操作水平低,無法滿足產科正常的工作需求。因此,行為導向帶教模式對于滿足產科實習需要、有效保障孕產婦以及新生兒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6-7]。
在本研究中,針對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文獻報道,我們在產科臨床帶教中應用行為導向教學法,發現接受行為導向教學法的觀察組實習生在應用相關學科知識、使用他人研究成果、明確孕產婦權利和義務、證實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孕產婦溝通交流、對職業角色的認知、明確自己的學習需求及應用實踐程序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應用行為導向教學法,可以使實習生更好地理論聯系實際,鞏固理論知識,掌握臨床技能,將理論知識有效地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去。同時在進行自我探究解決任務的過程中,更加明確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學習需求。此外,我們采用以實踐為導向作用、以任務為驅動條件的模式,在問題探索過程中訓練實習生,使其能夠有效查閱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相關文獻,提高實習生的自學能力。不僅如此,實習生由于進行了角色扮演的模擬演練以及實際操作,在有關孕產婦人文關懷的評價指標中,他們能夠準確定位自己的職業位置,同時又拉近了與孕產婦的距離,愉快地與孕產婦交流,消除了孕產婦的疑慮,取得了孕產婦及其家屬的信任。表2顯示,觀察組對帶教模式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行為導向教學法能夠激發實習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其能夠切實學到臨床知識,積極進行臨床實踐,掌握臨床技能,全面系統地學習教學內容,同時肯定了教學質量。
然而在應用行為導向教學法的過程中,需要帶教教師實時指導實習生探究任務的主線,避免實習生因片面理解任務的概念或者在探查過程中主線不清晰而出現無法完成任務的情況,影響教學進度。
綜上所述,將行為導向教學法應用于產科學生的臨床帶教過程中,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鞏固了臨床實習生的理論知識,提高了實習生的臨床實踐技能,提升了實習生的綜合專業素養,是一種有效、科學的臨床帶教模式。
參考文獻:
[1]林勝華.人性化帶教模式在婦產科護理帶教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2):287-288.
[2]謝燕芬,石崛.產科臨床護理帶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6):869-870.
[3]呂琴,李信玲.行為導向教學法在文化與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22):75-76.
[4]孫雪.婦產醫院產科實習生臨床路徑帶教模式構建及效果探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11):101-103.
[5]黃慧嫦,葉桂顏,蘇愛英.行為導向教學法對提升初產婦育兒技能和母乳喂養率的作用[J].現代臨床醫學,2017(3):226-228.
[6]蔣貝格,孫亮亮.臨床路徑式教學在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5):396-399.
[7]陳秋玲,梁志兵,賴春妹.行為導向教學法在骨科臨床帶教中的作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