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妍
摘要:優秀的電視節目應當體現群眾性、思想性、藝術性和學術性的統一。中國有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有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景德鎮廣播電視工作者要深耕千年瓷都陶瓷文化,肩負景德鎮文化人的責任與擔當,以“形美、神足、道正”的優秀電視節目講好中國故事,以此彰顯電視人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優秀電視節目 文化自信 瓷都
什么是優秀的電視節目?電視人的答案或許各有側重。筆者認為,優秀的電視節目應當體現群眾性、思想性、藝術性和學術性的統一。尤其是在當下,中國的發展進入波瀾壯闊的新時代,優秀的電視節目更要繼承好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弘揚好社會主義文化的優良品質、講述好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精彩故事,以此彰顯中國電視人的“文化自信”。
中國的“文化自信”底氣何在?
中國的“文化自信”底氣何在?我們有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文化是世界上獨一無二、沒有中斷傳承的文明。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經歷了諸子百家、百花齊放,至秦漢時期發揚光大,后來一直到魏晉南北朝、盛唐、宋元明清,稱得上文化高峰不斷、綿延傳承不絕,這是中華文化最深厚的根基。
我們還有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九十六年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寶貴精神財富,既脫胎于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又在新形勢下不斷進行再生再造、凝聚升華,在新形勢下不斷為中華文化增添著新的營養、新的成分。
我們還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所進行的文化創造。中國的文化自信不僅僅來自于文化的積淀、傳承和創新,更來自于當今中國,已經創造了40年改革開放的奇跡與輝煌,我們還將創造更大的奇跡與榮耀,中華文明一定會迎來一個繁榮發展的黃金周期,這是毋庸置疑的。
如何在世界變革的滾滾洪流之中屹立潮頭,如何提高“文化自信”,這不僅僅是中國電視人需要面對的課題,更是全體中國文化人需要面對的課題。
走進新時代的中國,雖然有強大的文化根基和強勁的文化發展勢頭,但中國目前還只能算是一個文化大國,而不是一個文化強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文化領域,包括在電視行業、電視創作領域同樣存在,甚至問題更尖銳、矛盾更突出。發達地區和中西部發展較緩地區相比,不同區域文化的發展層次不同;城市電視收視人群和農村電視收視人群,不同人群文化的發展層次也不同,這是中國電視人無法回避的尷尬現狀。
如何在電視節目中“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是當下中國電視人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那就要既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既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同時要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各種文化手段提高全體人民的文化素質,這是提高文化自信的渠道和手段。
景德鎮文化與景德鎮文化人的責任
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景德鎮是文化大市。從某種意義上或是在某些領域,景德鎮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最重要名片之一。
孟子曰:“充實之謂美,美而有光輝謂之大。”作為文化大市,景德鎮的“大”就體現在充實而有光輝上,景德鎮文化有內容、有歷史、有傳承,景德鎮陶瓷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處于先進水平,景德鎮工匠和藝術大師們也影響著世界手工藝技術的傳承和發展,影響著世界文明進步的腳步,景德鎮文化的魅力既有光輝也有內容。然而,景德鎮離文化強市還有很大的差距,景德鎮市委提出要“打造一座與世界對話的城市”。以什么來對話?就是文化。
縱觀世界,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氣連枝、并行不悖。立國短短數百年的美國,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迅猛給了美國文化在全球大行其道的實力。反觀過去的所謂傳統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地區戰火綿延,“兩河流域”文化早已“毛將焉附”;古印度文化受困于印度眼下的經濟發展整體實力,文化脈絡也有成“昨日黃花”之虞;還有古代埃及文化,早些年還能在非洲大陸一枝獨秀,但隨著埃及爆發“顏色革命”,古文化凋敝的頹勢正在顯現。
發展才是硬道理,新時代中國國力的蒸蒸日上,給了中華文化重塑輝煌的底氣,也給了景德鎮重振世界瓷都的想象空間。景德鎮與世界對話的底氣,就來自文化,景德鎮與世界對話的平臺來自于文化,景德鎮與世界的差距還是來自于文化。這都給景德鎮文化人提出了新的命題,賦予了新的責任。承擔起這種責任,推動景德鎮城市發展、推動景德鎮文化繁榮、推動景德鎮陶瓷振興,眾多課題,一一擺在景德鎮文化人的案頭,期待景德鎮文化人去破解。
致力于創作無愧于時代的作品
作為電視工作者,拍攝、制作好的電視節目,就是自己的本職,創作出優秀的電視節目作品就是電視人的立身之本。《荀子·天論》中說:“形具而神生”,聞一多在描述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時,認為形美是藝術創作第一位的追求,電視節目創作也是如此。舉凡優秀的電視作品,無不是精益求精、符合創作規律,能多方位展現文化魅力的佳作。他們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這個“高”字尤為難得,這就是藝術的提煉和加工的結果。另外,神足也很重要,好的電視作品不僅要有畫面、有布景,更要有神韻、有精神,要渲染氣氛、表達情感、營造意境、引起共鳴,反映出電視人志存高遠、勇于思考,探索啟迪科學發展。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常年反復播放《漢武大帝》《雍正王朝》,紀錄片頻道總能見到《舌尖上的中國》《故宮》,就是因為他們都是“形美”“神足”的優秀電視作品。
而讓電視作品真正具有生命力,受到群眾喜愛,百看不厭、常看常新的,還需要道正。所謂道正,就是作品文以載道,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達正能量。道正的電視作品一方面能夠深入生活、貼近群眾,讓老百姓喜歡,這是群眾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又能夠緊扣時代,弘揚主旋律,引領社會進步,這是思想性的體現。《亮劍》歷久彌香,《西游記》深入人心,《中國詩詞大會》讓人驚喜……都是因為他們骨子里道正,是老百姓真正喜歡的好作品。我們要學習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學習柳青寫《創業史》在農村和農民生活勞作14年,抱定反復推敲、嘔心瀝血的堅定執著來開展創作;我們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的變遷,大膽創新,展現自己的藝術個性。
當前,中國電視行業最大的問題是抄襲太多、神劇橫行。電視人要尊重傳統,用作品致敬時代,要勇于打破藩籬,大膽追求理想。我們還應力戒“浮躁”,要培養自己深厚的學養、豐富的積淀,千萬不能急功近利、淺嘗輒止,下苦工夫深入鉆研,才能拍出真正的精品力作。我們還要順應人民意愿,反映人民關切,關在象牙塔里創作不出優秀的作品。電視工作者要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近距離去感受、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發現美、謳歌美、創造美。
總而言之,在推動文化繁榮方面,電視節目具有其他藝術形式無可比擬的優勢,卻也存在異乎尋常的壓力。景德鎮電視人要充分利用千年瓷都文化資源豐厚、文化大師輩出的有利條件,整合資源、精心創作,在電視節目制播、創作實踐中,創作出“形美、神足、道正”的電視節目作品,以優秀節目彰顯瓷都電視人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