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衛星
【摘要】文章分析了農村金融三個不同發展階段,同時闡述了農村金融發展的路徑選擇,最后再結合多年工作經驗與實際,圍繞政策支持效果進行分析研究。旨在更科學、更全面的推進農村金融發展進程。
【關鍵詞】農村金融 三個發展階段 路徑選擇 政策支持效果
一、剖析農村金融三個不同發展階段
(一)上世紀八十年代前
農村金融理論主導地位始終是農業信貸補貼理論。據了解,農業信貸補貼理論主張“農村居民余閑資金匱乏,儲蓄能力不高”的觀點,進而導致農村經濟在發展環節資金不足已是常態困境,相應的,農村金融機構便無法在農民儲貸行為的幫助下自行化解資金匱乏的問題。
(二)上世紀八十年代后
農村金融市場逐漸引進農村金融市場理論,該理論是在農信貸補貼理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興起的用于強調市場作用,杜絕政府干預的新一種理論形式。在這一理論主導下,其認為農村金融存在明顯的資金短缺問題,而短缺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未形成一套健全的農村金融體系,而并非農民自身不具備資金儲蓄能力。政策性金融干預擾亂市場秩序,低融資利率又打破市場平衡,此時選擇市場化利率策略能夠調動農村金融結構活躍度和積極性,進而提升農村總儲蓄量,激發農村資金儲蓄行為,最終為形成長期的均衡性融資機制提供條件。
(三)上世紀九十年代后
推行自由化發展的農村金融市場并未取得預期想要的成效,于農村經濟發展而言依然面臨著十分嚴峻的資金問題,想要通過市場自行調節來獲取足夠的資金支持顯然不可能,此時急需非市場要素入駐,即不完全性競爭市場理論產生。
二、解讀農村金融發展路徑選擇
自新中國成立后,推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一體制影響下農村金融顯現出十分濃重的計劃經濟特征。時間來到一九七八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出現,緊接著農村金融開始獨立且活躍起來,直到最后形成多元化競爭格局。
農村金融恢復期開始于一九七九年(國內第一家專業銀行成立—中國農業銀行),結束于一九八四年(農村信用社出現),在這一時段內共建立縣聯社一千一百多家。
農村金融發展期開始于一九八五年(全國推行郵政儲蓄業務),結束于一九九五年,在這一時段內國內共建立農村信用社五萬多個,共建立縣級聯社兩千多個。與此同事,政府支持各專業銀行之間增強一定競爭關系,因適度競爭能夠消除固有“統收統支”供給制格局,作用在于為各農村服務和專業銀行提供更多的發展渠道。隨后便出現了“工行銀行下鄉、中國銀行上岸、建設銀行進廠與農業銀行進城”良性競爭格局。查閱相關資料,自一九八六年后,以交通銀行為領導的多個商業銀行逐漸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金融發展。
農村金融改革期開始于一九九六年(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決定》,指出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脫離行政的隸屬關系);結束于二零零三年(提出“增強服務功能,地方政府負責,明細產權關系、國家適當支持和強化約束機制”的總體要求)。在這一時期內第一次把產權問題歸納到金融改革中,說明農村金融改革將功能設計局限性打破,慢慢轉移到機制、產權等領域當中,簡單說便是為農村信用社深入改革、可持續發展、業務拓展以及功能完善等提供理論支撐。
農村金融創新期開始于二零零六年(先前的農村金融組織存在著服務錯位、管理混亂以及政府集權等問題,與正規金融相比,非正規金融的出現更加契合農村經濟發展)。截至目前國內農村金融一直處于創新時期。早在二零零八年的時候,中國進入工業化發展中后期,開始推行“以城促鄉,以工補農”策略;二零一零年由中央財政部出面頒布《中央財政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如此進一步完善與拓展農村金融機構,即形成新的一種農村金融機構形式。據了解,到二零一四年截至國內已成立農村機構(新型)一千兩百多家,其中涉及到的村鎮銀行約一千一百多家。自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出現后,把更多的創新性發展思路提供給農村金融,如此不僅強化了正規金融存在于農村經濟發展環節的參與度,而且還更好的為非正規金融發展提供合法路徑。簡單說便是為多元化農村金融的形成提供條件。
三、探討政策支持
農村金融實際上指的是農村地區信用活動與貨幣流通的總和,其發揮出的主要功能在于優化配置農村地區資源,為農村整體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現階段,農村金融雖在發展環節已取得一些效果,但同國外農村經濟發展相比,農村金融還沒有形成功能完備的農村經濟助推器。
結合已有經驗,只有不斷加深農村金融改革,出臺完善的農村金融體制,才能夠為城鄉經濟可持續發展,縮減城鄉差距提供更多理論支持。基于此,便需要熟知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金融間的關系,只有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態勢后,才能為農村金融體制的行程以及整體發展提供動力。
結合多年工作經驗與實際可知,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金融發展兩者間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且通過相關性檢驗,進一步對這一關系予以驗證。即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金融間的相關系數0.9940;農村居民純收入(人均)同農村金融發展間的相關系數為0.9875,可見它們均經過了顯著性檢驗(1%)。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范圍內,我國的農村金融都被限制在國家經濟整體發展戰略下,目的是想要讓其成為向工業及城市發展輸入資金的“管道”,這樣一來便違背農村經濟發展初衷,即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性。也正因此如此,政府便逐步增大了在農村金融發展方面的政策支持。
四、總結
綜上所述,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金融理論、農村經濟發展間關系緊密。農村金融實則是支撐整個農村經濟發展最為核心的支持力,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不僅能提高農村收入,拉近城鄉距離,而且還能幫助構建科學且完善的農村金融體制。基于此,文章便從農村金融發展路徑選擇以及政策支持效果等方面進行分析探究。
參考文獻
[1]江美芳.農村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基于江蘇省農戶的調查分析[D].蘇州大學,2011.
[2]李景波,尹義坤,胡勝德等.農村金融發展的政策支持研究綜述[J].農業經濟,2010,(12):80-81.
[3]李勁松,鄧永良.從新型農村金融發展看農村金融的重構[J].經濟問題探索,2012,(9):93-96.
[4]李海鵬.新型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政府行為的視角[D].河北農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