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上海戲劇》 A:劉方祺
解密“解憂”
Q:《解憂雜貨店》的原作最打動你的是什么?舞臺劇中最想表達什么?
A:小說是圍繞著“煩惱憂愁”展開的,東野圭吾先生描述了很多最最普通人生活中都會遇到的狀況,比如說在夢想與現實間的彷徨、愛情與事業間的抉擇,以及對財富與更好生活的追求。就像東野先生對我們中文版《解憂雜貨店》話劇的題詞——“我喜歡困惑的人,我喜歡煩惱的人”,對于生活困惑、不滿足、憧憬與付諸努力,貼近生活的真實故事情感是最打動我的。所以我在這部劇中用的所有的改編方法和呈現方式,其實都希望觀眾在劇場里經歷這2小時20分鐘故事之后,能夠對自己的生活更懷有憧憬。
Q:和影視相比,你覺得《解憂雜貨店》是否更適合舞臺去改編、演繹?
A: 這個故事最大的特點是它的時空交錯性,時間不停地在2012年和日本的(20世紀)80年代之間切換。作為電影,它可能通過蒙太奇就可以輕易實現,但卻因此限制了更多可能性。可在舞臺上,反而會有非常多的時空語匯可以去表達,而這種語匯往往充滿了想象力和寫意的美感,在現場讓觀眾去體會這種美感而由此產生的奇妙感覺會比隔著電影銀幕更具吸引力。比如說在舞臺劇中,安排了三個小偷、傾訴者和浪矢爺爺這些不同時空主角同框的畫面,而這樣的畫面更加深了不同時空交錯的感覺,它是舞臺劇所獨有的。所以我覺得舞臺的手段和語匯是更適合表現這個故事最精華的部分。
Q:舞臺劇《解憂雜貨店》追求怎樣的風格,怎樣去實現的?
A:在做導演構思的時候,我對《解憂雜貨店》話劇版風格的定位是:我將要在舞臺上呈現一個質樸又奇幻的童話!雖然表面看上去解憂和童話沒什么直接關聯,但是在我的體驗中它是一個美好而且生動有趣的適合大人孩子一起觀看的故事。首先是整個舞臺的結構。時空交錯是最核心的劇情結構,當時最早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的腦子里就有一個時空的轉盤,而這個時空的轉盤上面就有一個完整的解憂雜貨店。這個雜貨店是360°的,非常完整。在這個轉盤旋轉的過程中,時空就隨之而流轉。雖然轉臺是個很傳統的舞臺手段,但是最合適的。時空的流轉與轉臺的流轉,在“流轉”這個詞上有很強的契合感。我們希望呈現的是一種轉臺在流轉的同時,時空也隨之發生變化,由此產生這樣一種語匯,很好地成為一個輔助敘事手段。
再說“質樸”,故事傳達的是一種樸實的情感,這種樸實的情感其實是不需要靠太多過于華麗的手段及形式去呈現的。盡管我的團隊擅長使用多媒體,但這部戲我放棄了使用明顯的高科技手段,而是選擇一些會更顯質樸和傳統的方法去呈現這個故事。所以大家會看到很多充滿童趣的處理,比如傳統的提線木偶、手影、小紙偶等等。
“奇幻”也是我想傳達給觀眾的一種感覺。故事本身已經具有奇幻性了,但是我希望觀眾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所以當時我給舞美設計提出的要求是,我們要讓這個屋子本身就很神奇。所以大家會看到這個房子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部件、每一個墻面都被利用了起來。有幾個比較經典的手段,一個是發光的牛奶箱。牛奶箱是這部劇最重要的道具,因為它負責了將信傳遞到過去和未來的職責。在小說中文字是可以實現的,但怎樣讓觀眾在劇場里有這種神奇的感覺呢?我就讓牛奶箱發生了一件在正常情況下不會發生的事情——讓這個半透明的白色牛奶箱亮了起來,當它亮起的一瞬間,臺下的觀眾發出了小小的驚嘆。還有關于日本傳統和式地面的設計,當三個小偷在輔導晴美怎么來規劃自己人生的時候,他們從這個和式地面變出了房子、股票市場、手機、高爾夫球場等等,讓場景的奇妙感和故事的奇妙感相疊加,讓觀眾在走出劇場的時候,除了在感嘆故事的奇幻以外,同樣感嘆這個雜貨店也是一個非常奇幻的存在。
我們采用現場配樂的手段也是很好地為了完成“質樸”與“奇幻”這兩個關鍵詞。我們的音樂設計大草為了創作這部劇的音樂音效部分特別去了趟日本,購買了非常多日本傳統的樂器。這些樂器的聲音質感,會和我們整個故事的年代相契合,樸實的音樂也會幫助這個故事顯得更加平易近人。
從小說到舞臺
Q:你做了很多由小說到舞臺的成功改編,怎么看改編這個課題?
A:我做的第一部小說舞臺劇是2013年的《盜墓筆記》。在當時第一次嘗試這種形式的時候是很有難度的,因為很多小說特別是長篇小說從表面上看是完全沒有辦法被舞臺化的,無論是從時間、空間、人物關系上都不是很符合舞臺“三一律”原則。但也是這種對于結果的“未知”驅動了我,讓我想去嘗試一些看上去沒有那么適合舞臺化的作品。我也希望能讓觀眾帶上好奇心,能夠走進劇場來看一個看似不太適合被舞臺呈現的小說會以什么樣的方式落在劇場里。
Q:和影視相比,舞臺劇的改編優勢在哪里?難點在哪里?
A:當遇到人物眾多、場景復雜、故事線多重,舞臺劇的呈現就會有很大的難度。舞臺的優勢在于更自由,是虛和實結合的藝術。很多東西在舞臺上呈現10%,剩下的90%都在觀眾的腦中與我配合完成,是一種講故事的人和看故事的人共同的藝術創作。而影視是相對比較寫實的風格,舞臺的寫意性反而會帶給作品的改編風格更多的可能性,觀眾的接受度往往會更高一些,所以對于創作者來說,發揮空間更大。
Q怎樣理解“原著精神”和“還原度”這兩個概念?
A 我覺得原著精神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事情,這個原著傳達了什么精神,是由觀看者決定的。談原著精神一般來說是已經進入了一個原著改編階段才會去聊的問題。我覺得還原度包括原著精神還原度和原著內容還原度。有很多的作品對原著內容作了很大的改動,但是它依然保有原著中最核心最感動的部分。
還有一種做法是把原著中的情節做最大可能的保留,通過情節的保留來保證原著精神的完整度,以求更高的還原度,而這種可能是我在改編眾多的作品中一直在使用的方法,即以高情節還原度來完成原著精神的還原度。不管是《盜墓筆記》,還是《三體》,再到現在的《解憂雜貨店》,都盡可能保留了原著的情節。當原著的情節更完整地被傳達的時候,觀眾也會覺得還原度很高,從而達到原著精神更好地被呈現出來。 (整理/露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