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摘要:國際內部審計協會(IIA)認為,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咨詢活動,旨在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運營。由此可見,內部審計的價值是通過確認和咨詢活動實現的,目的是幫助企業增加價值。本文結合單位開展的內部審計項目,重點探討內部審計如何在制造企業生產管理領域發揮增值服務作用。
關鍵詞:內部審計;生產管理;增值服務
現代內部審計范圍逐步擴大,所能提供的服務由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已發展到涉及企業經營管理各方面的審計,包括側重于對制度、流程與程序的建設與執行情況的內部控制審計、側重于對公司“人、財、物”是否得到有效合理利用的效益審計、以企業風險模塊為功能組的各種專項審計(如:采購審計、銷售審計、生產管理審計和薪酬審計等)。同時審計提供服務的范圍還包括對上述領域提供的咨詢活動。現在如果對于內部審計的想法仍局限于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那么就會錯失內部審計領域許多重要的新型業務,缺失為企業增值的機會。
一、內部審計增值服務的標準
內部審計項目的選擇對增值的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認為咨詢活動是內部審計增值服務的關鍵。咨詢活動是以確認活動為基礎,提出的改進建議是內部審計的成果,而企業高層是成果使用的決策者,企業則是成果的受益者。咨詢活動的成果若能得到企業高層的使用,將對企業經營管理產生推動作用,從而體現內部審計的增值服務功能。
如何確定內部審計能夠增加價值呢?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個標準是內部審計是否提高了經營效率和效果。經營效率和效果可通過定性和定量的指標體現的。可量化指標如:審計單位運營的結果與行業指標的差距(勞動生產率、設備利用率、材料利用率等),反映運營效率的財務指標(銷售利潤率、邊際利潤、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運營周期等),以及反映質量控制情況的廢品率和質量成本(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外部損失)。
對不同的客戶而言,增值的形式多種多樣,高層管理人員對內部審計增進其經營效率和效果的方法倍感興趣,生產現場管理人員則希望內部審計能給他們帶來創新和最佳實務。針對不同的客戶,內部審計增值服務的成果體現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二、如何在生產管理領域開展內部審計增值服務
生產管理是制造企業經營管理鏈條中最為重要一環,直接關系到企業能否生產出令客戶滿意的產品,對于企業價值的實現至關重要。以往單位內部審計幾乎未曾涉及此領域,近幾年,隨著內部審計轉型,關注企業經營管理的重點難點問題,所屬部分單位交付矛盾突出的問題日益增多,內部審計部門正逐漸開展該領域的相關增值服務,為企業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在生產管理領域開展內部審計增值服務應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一)充分的審前調查
首先理清審計思路,明確審計目的,即矛盾點在哪里,這些工作都需要充分的審前調查來支撐。審前調查時應重點關注管理層風險偏好、生產環境、工廠文化、標桿企業水平、生產產品特點、生產規模、人員結構、設備狀況等,為制定方案提供資料。
(二)多種審計手段結合
1.會議研討:組織參與生產全過程的人員進行研討,由審計人員引領參會人員進行討論,針對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發表各自意見。審計人員在這之前應對生產過程進行了解,并將審前調查中遇到的問題在會議上拋出,引導其他人員進行詳細介紹和解答。
2.生產現場觀察:了解各條生產線生產流程,實地觀察生產現場布局、設備狀況、生產節拍、生產均衡性等。觀察同時應注意收集生產信息傳遞單據,例如:月生產計劃、周生產計劃、日生產計劃、日派工單、生產記錄卡、質量記錄卡、日生產計劃完成情況表等。
3.流程描述:根據實際生產流程繪制流程圖。繪制流程圖過程根據職業判斷確定關鍵控制點,并分析得出關鍵控制點是否已得到控制。
4.符合性測試:按照流程圖的描述和說明,與被審計單進行的實際工作進行對照,符合性測試分為控制點的一般測試和整個生產循環的穿行測試,對抽取測試的樣本量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控制點隨機抽取不少于5個,整個生產循環穿行測試不少于2個。
5.實質性測試:對流程進行實質性測試:一是抽查測試;二是統計與記錄的信息與實際進行核對。
(三)綜合評價
根據符合測試和實質性測試的結果對執行的有效性進行評估:一是從對制度設計的合理性、執行的有效性的評估結果,去分析對被審計單位的生產管理可能引起的影響、導致的風險。二是分析該單位反映生產管理效果指標(生產計劃完成率),并分析影響該指標的因素;比較被審計單位生產管理的效率與行業指標的差距(勞動生產率、設備利用率、材料利用率等);分析反映質量控制情況的廢品率和質量成本(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外部損失)的評估。從而整體評價該單位生產管理情況。通過以上比較分析,以生產管理的效果、效率指標去對審計的判斷和分析進行證實說明,從而使合理性、有效性的評價更有說服力。
(四)提出改進改善建議
對被審計單位生產管理提出增值性建議的階段,是審計中關鍵的一項工作。審計人員應針對影響生產管理效率效果的深層次原因提出改進建議,提出的建議應具有可操作性和經濟性。可操作性要求審計人員對生產流程較為了解,可從調整布局、改變配料方式等方面進行建議,易于被審計單位理解接受認同。經濟性要求審計人員提出的改進建議實施成本要遠低于改進帶來的收益,一般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
三、具體案例分析
背景:某機械加工分廠,該分廠共有員工55人 (不包含領導)如表1,主要負責民用產品的機加工作,生產交付矛盾較為突出,不能按時完成生產計劃,通過審前調查發現,該廠上年的生產計劃完成情況僅為74%。
審計思路:本次審計目的主要是:第一,生產計劃不能按時完成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如何利用現有資源解決生產交付的矛盾。針對此項目,審計人員利用上述的各種審計手段,按照審計程序主要關注以下方面:
(一)人力資源
該廠機械人員共有55人,其中機加操作工34人,具體構成如表1:
審計人員了解到雖然機加操作工有34人,但實習工有17人,不能獨立操作,需熟練工帶領,影響排產,不能實行二班或三班制,目前只能通過每天延長工作時間2小時來達到增加產量的目的。通過現場觀察和對生產節拍估算,審計人員發現電火花加工、鉗工加工環節出現瓶頸。人員是影響生產計劃完成的重要因素。
針對人力資源因素,審計人員提出全面實施作業指導書,使用文字、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將操作工序固化,實習生按照作業指導書進行操作,則能較短時間內獨立操作,解決人員不足的問題。在現有設備資源情況下,實行三班制,擴大產能。
(二)工序優化,材料配送
審計人員現場了解到由于實習生較多的原因,排產時多安排一人一機。部分新品工序工時尚未確定,造成排產不合理。
目前正在鉗工去毛刺階段推行標準化作業,開展員工技能培訓,邀請專家來現場開展鉗工技能培訓,正在為標準化做準備,兩個型號的閥套已為標準化作業積累數據,重新測算工序工時,按實作工時排產。
審計人員建議:推進工藝優化,結合作業指導書,完善重點工序的作業規范,重點關注加工程序的固化。測算新品工序工時,按實作工時排產。目前作業指導書編制受工藝員人手不夠的限制,但可以與熟練工一起研究制定作業指導書,即經濟又實用。在完成作業指導書和工序工時測算后,調整工藝布局,利用現有設備自動化程度高得優勢,實行一人操作兩臺或多臺設備,同時實行原材料和刀具等工具輔材配送制,進一步提高設備和人員的利用率,提升生產效率。
(三)設備管理
審計人員關注到該廠設備實行一、二、三級保養制度,但關鍵設備電火花出現故障時嚴重影響生產交付進度,經測算,因關鍵設備電火花故障造成的停工時間產量約占年度產量的4.5%。
審計人員建議:建立預見性維修制度,平時注重收集設備劣化數據,了解設備關鍵點狀態變化規律,使檢修保養計劃更有針對性和科學性,減少設備故障造成的提供時間。
(四)刀具管理
審計人員關注到該廠刀具庫存未實行信息化管理,工藝員在編制工藝時不能及時了解庫存刀具信息。所使用的刀具種類較多,同時生產過程會有變化。生產準備期間由操作工自行利用刀具,部分操作工不能完全理解工藝規程,刀具一次不能領完,多次領用,造成設備待機時間較長。
審計人員建議:將刀具庫存實行信息化管理,工藝員在編制工藝時能夠及時了解庫存刀具信息,加快工藝編制速度。并將所使用刀具按照工藝要求進行標準化,由庫房人員按照排產安排在生產準備期間進行統一配送,減少生產準備時間和設備待機時間。
(五)質量檢驗
審計人員關注到該廠質量檢測按照產品要求進行,數控機床加工產品100%自檢自分,檢驗時間耗時較長。
審計人員建議:工廠工藝人員應對產品質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尋找規律,刀具首件加工產品合格后,連續加工多少件產品后才可能出現廢品,對積累額數據形成正態分布圖,選取合適產量作為100%自檢的分隔,在產品質量與檢驗時間之間需找平衡。
四、小結
內部審計增值服務將成為現代內部審計重要內容,作為制造企業,生產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價值鏈重要環節,制造企業內部審計應在積極拓展該領域的增值服務,通過發揮內部審計確認活動的溢出效應,突出重點,以點帶面,為提高企業生產管理效率效果而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浩 . 淺談如何實現內部審計的增值功能 [J]. 中國內部審計,2011.
[2] 沈征 . 內部審計為組織增加價值—基于量化標準的研究 [M]. 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3] 張慶龍 . 內部審計價值 [M]. 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
[4] 張愛紅 . 效益審計與增值審計 [J].中國內部審計,2007.
(作者單位: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審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