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要:稅收顯著性這一新的稅收研究方向是相關領域學者基于納稅人不完全反應(Incomplete Reaction),為稅收研究提出的新的研究方向。本文試圖對稅收顯著性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按一定的研究邏輯梳理,以幫助今后對稅收顯著性的概念、影響因素、對現實經濟生活的啟示等方向的研究。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稅收顯著性;消費選擇
根據對現實經濟生活的理解,行為經濟學理論可作為對稅收顯著性和消費選擇行為研究的理論基礎,可基于以下四類行為經濟學理論概念,對稅收顯著性和消費選擇作如下解釋。
一、有限理性
20世紀50年代末,完全理性因其與現實經濟生活相去甚遠,難以很好的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經濟問題,被經濟學家們質疑。Simon[1](1955)最先詮釋有限理性概念,據此構建的描述決策模式是行為主義重要的理論構成。Simon(1995)在其權威中最早提出“有限理性”概念,根據其文獻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可將稅收顯著性理解為,消費者們最在乎的是消費行為帶來的效用度,基本不會考慮消費時稅收占消費額的比例。利用有限理性相關理論對消費選擇可做如下解釋,人們的消費選擇本質上是一個消費決策的確定過程,根據,人們不但在復雜和動態的決策環境中是不完全理性的,而且在消費決策的確定環節-付款時,只關注商品總價值和質量等最核心的信息,對繳納的稅款數額沒有確切感受,甚至在進行小額、經常性購買行為時忽略價格中的稅收信息。
二、啟發性認知有限和錨定效應
心理學上認為,問題的提出是決策過程的決定性環節,且是思維活動的產生想法的起點,而決策結果來自對各種想法的抉擇,可分為算法和啟發性兩類決策過程。Fiskehe和Taylor(1991)提出,人們在做決定時,總傾向于本能的試圖以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尋求答案,以節省做認知決策所耗費的能量。
Kahneman 和 Tversky[2] (1974)指出,當問題的條件過于復雜冗雜時,決策者會普遍運用有限啟發性決策方法做抉擇。據啟發性認知有限理論和現實經驗,大多數消費者以為所有的農藥都是增值稅低稅商品,卻很少人知道農藥添加劑不是低稅商品,適用普通商品的17%的增值稅稅率。據此可知,人們對商品稅負水平的判斷存在認知上的偏差,且多數是啟發性認知偏差。
根據行為理論觀點和直接經驗可知,人們在進行評估和判斷中,往往先設定一個最容易獲知的信息作為決策時的初始信息點或基準信息點,即“錨點”,然后以此錨點為基準點,再結合其他相關信息作出最終決策判斷。在稅收顯著性判斷時,若改變稅負,即將初始稅負水平作為錨定點,較低稅負水平基礎上提高稅率與在較高稅負水平基礎上提高稅率,給納稅人帶來的心理感受不同。
三、框架依賴和暈輪效應
Frame Dependence是指人們在進行判斷時,會因為同一組信息群的表達方式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偏好序列,從而引導自己做出不同判斷。在消費選擇時,消費者對稅收顯著水平的判斷也是進行認知、判斷和決策的過程,依據框架依賴理論,由于主觀方面心理狀態和理解能力不同,客觀方面問題表述方式等不同,人們對同一信息的感知覺程度和內容也不一定相同,相同的稅負水平以不同形式表達會使人們產生不同認知結果。
Edward Thorndike最早提出的暈輪效應(The Halo Effect)指,人們極有可能只注意到事物的局部特征,而對事物的總體特征沒有準確的判斷,最終以對事物的片面認知代替對事物的全面認知。根據生活直接經驗可知,人們在消費選擇時,常會因為商品的某一個亮點而選擇消費該商品,忽略商品價格中稅的因素。
四、損失厭惡和心理賬戶
根據心理學相關理論觀點,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指等量損失比等量獲得對人們的心理刺激效果更大。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指人們對財富的來源和支付方式進行編碼、記錄、分類和估價的心理認知運算的集合。
根據損失厭惡理論和心理賬戶理論,減稅和退稅是政府普遍使用的稅收優惠政策。減稅是直接減少征稅數額;退稅是先征收標準稅額,當時或一段時期后返還納稅人一部分或全部稅(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對政府稅收收入而言,減等額稅和退等額稅是一樣的,但對消費者刺激消費的效果卻不一樣。減的稅在心理上是歸為勞動收入賬戶,納稅人往往會覺得減收的那部分稅金是自己本來該得的,心理結果是損失減少,所以刺激納稅人增加消費的動力不大。退的稅屬于外快收入賬戶,納稅人會認為退的這部分稅是意外之財,在中獎效應的刺激下,能夠對納稅人增加消費有更大的刺激作用。
參考文獻:
[1]Simon H A.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J].Journal of Economics,1955,(1)
[2]Amos Tversky,Daniel Kahneman.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J].Science,1974,185:1124-1131.
(作者單位:包頭財經信息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