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前進,涉外企業與涉外經濟也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但是隨之而來的稅收籌劃方式也越來越多樣。針對非居民企業間接轉讓中國居民企業股權相關所得之間涉及的稅務問題也逐漸被重視。本文以國家稅務總局2015年7號文為分析基礎,結合印近期的麥當勞改名案之中涉及的稅收籌劃問題進行分析,最終得出針對間接股權轉讓行為的啟示。
【關鍵詞】間接股權轉讓 稅收籌劃 商業目的
非居民企業間接投資擁有或轉讓上述中國財產取得的所得,在一般情況下,由于不能認定為歸屬于中國境內機構、場所的所得或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就不需要繳納中國的所得稅。由于存在這種稅收差異,致使很多非居民企業選擇利用這種特性,通過人為的安排,將直接轉讓位于中國財產的交易故意的轉化為間接轉讓中國財產的交易,由此來避免在中國繳納企業所得稅。為了堵塞這一稅收漏洞,2015年國稅總局發布了7號文,明確了間接轉讓股權相關的稅收規定。
2017年8月,美國麥當勞宣布它在中國和香港業務的出售案已全部完成,出售案的具體內容是美國麥當勞和中國中信股份、中信資本以及凱雷投資集團形成戰略合作,共同成立一個新公司——麥當勞(中國),然后由新公司出資20.8億美元收購原美國麥當勞在中國、香港的業務,其中中信占有52%股份,凱雷占有28%,美國麥當勞只保留20%。
通過計算可知,這筆交易中信股份出資665.6百萬美元(約合5,165百萬港元)即6.656億美元購買了位于境外的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現更名為金拱門中國管理有限公司,為了避免混淆后文依舊使用原名)32%的股份,由此反推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的價值為20.8億美元。
一、轉讓行為性質的判定
本次雙方交易的標的物是一個位于境外公司即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然而這個境外公司100%控股了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再管理控制位于中國境內的麥當勞產業。而從交易的價格可以計算出境外的公司價值大致為為20.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38.28億元,按照實際來說這個轉讓價格買的明顯不是境外的導管公司而是境內的資產了。因此此次轉讓行為轉讓方為境外的McDonalds China Holdings Ltd(麥當勞),屬于非居民企業;而且此次中信資本是通過購買境外的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才得以控制境內的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屬于間接轉讓行為;而且這個被間接轉讓的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是屬于國內的居民企業。
通過以上分析,此次轉讓行為屬于7號文的適用對象即“非居民企業間接轉讓中國財產”。
二、合理商業目的的判定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七條關于一般反避稅規則的規定,“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是判定間接轉讓行為應在國內繳納企業所得稅的必要條件。如果轉讓行為同時滿足7號公告第四條規定的四項條件(價值、資產或收入、經濟實質以及境外稅負),那么有關交易行為就會被視同為不具有合理的商業目的。但是假如相關間接轉讓行為不同時滿足7號公告第四條的四項規定,那么就應該依據7號公告第三條羅列的因素來進行具體的分析。
如果中間控股公司只擁有較少的資產、人員、股息以外的收入,不進行生產運作或者分銷而僅進行控股,并且被轉讓股權的價值絕大部分都源于境內的財產價值,而且此次轉讓交易在境外不需要繳納所得稅時,在實踐中,稅務機關一般都會對相關間接轉讓征稅(除非適用安全港規則)。因此對于此次行為中的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的價值、資產或收入、經濟實質以及境外稅負的判定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三、結論
中信資本通過購買境外的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轉讓行為發生后中信資本成為了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通過中間控股中信資本最終成為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的股東,由此可見交易對象來自我國。
無論從雙方股權交易架構上還是從交易行為實質上來看,此次交易行為都是典型的間接出讓股權避稅行為。中間控股公司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除了控制我國兩家居民企業(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麥當勞阿普米(廣州)數據處理服務有限公司)之外,沒有其他資產、沒有其他工作人員、亦沒有實質經營活動,出讓中間公司麥當勞中國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權,本質上是出讓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麥當勞阿普米(廣州)數據處理服務有限公司兩家居民企業,因而認定股權交易行為利得來源于我國,我國享有稅收管轄權。
四、案件啟示
(一)加強對稅源的監控
由于間接轉讓行為無論是轉讓方或者是轉讓的標的企業都處于境外,并且大部分受讓方也處于境外,因此給境內的稅收監管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使得稅務機關對于直接的交易信息難以全面獲取。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針對間接股權轉讓的稅源監控機制,無法掌握一手信息,及其容易形成稅源的流失。
(二)注重商業目的的實質
合理商業目的是根據納稅人的主觀意愿來判定交易是否構成避稅行為的,與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則是從納稅人的行為結果的角度來判斷交易是否構成避稅的。而判定是否形成避稅行為需要從主客觀統一考慮,缺乏對避稅目的或行為中的任何一項的考慮,都不能構成避稅的認定。但從避稅行為的認定條件上來看,客觀行為是判定避稅構成的主要件,避稅目的是避稅構成的排除要件。換句話說,只要稅務機關認為納稅人實施了和經濟目的不適應的經濟手段行為,取得了稅收利益,稅務機關就可以推定納稅人使具有避稅目的,并對其進行納稅調整。如果納稅人能夠自身證明它的交易不是以稅收目的為主要或唯一目的,就可以不用進行納稅調整。
(三)加強對涉稅信息的共享和監管
加強和有關部門的涉稅信息共享、開展與稅收協定締約方的稅收情報交換,是強化間接股權轉讓稅收管理的重要手段。稅務部門應當積極進行與工商、外匯管理、商務等部門的合作與交流,通過交換涉稅信息或組織舉行聯席會議等措施,打破涉稅信息的交流壁壘,拓寬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渠道,為稅收征管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
作者簡介:萬婷(1994-),女,漢族,四川德陽人,就讀于云南財經大學,研究方向:稅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