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妮妞
【摘要】在農村改革中集體產權制度的逐漸推進作為至關重要的內容,對于農民收入的增加及農村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雖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很大的進展,但是其在推進過程中由于制度方面的制約面臨著一系列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進展,并針對在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進而有效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村集體產權 改革軌跡 困境擺脫
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逐漸向城市轉移,有更多的農村流動人口向富裕的城鎮發展,同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人員的產權也面臨許多問題,導致成員產權虛置的現象日益嚴重,因而極易侵犯農民的合法權益。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需要不斷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并針對目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踐與進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很多發達的省市逐漸開始探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比如,廣東、北京、上海、浙江等。隨著《農業部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的頒布,各地不斷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主要內容包括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權設置、資產量化、股權管理等。目前,關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相關指導文件在我國已有14個省份進行了下發,并有將近27個省份開展了改革試點。2016年初,全國已有6.7萬個村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截止到2017年又增加了1.43萬個村,量化資產總額共增加了2840億元。2017年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做好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工作。鄠邑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已全面開展,市級、區級試點村共16個,后期相繼發展71個貧困村、5個非貧困村加入產改試點工作行列。截止2017年12月31日頒發股份經濟合作社登記證書37個,16個試點村已全部按要求成立合作社,已在金融機構開戶注冊的合作社23個。同時,于2017年9月初籌建區農村集體產權交易中心,9月20日正式掛牌成立,一樓設置產權交易大廳,二樓設置辦公科室和仲裁大廳等,在10月11日區舉辦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證書首發儀式上為西安榮華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西安沃野種養植專業合作社、西安和融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3個新型經營主體頒發了第一批土地經營權流轉證書,流轉面積1467.2畝。
總的來看,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經濟組織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達省(市、區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較快推進
截止2016年底,針對北京、浙江、江蘇、廣東、山東這5個省市而言,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已占全國總數的95%。因為這次改革主要在有經營性資產的村鎮,特別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經濟發達村開展,這些村經營性資產較多,因產權不清引起的問題矛盾也多,群眾對改革的呼聲較高。
(二)村級資產逐步實現折股量化
經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對于那些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來說,村級資產逐步實現折股量化。2017年底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量化資產總額達到4671.8億元,占村級賬面凈資產總額的45.3%,與2016年相比,足足增加了2.5個百分點。
(三)建立和完善農村集體資產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后,以往福利分配的分配方式逐漸被按股分紅分配取代。據相關統計數據表明,近些年的村級分紅具有較大的波動。2016年,平均每股分紅金額為662元,截止2017年平均每個股東分紅增加了152元。
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難題
雖然我國在不斷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中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并在此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經驗,然而卻由于法律等制度的約束遇到了一系列問題,為了實現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健康發展,需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一)如何劃定集體資產折股量化范圍
確定“集體”的邊界是劃定集體資產折股量化范圍的關鍵。就目前情況來看,尚不清楚“集體所有權”需要落實到哪一個層級。人民公社時期,“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是農村土地和其他集體資產實行改革的基本依據,農村土地所有權的主體是生產隊。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在法律上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需要落實到哪一個層級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規定。
(二)如何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成員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基本構成,然而目前對于如何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還不清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權利在2003年出臺的《農村土地承包法》首次提出。“農民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屬于本集體成員集體所有。”在《物權法》的第五十條規定已明確指出,但是對于如何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在法律上并沒有明確統一的規定。從現實來看,大部分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界定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傳統觀念、鄉規民約以及歷史習慣等,仍處于鄉村自我管理的狀態,擁有較濃厚的“鄉土”色彩。
(三)改革后的集體資產管理組織如何構建
對于已完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集體經濟組織,各地對于如何構建改革后的集體資產管理組織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由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確認并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二是依據相關法律條文,將其登記為社區股份合作社;三是按照《公司法》登記為企業法人。除此之外,還存在一些實行改革后的集體經濟組織在生產經營活動開展中仍依托原有的集體經濟組織,沒有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與資產狀況有序推進。
三、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分析了解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改革制度
我們將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的改革分門別類,從層面上來講,可以把鄉村和鄉鎮級別的改革主要以鄉村作為主要改革點;從時間上來講,可以把是否在撤銷行政村建制的改革,主要以撤銷后的改革作為主要改革點;從資產的構成層面來講,可在存量折股型和增量配股型改制。存量折股型,將原村級集體存量經營性凈資產,按一定的標準折股量化給村民,村民按所得股份享有收益分配;增量配股型,在量化集體存量資產同時,吸納農民現金入股,增加資本總額。并以前者作為主要改革點。
(二)規范農村集體資產股權管理辦法
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快速有效的發展,對其采取清產核資以及資產評估手段是尤為重要的,如何做到“未雨綢繆”,是這項改革中首先要想到的問題之一。此項計劃的實施,需要在不同的村和鄉鎮以及區縣分別設置工作點,主要工作內容在于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的清產核資中,能夠及時的解決相關問題,例如,村賬目不清、內容不符、賬目遭到破壞甚至銷毀;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要和村委會有資產移交手續,合作社行使村集體三資管理的經營權等一系列的問題,能夠提前明晰此項工作的各項流程和涉及事物,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計劃能更好的推行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開展“界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范圍”工作及其注意事項
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過程中,所保證實施的一切手段和措施能公正、有效的進行。明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格成員”范圍儼然成了不可忽視的一個步驟。所謂“資格成員”,就是要確保讓有資格的成員不被忽視,以及避免沒有資格的人員渾水摸魚。自古以來,任何體制改革都離不開群眾的支持,現代化的體制改革也不例外。接下來,就如何開展此類工作進行詳細說明:
第一,所謂集體經濟,是自古以來不同時期的組織成員所積攢的成果總和。明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范圍,理應要分門別類的在不同的人民群體中展開。
第二,經濟組織所在成員享受相關政策的同時理應明白自己所應承擔的相應責任義務和所應做出的貢獻。
第三,“資格成員”范圍中的群體類型眾多,在實施工作過程中要遵循“公平公正的無差別對待”原則,不能因人而異,避免產生測評標準不統一的此類問題。
第四,確保工作過程的“透明性”。工作過程中涉及群體較多,群體種類差異較為明顯,所以為確保工作可以高效有質量進行,工作過程中的公開性可以讓人民運用主觀意識作出選擇,使得結果更加具有公正性。
第五,應盡量避免極特別“以多欺少”的情況發生。過多人民群體共同存在的過程中,其種類差異性和多樣性就意味著每個群體之間必然存在競爭。在確保工作可以順利開展的同時,更要注重切身維護至每一位成員的利益。
(四)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
農村改革發展任務重、難度大、影響廣,尤其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業務性強,為給農村一系列重大改革提供基礎保障,必須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在陜西省區縣級農村經營管理體系比較健全的情況下,盡快完善鄉鎮普遍缺失的農村經營管理體系職能,實現鄉鎮農村經營管理工作有健全的服務組織、有固定的服務場所、有規范的服務制度、有明確的服務對象、有良好的服務手段,確保各項農村改革工作順利推進。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尤為重要的改革之一,每一個舉措和決策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力,因此,需要耐心的分析問題并腳踏實地的實施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現階段,深化農村改革離不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此同時,其對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秦小紅.《西方財產權理論的譜系及其對中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啟示》,《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第113-119頁.
[2]王賓,劉祥琪.《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股份化改革的政策效果:北京證據》,《改革》2014年第6期,第138-147頁.
[3]馬永偉.《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溫州的實踐》,《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第20-25頁.
[4]付明星.《關于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思考——武漢市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的實踐》,《農村工作通訊》2010年第13期,第40-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