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摘要】2016年9月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規范和促進電子商業匯票業務發展的通知》,對促進票據市場發展有積極影響,但仍需注意當前票據市場可能面臨的風險,本文結合商業承兌匯票業務的實際情況,梳理風險點,提出監管對策。
【關鍵詞】商業承兌匯票 貼現 貿易背景 監管
一、引言
根據《關于規范和促進電子商業匯票業務發展的通知》(銀發〔2016〕224號,簡稱“224號文”),企業申請電票貼現的,無需提供合同、發票等資料;除銀行業金融機構外,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的其他金融機構可以開展電票轉貼現、提示付款等規定業務。224號文對促進票據市場發展有積極影響,但仍需看到當前票據市場可能面臨的風險,對此本文結合商業承兌匯票業務實際,梳理風險點,提出監管對策。
二、新經濟形勢下商業承兌匯票業務面臨的風險
(一)放開貿易背景審查,可能引發法律風險
《票據法》規定,票據的發行、取得和轉讓應具有交易關系和債權的真實關系;《支付結算辦法》規定必須對票據貿易背景的審查;《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票據業務風險提示的通知》(銀監辦發[2015]203號,簡稱“203號文”)明確票據承兌和貼現要審查能證明貿易背景真實性的各種憑證。在司法實踐中,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票據取得和轉讓在訴訟過程中往往處于被動,并有敗訴風險。在現行政策背景下,放開票據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查,容易增加非真實貿易背景的票據融資,并產生法律風險。
(二)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票據市場交易,可能引發交叉市場風險
224號文規定,除銀行業金融機構以外的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主體可以開展電票轉貼現、提示付款等業務。在分業監管的背景下,信托、基金等非銀機構的票據交易難于實現監管穿透,基于規避監管的目的,銀行系統的票據風險可能傳遞至非銀系統,引發交叉金融市場風險。
(三)商業承兌匯票的普及加大了信用風險
商業承兌匯票已逐漸成為資信度高的企業的零成本融資工具。由于沒有嚴格的審查和監管,完全以商業信用為基礎,在當前國內信用環境不完善的背景下,商業承兌匯票存在巨大的信用風險。此外,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經營風險無時不在,未來的商業信用無法預期,電子商票的承兌期延長至一年,也加大了信用風險。零成本融資還促使企業不考慮自身的資本實力、盲目承兌和債務擴張,甚至開具虛假交易背景的商業承兌匯票。
(四)商業承兌匯票的商業信用風險可能向銀行系統傳導
商業承兌匯票在市場上接受度不高,如果承兌人或持票人獲得銀行授信保貼額度,可以持銀行出具的保貼函在匯票到期前向銀行申請貼現。然而,商票保貼的信用風險敞口總量較難統計,即使是監管部門,商票授信信息也較難獲得。貸款額度受限的企業,還可以通過商票保貼變相獲得更多貸款。由于現行的票據法規不完善、銀行規避監管的驅動等原因,使得商業承兌匯票的風險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導致銀行兜底買單。
(五)內外部欺詐等道德風險難以防范,致使商業承兌匯票案頻發
2016年,銀監會通報了不法分子冒用龍江銀行辦理6億元商業承兌匯票貼現、轉貼現風險事件,寧波銀行爆出32億元涉嫌違規票據業務,蘇州銀行招股書披露了涉及4.5億元的商票貼現糾紛。票據風險事件頻發,反映了銀行風險管理的漏洞及監管制度的不完善。這類票據案件主要發生在開票或貼現環節,虛假交易背景或偽造票據到銀行申請貼現。作為票據業務的管理機構,央行很難對企業及其票據業務進行有效的監管,尤其是企業開具的商票,無法在源頭上審查交易背景真實性。
三、監管對策
(一)修訂和完善票據法律和監管法規
224號文提出“企業申請電票貼現的,無需向金融機構提供合同、發票等資料。”取消對交易背景的審查,實際上是承認了票據的融資性。而票據法沒有確立融資性票據的法律地位,銀監會203號文也強調了票據貼現的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查。顯然,當前票據法和相關法規并不完全適應票據業務的快速發展,應及時修訂票據法,從立法上明確票據的融資性,補充電子票據的管理規定;健全票據市場的監管架構和監管體系,對票據市場監管主體和票據專營機構的監督檢查權進行明確,彌補票據市場監管空白。
(二)建立市場信用評級機制和市場懲戒機制
商業承兌匯票最大的風險是企業的商業信用風險,識別企業信用風險的有效方式是建立商業承兌票據發行人的信用評級機制,持續監控出票人的信用變化。充分利用電票系統有效識別和約束債務人的違約行為,定期對付款人的信用度進行評級;公開披露電票參與主體的履約行為,為票據受讓人提供參考信息;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對開票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情況等指標設立科學的準入標準;嚴格控制企業商票業務規模,根據企業資產負債情況限定企業開票額度;建立市場懲戒機制,對無理拒付、延期付款的企業向社會通報,加大企業違約成本。
(三)建立票據監測和風險防范措施
定期監測票據市場總體風險情況,將票據案件發生率、票據貼現逾期率、承兌墊款率、票據資金損失率等納入風險監測指標。貼現作為商業承兌匯票進入金融系統的第一道門檻,監管部門要出臺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如要求銀行嚴格審查貼現票據辦理承兌時的貿易背景真實性,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信息平臺了解付款人和收款人的經營情況、關聯關系等信息。同時,要設置機構開展商票保貼業務的準入門檻,特別是限制風險控制能力較弱的中小金融機構開展商票保貼業務的規模。
參考文獻
[1]李孟書,金守舜.對票據貼現中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查的法律風險分析[J].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9(10).
[2]程啟芬.商業承兌匯票詐騙犯罪及對策探析[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5(01).
[3]宋智勇.商業承兌匯票業務發展與風險防范[J].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03(02).
[4]朱焱,馮雪.關于銀行承兌匯票風險大規模頻發的思考[J].中國貨幣市場.2016(11).
[5]肖小和,張蕾,王亮.新常態下票據業務全面風險發展趨勢與管理研究[J].上海金融.2015(6).
[6]謝臻璞.商業銀行承兌和貼現業務發展面臨的新挑戰[J].現代金融.2016(10).
[7]趙慈拉.用票據破解融資難題[J].中國金融.2016(23).
[8]張蕾,王亮.金融新法規對票據經營機構風險管控的啟示[J].杭州金融研修學院學報.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