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莉娟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時機使用好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學生視覺和感知的作用,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教材;學習;時機;多媒體;信息技術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育方法已不能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由于信息技術聲像結合,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在課堂教學中,受到師生的喜愛,不僅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還充分展示了課文的背景、情節、景物,成了學校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助力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挖掘信息技術的優勢來優化課堂教學,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教學,節省板書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到啟發、引導、解決課文的重點和難點等的訓練上;教師要利用多媒體的直觀、形象的特點,培養學生在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栩栩如生的情景教學中,使學生學到真才實學,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鮮明的直觀形象,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促使學生認真地分析、思考、判斷、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利用多媒體展示課文中的有關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等,盡可能地讓學生從這些感知材料中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容,使學生對學習的語文知識入腦入心,記好、記牢,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新課標理念的重要內涵,目的就是要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具有探索問題的精神。有人認為,合作學習就是小組學習,其實并非是這樣。因為合作學習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合作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欲望。而今,信息技術在飛速發展,為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比如我班建立了微信群,我作為微信群的群主,經常利用空余時間參與到學生和家長的中間,一方面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和家長的意見建議,一方面監督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情況,并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客觀的評價,指導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進行學習,使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讀、多寫、多記,而利用多媒體指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十分重要,因為每學期僅僅靠學習語文課本上的知識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遠遠不夠的。利用課外時間進行閱讀,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因為課外閱讀能助力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學生廣泛的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教學的補充,對學生個性的發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提升,能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根據課文教學的內容,認真設計和布置學生的課內外作業,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我班有一部分學生十分喜歡利用網絡查找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后閱讀作業。比如學完《草原》一課,我就設計了選做作業:“喜歡閱讀的你,推薦你閱讀老舍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須溝》中的部分章節,從而了解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寫的文章。我班學生對此次布置的作業很感興趣,也很樂于完成。信息技術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我們要把使用信息技術作為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工具,激發學生的情感,促使學生自覺、自愿地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圍繞語文教材的特點,把握運用信息技術的最好時段,切實發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輔助作用,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教學效率。
三、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時講解的問題比較抽象,但是這些抽象的問題也許就是教學的重點,也許就是教學的難點。我有時在給學生講比較難的問題時,為了讓學生弄懂課文的內容,自己口水都講干了,有的學生還是在坐“飛機”,有的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學習成了學生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采用多媒體,將抽象、枯燥的文字,設計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資料,對學生進行引導,抓住所講問題的關鍵。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分析、思考、歸納,仔細地講解,就會有效地抓住課文的重點及突破課文的難點。當我在上《詹天佑》這篇課文的時候,在講“人”字形線路時,我覺得學生理解起來很難。原來這部分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不緊密,不容易理解,很難想象出這是怎樣的一種線路。為了讓學生較好地進行理解,我就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把自己設計好的課件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來:當一列火車開到“人”字形岔路口時就倒過來,在這種情況下,后面推的火車頭就變成在前面拉了,而原先在前面拉的火車頭就變成在后面推了。我班學生在我的引導下,通過認真觀看火車沿著“人”字形的線路上陡坡的整個過程,在很短得時間內就理解了這篇課文的意思,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信息技術的運用要選擇恰當的時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們知道,傳統的教學就是教師采用“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進行教學,因為形式單調,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教師甚至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手段,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不利學生智力的發展。信息技術在我們涼山的實施,為廣大學校,包括邊遠山區的農村學校的學生,也能像外地學校的學生一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我認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應該是一種自主構建的過程,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時,對時機的選擇要恰當。如教師要把握好課件展示的時機,該展示的時候一定要展示,不該展示的時候,就不要展示,尤其是要留給學生充足思考的時間,不要不假思索地使用視頻,因為那樣會沖淡課文的主題,抓不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值得注意的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的是主導作用,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能只是充當觀眾。為了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要在設計畫面時,讓學生有一個穩定心態,認真聽講、仔細思考,真正弄懂教師所講的教學的內容。
(作者單位:四川省西昌市第一小學)